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需要警惕2型糖尿病嗎?

2020-12-06 營養師劉遂謙

最近在兒科門診看了幾個超級胖的小娃娃,家長都對孩子未來的體重體型、以及是否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表示擔憂。想起繼7月份聊過成年人糖尿病篩查標準後(體重超過這個數,需要篩查糖尿病~(附贈減肥操一套)),一直沒有科普過兒童青少年的,那就及時補充給大家,萬一能幫助哪位讀者及時發現問題呢~

以下內容,依舊來自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20版《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中美兩國人種不同、基礎醫療的覆蓋程度不同、疾病發現及確診率不同……診療標準也會略有差異。因此,本文僅供老父親老母親們參考,目的也是幫助提高警惕,以免疏漏或延誤病情的識別與治療。但具體到實際鑑別診斷和治療,還請遵循兒科內分泌科醫生的意見。

多大年齡的」高危孩子「需要篩查2型糖尿病?

青春期開始或10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如果10歲前就已經進入青春期,則無需等到10歲。

哪些兒童/青少年屬於「高危孩子」?

超重或肥胖且至少滿足以下風險因素之一所有無症狀兒童/青少年:

母親在懷孕前就已經診斷為糖尿病,或者母親在懷孕期間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即:孩子的一級或二級親屬中有糖尿病患者;高危種族/人種,例如:非洲裔美國人、拉丁美洲人、本土美國人、亞裔美國人、太平洋島民;有胰島素抵抗的體徵或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疾病,包括:黑棘皮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多囊卵巢症候群,或出生體重小於胎齡兒(SGA)。注意:中國人屬於高危人種。

篩查結果為陰性的孩子,還需要複查嗎?

如果檢查結果未見異常,此後必須定期複查,複查間隔最多不能超過3年(也就是最少每3年要複查一次)。如果BMI(體重指數)增加,則需要縮短複查間隔,查得更頻繁一些。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超重或肥胖?

第一步,學會計算BMI(體重指數)

BMI

BMI指數(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千克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得出的數字,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計算公式如下: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米)

舉例:如果一個10歲男孩子身高1米4,體重40公斤,他的BMI=40÷1.4,計算出來的數值四捨五入,得到的結果為20。

第二步,學會使用生長曲線圖

在對應年齡和性別的BMI生長曲線圖上,找到自己孩子的BMI值,≥85%為超重,≥95%為肥胖

ADA建議使用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對應年齡和性別的BMI生長曲線圖。你也可以選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曲線圖,畢竟WHO官網有中文版。

檢索能力強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或者將下面這個連結複製粘貼到你電腦瀏覽器裡前往:https://www.who.int/toolkits/growth-reference-data-for-5to19-years/indicators/bmi-for-age

耐心的我,還給檢索能力菜鳥級別的朋友們準備了詳細的路徑導遊……其實,真不是以為你不會檢索,而是鼓勵你順著這個路徑好好了解一下超重和肥胖的相關知識,畢竟對全家人都有用:

進入世界衛生組織官網(https://www.who.int/)→ 選擇【中文】→ 點擊主標題裡的【健康專題】→ 在出現的選項裡選擇【營養】→ 在接下來出現的新網頁裡一直向下拉至快到頁面底部 → 點擊右手列最後一個專題【肥胖】→ 接下來出現的關於肥胖的新網頁的右手邊有一堆「+」號,點擊第一個「+」號(相對應的條目是【概況介紹】),會展開6條,直接點擊第一條【肥胖和超重】→ 出來的畫面會是下面這個樣子(建議捎帶手學習一下我圈出來的數據):

注意到我用紅黃色線框標註出來的【5至19歲兒童】了嗎?點進去 → 在新出來的頁面裡選擇左手邊的【指標】→ 再接下來出現的頁面裡,點擊我用紅色框出來的【BMI年齡(5-19歲)】(如下):

接著出現的頁面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按照你家孩子的性別選擇對應的條目點進去,就會得到一張可以下載列印的PDF版按年齡之BMI曲線圖,女孩子的是粉色的,男孩子的是藍色的

如何利用生長曲線圖了解自己孩子是否超重/肥胖?

以前面BMI計算方法裡舉例的10歲男孩的BMI 20為例,先在男孩子的藍色曲線圖上找到橫坐標年齡10歲,在縱坐標上找到數值20,將橫縱坐標的相交點標記(我畫了一個大大的紅點)。如果這個交點在黃色曲線(第85百分位曲線)的上方,說明這個10歲男孩已經超重,如果這個交點在紅色曲線(第95百分位曲線)的上方,則診斷為肥胖。很顯然,我描的紅點在黃色曲線的上方,所以,這個身高1米4、體重40公斤的10歲男孩的狀態為超重,如果不加控制,未來還有可能發展為肥胖。

不到10歲的孩子也會得2型糖尿病?

