包拯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代表。他廉潔公正、剛正不阿,敢於替百姓申不平,因此有「包青天」之名。
一起提起包公,我們腦海中便會浮出一個形象:皮膚黝黑、額頭中間有一彎月亮,坐在明鏡高懸的匾額下面審案。鐵面無私的形象讓我們記憶頗深。
民間流傳著他各色各樣的故事,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形象,就是包拯剛正不阿的形象,只知公正,不懼權貴,哪怕皇上的轎子他都剛攔。那麼很多人可能就會好奇,一個斷案的判官,究竟哪裡來的這麼大的面子?到底有多大官?對於這麼問題,那就不能只停留在電視劇的印象中了,因為包拯一生做過很多官。
包拯是北宋名臣,生於一個十分特殊的年份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於28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後出任建昌縣的知縣。包拯不僅是一名清官而且是當時有名的孝子。因為父母年邁,所以包拯便請求調任於合肥,放著地方一把手不做跑去當了監稅。
過了一短時間,父母已經年邁多病,不想讓包拯離開身邊,於是包拯又辭去了職務,為父母頤養天年,在父母相繼去世後,還在墓旁修了一座草房,為父母守孝。一直到1037年,時已38歲的包拯回京重新赴任,授天長知縣。
包拯一生當過很多官,從最開始進士授封的八品官,到最高的樞密副使,管理軍政,位同宰相。樞密院在宋朝可是一個不得了的地方,是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而包拯所擔任的樞密副使是正二品。
要知道,在宋朝一品官員大多都是死後才追贈的,或者是有什麼特別突出的貢獻會被封為從一品,而包拯在擔任樞密副使也只當了一年左右,便去世了。當然包拯在死後也是被追贈了一品禮部尚書。
包拯為官26年,其中最令人所熟知的職位還是「開封府尹」。大家在提到「包青天」的時候,一般來說也都會和開封聯繫到一起。有句最著名的詞調不就是「開封有個包青天」。那麼這個開封府尹到底算是一個什麼樣的官呢?如果放到現在來對比又是多大?
首先開封府尹在宋朝也是很大的官的,而且也幾乎都是二品官員擔任。是北宋時的首都汴京的首府衙門。當時包拯擔任時官職是正三品官,如果轉換成現在的職位,則相當於北京的市長,是直轄市的部級領導。
包拯在擔任開封府府尹的時候,手上是有很大實權的,更因其為人剛正不阿,鐵面無私,認理不認親。連很多皇親貴族都對其十分懼怕。包拯其人嚴肅且不愛笑,但是卻又十分親民,包拯擔任開封府尹後,一舉打破了官署並不能直接接受民眾遞交案件的條規。民間許多被權貴打壓下去的冤案都得到了治理,這也是包拯之所以被稱之為「包青天」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