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令德軍忌憚的蘇式裝備,一秒160發火箭彈,志願軍用來重創美軍
1941年希特勒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兵分三路進攻蘇聯,很快就打開局面。蘇聯因為《互不侵犯》的存在,自信德國不敢對自己出手,所以沒有進行防範,導致前期被壓著打,失去大量的領土,無奈之下只能退守莫斯科防線,如果連這裡也淪陷,那麼蘇聯將沒有翻盤的可能性。幸好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取勝,扭轉二戰的局勢。
蘇聯重振士氣之後,開始對德軍窮追猛打,期間有一樣裝備的誕生,讓德軍喪失鬥志,果斷選擇逃跑。該裝備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又稱之為「史達林風琴」,對於德軍士兵而言,它就是噩夢般的存在,其設計有8條「工」字型發射軌道。同時能將166枚132mm口徑的火箭彈發射出去,進行覆蓋式打擊。
實戰中,喀秋莎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就能夠瓦解德軍的防線,拿下戰役的勝利。毫不誇張地說,二戰後期的進攻,蘇聯缺少喀秋莎火箭炮的輔助,反擊會更加吃力一些,從中就能夠感受到意義有多大。一般蘇聯都是採取梯隊形發射方式,輪番進行轟炸,讓敵人陷入絕望中。
很多德軍老兵現在提起喀秋莎火箭炮,眼裡仍舊帶有恐懼的神色。二戰結束之後,喀秋莎再次亮相是在「朝鮮戰場」,志願軍用它對付美聯軍,志願軍充分利用喀秋莎火箭炮的機動性,隨機性進行部署,打擊美聯軍的頭部和尾部,讓其首尾無法呼應,從而為勝利奠定基礎。
整體來說,喀秋莎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志願軍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金門戰役中,火箭彈如同下雨般傾瀉到敵人的陣地上,敵人連躲都沒有機會,傷亡人數直線增加,本次作戰讓喀秋莎再度引起關注,贏得無數的好口碑,只可惜無法在基礎上進行升級,否則會更加強大。
不過即便放到現在,喀秋莎依然可以送到戰場上,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通過密集的火力實施壓制,雖然無法鎖定勝局,卻可以讓對方損兵折將,士兵依舊十分忌憚,穿著防彈衣以及防彈頭盔都沒有任何作用。你們覺得,喀秋莎跟如今的火箭炮對比,誰更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