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講:「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德行淺薄而主導地位高貴,智能低下而心高志大,能力薄弱而身負重任,這樣的人並沒有幾個是不受到禍害的。
一德薄而位尊
古人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假如一個人品行低下卻置身於高位,那麼就必定會有災難降生。
《資治通鑑》裡有一個經典故事:晉國的君主需要選擇一個兒子做自己的繼承者。
兒子智瑤身材魁梧、擅於騎射,果敢剛毅,足智多謀,他很喜歡,可是智瑤卻不是很仁厚。臣子說假如繼承者是智瑤,咱們必定會大難臨頭。君主不聽,堅持把位子傳到了智瑤。智宣子逝世後,智瑤掌權,仁德不施於民,苛待士大夫,激怒他國君主。最後被韓、趙、魏一塊兒擊敗,不僅僅自身被殺,家族也被滅了。司馬光從他們的親身經歷中歸納出了「德不配位,必有遭殃」的事理。
《易經》裡講:厚德載物。君子的品行應如大地般厚實,如此一來才能夠載重天地萬物。
越高的位置,越磨練人的品行。位高權重,品行沒有問題,才可以讓任何人心服口服,各安其事。
二智小而謀大
你想獲得一樣事物,那麼就一定要有與之配對的智慧。
吳用智取生辰綱,牛刀小試,自然而然遊刃有餘。隨後身為梁山的一號師爺,面對官兵們的掃蕩也完全沒問題。可是隨後接納招安,需要封妻蔭子,徵伐方臘,就早已超過他能夠策劃的範疇了。
梁山好漢慢慢凋落,最後滅亡。
人貴有知人之明,自身不明白的,就不可以裝懂,自身沒法操控的,就不可以強制幹預。智慧配得上欲望,人的一生才可以走得端端正正。
三力小而任重
莊子當初講過一個故事:齊莊公出門捕獵,看到一隻螳螂擋在車前邊,抬起腳打算和馬車的車軲轆搏殺。
車夫說:這類蟲子就是這樣,不估量自身的本領就進行和他人逞能。
這就是「螳臂當車」的經典故事,後代用它來比喻不自量力。
有些人自身整體實力本來不允許,卻偏要自己硬撐,最後也只能折了自身的肩膀。
老話兒說:有多大的手,端多麼大的碗。
小手端大碗,不僅僅費勁,還非常容易把碗摔了。
每件事要量力而為,有多大能耐,許多大願。
能力欠缺的情況下,何不靜靜的積蓄力量。貿然行事,也只能把自己擊垮。
人的一生較難的,那便是正確看待自身。
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不可以眼高手低,不可以奢望過多。
抓準自身位置,最好是自身能做的和該做的,生活得悠遊自在,便是最大的幸福。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