是的,確實有不到10歲就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孩子,所以不能掉以輕心。至於致病原因,可能是多種危險因素導致。

一級親屬和二級親屬包括誰?

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二級親屬: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其實,超重/肥胖不僅僅會引發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還會誘發其它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在新時代娃娃們的「富貴病」,你家孩子得了嗎?這篇文章裡,你能找到相關答案。

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用多半輩子的時光對抗疾痛。防患於未然,是最好的解救辦法。

遂謙碎碎念

健康快樂的孩子,千金難換

相關焦點

  • 警惕2型糖尿病帶來的這些病變!丨臨床科研
    關鍵詞: 2型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mtDNA、miR-499a、基因多態性臨床與科研並行是當前對臨床醫生的總體要求,可時間匱乏、條件及資金的短缺已使大多數人寸步難行。而且,臨床科研既需要經歷課題申請的繁雜過程,又需要長期的資料積累,如此的大費周折,令人望而卻步。
  • 她被誤診為2型糖尿病16年,直到她的女兒也被診斷為糖尿病
    孩子也很健康,她想總算沒有沒白辛苦。醫生說自己生完孩子,血糖就應該恢復正常了,因為只有1/3的人大概會成為2型糖尿病。小霞想自己不會那麼差的運氣吧!可是壞運氣居然就來了。根據孩子的年齡、病情,主管醫生初步診斷她是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女兒是1型糖尿病,媽媽是2型糖尿病。真的是壞運氣就都降到她們母女身上了嗎?這兩種糖尿病狀態出現在母女身上,肯定不尋常,主任建議她們進行基因檢測。
  • 了解兒童糖尿病 警惕「三多一少」
    遺傳因素、免疫功能或外界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兒童誘發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例如父母若患有糖尿病,孩子則有可能攜帶遺傳易感基因,若自身免疫較低造成胰島細胞受損,一旦受到外界環境中病毒的感染,則更容易誘發糖尿病。
  • 2型糖尿病會變成1型嗎?為啥肥胖人群容易患糖尿病?醫生告訴您
    1型糖尿病嗎?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1型糖尿病是一種比2型糖尿病較為嚴重的疾病,需要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而2型糖尿病可以不用胰島素,甚至不用吃藥也可能控制好血糖,只有轉變成了1型糖尿病,才會使用胰島素。那麼,這樣的說法正確嗎?
  • 得了1型糖尿病就要不久人世了?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區別
    2型,這個毋庸置疑,但是到底1型還是2型嚴重?糖尿病除了分為1型、2型,還有其他特殊類型和妊娠糖尿病。除了少部分患者有明確原因外,大部分病因不是很清楚。目前臨床上遇到的主要還是1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朋友佔90%以上,甚至更多。診斷的2型糖尿病人中可能還包括一些特殊類型的糖尿病,但目前暫時臨床上是這樣分型的。1型、2型主要有什麼區別呢?
  • 2型糖尿病患者必須要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嗎?
    自我血糖監測(SMBG)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用可攜式血糖儀監測自己血糖的變化情況,醫生和患者在此基礎上可以對糖尿病的治療方案進行調整。自我血糖監測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多少幫助?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嗎?
  • 讀懂這些助你遠離2型糖尿病
    11月14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共同發起的「世界糖尿病日」,後正式更名為「聯合國糖尿病日」。糖尿病頓時成為網際網路上的熱搜詞,我們今天就藉機聊一聊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但胰島素的生理效用較差,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相應的降糖藥物,也可以通過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差別在這,別當一種病!
    唐叔結語雖然都叫糖尿病,但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病因、病情、診療上都有很大的區別。1型糖尿病多見於20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在發病的時候會經常口乾多尿多飲,而且體重下降明顯,這一類患者的胰島功能,常常是部分或完全損害,胰島素分泌能力不足,在維持血糖平穩上,更依賴於外源性胰島素。
  • 孤獨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預測因素?
    此外,還有一項研究表明,孤獨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預測因素。近日,發表在《Diabetologia(糖尿病)》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有孤獨感的人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而且,即使考慮到潛在的混淆因素(如年齡、性別、種族、財富、吸菸、體育鍛鍊、體重、飲酒、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這一發現也是成立的。
  • 糖尿病的這些早期症狀 一定要警惕!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糖尿病的早期症狀,抓住這些小信號你就不會被糖尿病牽著鼻子走了。 患糖尿病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值上升,出現眼球歪斜從而影響視力。長期的視物模糊要警惕2型糖尿病。 早期症狀2—咽幹舌燥 喉嚨乾燥似火燒,喝水喝不停,排尿也變得頻繁。如此惡性循環,身體會始終處於缺水狀態,使得人坐立不安,咽幹舌燥。
  • 維生素D與2型糖尿病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由「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和腎病,及其它協會」贊助,在2019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第381期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2型糖尿病維生素D補充劑和預防」也許會改變你的想法。在這個時間換結果的研究中,以結果為驅動,直到得到第508個糖尿病事件即結束研究。這個最後的糖尿病人出現時間是在2018年11月。在美國有大於八千四百萬的成人,其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高於正常範圍,被認為是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人群·。2型糖尿病的高風險超重和肥胖人群。即使改變生活方式,並成功減肥,這部分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依然會增加。
  • 2型糖尿病很常見,一旦發現,及早治療
    有些朋友檢查出自己有2型糖尿病,感覺天都要「塌」了,很害怕自己的血糖沒法降下來。其實,很多人害怕,都是源於自己還不夠了解該疾病。對於2型糖尿病,我們應該正面它,而不是驚慌失措。因為過度緊張、焦慮的心情也是會影響到血糖指標的控制,當診斷出2型糖尿病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早做好血糖調理。很多嚴格管理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終其一生也沒再發生過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問題。因此,只要血糖控制好,2型糖尿病也是可以逆轉的。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2型糖尿病?
  • 患糖尿病的狗的主人更容易發生2型糖尿病
    患糖尿病的狗的主人更容易發生2型糖尿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2:45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Beatrice Kennedy團隊研究了貓狗和主人之間共患糖尿病的風險。
  • 什麼是2型糖尿病?如何正確診斷?如何預防併發症?
    來源:糖尿病之友作者:金文欣 吳莎翻譯整理2型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人體內的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作用,且2型糖尿病患者多出現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原名「成人發病型糖尿病」,中老年人易發病,但是兒童和青少年也會因肥胖患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風險能通過運動下降嗎?怎麼做更有效?聽聽專家怎麼說
    導語:對已經患上了2型糖尿病的人來說,經常運動是很重要的,不過運動到底有哪些好處呢?它不只是有助於改善血糖的,在減少炎症發作率方面也是很有用的,是可以讓死亡率降下來的!所以在治療2型糖尿病的過程中,堅持運動鍛鍊是非常重要的,保持規律的運動是可以減少併發症,讓血糖可以穩定下來,減少患者服藥的量,讓患者可以將身材保持在正常範圍的。
  • 科學家發現:2型糖尿病的「新療法」,沒有任何副作用
    在聖安東尼奧,一種治療1型糖尿病的潛在治療方法即將來臨,這種新方法也將使2型糖尿病患者停止注射胰島素。而且人也顯得更年輕。肝臟怕累生活上不要大魚大肉。不錯過時間; 3、徵兵的資料與信息都是最新的。腎功能的強弱對壽命至關重要。其實距離這部劇殺青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最好別忽視。說起這個微粒貸。不採取任何具體行動。將為沿線發展帶來新的商機。
  • 我國首套1型糖尿病原創科普繪本正式出版
    研究發現,我國每年有超過1.3萬名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這個數據背後是一萬多個家庭十萬百萬親屬的擔憂。迄今為止,糖尿病尚不能根治,但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只要父母重視、孩子配合、方法得當,血糖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將其對生活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翁建平教授表示,兒童青少年時期起病的1型小糖友們,在心智尚未成熟之際就開始與疾病相伴相形,最需要關心和關愛。
  • 糖尿病不只是1型、2型,竟還有1.5型?醫生詳解有哪些區別
    臨床上將糖尿病主要分為了1型和2型兩個種類,但其中以2型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約是佔據了全部患者的90%左右。不過,近些年隨著臨床研究發現,糖尿病不單單是有1、2兩個類型,還有一種介於二者之間的1.5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兒童的用藥難題
    健康時報 記者 孔天驕「我家孩子今年7歲了,每年看病醫療器械耗材費用將近4萬元,對於貧困家庭來說,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希望國家對1型糖尿病貧困兒童進行醫療救助,減少生活負擔。」資料圖片「孩子屬於1型糖尿病兒童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胰島素泵、動態血糖儀監測、血糖試紙、胰島素針頭,每年看病醫療器械耗材費用將近4萬元。」山西臨汾的閆青(化名)告訴記者。
  • 【人民網】我國首套1型糖尿病原創科普繪本正式出版
    研究發現,我國每年有超過1.3萬名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這個數據背後是一萬多個家庭十萬百萬親屬的擔憂。迄今為止,糖尿病尚不能根治,但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只要父母重視、孩子配合、方法得當,血糖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將其對生活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翁建平教授表示,兒童青少年時期起病的1型小糖友們,在心智尚未成熟之際就開始與疾病相伴相形,最需要關心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