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金剛經》第七品偈頌,應無所住,善護念

2021-01-13 惜緣見聞

巢空鳥跡水波紋,偶爾成文似錦雲得失往來都不是,有無俱遣息紛紛

這也是以中國禪宗的方式,來解釋金剛經這一品,並作了一個結論。

『巢空鳥跡水波紋』,佛經上有這麼一個譬喻,說有一種鳥叫做巢空鳥,它不棲在樹上,它的窩在虛空中,在虛空中生蛋,在虛空中孵小鳥,歸宿也在虛空中。這個鳥永遠捉不住,來去無蹤,所以叫巢空鳥。本來鳥在虛空中飛,飛來飛去不留痕跡的,就是上一次我們引用蘇東坡的詩:應似飛鴻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鳥,在空中永遠不留爪跡的。水上的波紋畫過了,也沒有了。水波紋是你看到的,不能說沒有東西,但是它過後就沒有了。所以這些都是:

『偶爾成章似錦雲』,都是偶爾構成了文章,或一幅美麗的圖畫。

禪宗祖師還有一句話:『如蟲御木,偶爾成文』。有一隻蛀蟲咬樹的皮,忽然咬的形狀構成了花紋,使人覺得好像是鬼神在這棵樹上畫了一個符咒。其實那都是偶然撞到的,偶爾成文似錦雲,有時候也蠻好看的。這就說明一切聖賢說法,以及佛的說法都是對機說法,這些都是偶爾成文,過後一切不留。

了解了這個道理,再從龍樹菩薩,般若觀念,金剛經的道理,就曉得:『得失往來都不是』,今天有一個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薩啦!或者做個什麼好夢啦!夢中菩薩的指示還說了好幾天,說得高興的不得了。有時候又被夢嚇死了,要曉得一切都是偶然,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本來都是沒有的。

『有無俱遣息紛紛』,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夠放下,則同佛法有點相近了。但是一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沒有啊!只說一切放下而已。

金剛經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個問題連下來,就是須菩提問,學佛的人,怎麼樣使自己的心寧靜下來,心中許多的感情、思想、煩惱,怎麼樣降伏得下去?佛就答覆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他的心。後來,佛看須菩提不懂,佛又說了一句話:應無所住叫我們善護念。

到這裡為止,佛並沒有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是說應無所住,一切無所住因此佛法也無所住,也無定法可說。如果說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剛經,或阿彌陀經,就錯了,因為你就住在那裡了,都有所住。佛只講到應無所住,不可住,不可說。所以對各種差別的法門,也不必有所住,只要你心有所住,有所掛礙,都不是佛法。一個大問題到這裡為止。

相關焦點

  • 亓效亮: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
    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亓效亮《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為南懷瑾先生昔年(1943-1945年)於四川峨眉山大坪寺掩關專修時,研讀《金剛經》一夕之作,於每品經文後題七言偈頌一首,提綱醒目,叮嚀後學,確甚有功。
  • 佛學:如來的善護念,是金剛經的核心論點
    今天我們繼續來理解《金剛經》第二品中的 「善護念」這三個字,「善護念」在昨天的章節中也簡單的提到過,意思是佛對眾生的一種教導,也就是老師對學生的一種諄諄教導。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善護念」這三個字,是人類一切修行的方法,它主要是指護心念,勿使自己起心動念的意思。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核心,一定要記住
    我們修行最大的問題就是此心不能清淨,怎樣獲得清淨心是我們修行中最大的難題,也可以說是千古難題,這是我們修行的核心,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就為我們問過這個難題,一定要記住了: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
  • 南懷瑾: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南師《金剛經》偈頌第二十二品偈頌多年行腳覓歸途,入室知為道路愚檢點舊時新衣缽,了無一物可提扶
  • 金剛經 · 第二品 · 善現啟請分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南懷瑾:一切眾生修一切善法,才產生一個太平盛世出一個轉輪聖王
    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止觀「觀」是什麼?佛法的修法叫做止觀,修止觀,尤其修密宗,更須要修觀想,修觀修想。
  • 南懷瑾: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
    當代著名佛學大師南懷瑾,在講述《金剛經說什麼》時,講了自己年輕時讀金剛經的感應經驗:金剛經感應的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我在讀中學階段,每天早晨四點鐘就起,練拳運動以後,首先念金剛經。為什麼念呢?我一點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訴我念金剛經很好,我就念金剛經。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佛學大師南懷瑾說:「你看,佛陀穿上衣服、化緣、吃過飯,洗了泥巴腳,他不需要弟子來為他做,一切都是自己親力親為,這就是修行。佛陀以身作則,告訴你我,什麼叫修行?——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修行。」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卷末的這四句偈文,常被影視文學引用,初讀還是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經虛竹之口說出,當時不過十來歲,就很為震懾,雖然不明其意,卻感受到人生無常的那種大虛空。
  •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讀完醍醐灌頂!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一個人起了妄念時,如何降伏這顆妄心?讀完醍醐灌頂!先看以下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金剛經》「善護念」,才不會迷失的自我
    南懷瑾大師曾說:「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行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 《金剛經》最經典十句,直擊內心深處,點醒執迷人生!
    南懷瑾先生說:「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麼高遠,其實是非常平凡的。不坐也不臥,不來也不去,現身就是佛,既沒有動壞念頭,也沒有生好念頭,此心平平靜靜,不起分別,當下就在如來的境界裡。」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俗世不擾;心不變,萬物皆不變,紅塵不驚。
  • 《金剛經》名句20條
    (第七品《無得無說分》)一切賢人、聖人名稱的安立,都是因為對無為法證悟的程度有深淺的不同,才有了種種境界上的種種差別。佛教按照修行功夫的深淺,分為三賢十聖。之所以有這麼多等級,是因為功夫有淺有深,對無為法領悟的功夫有淺有深。眾生的根器不同,對無為法證悟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 讀書筆記:金文《心靜的力量:和南懷瑾一起讀禪》
    感謝作者,把南懷瑾大師對佛的理解用一個個案例表達出來,使人在故事裡驀然發現佛教的真諦。本書以南懷瑾金剛經為引子,以許多禪宗公案為事例,撥動人心,使我們悟道:佛乃我,我乃佛,心中有佛自當佛!心燈是無形的智慧,是活潑的響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積極心志,我們需要這樣的溫暖和光明。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昨天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第一品,提到《金剛經》與佛教其它經典經書不同,開篇並沒有強調佛或者菩薩的神通示顯,只是記錄了佛陀弘法的日常生活。今天我們接著第一品繼續來解讀《金剛經》第二品的內容,第二品的小標題叫「善現啟請分」,從字面來理解就是請佛陀開示法義的意思,這裡的「善現」指的是「須菩提」。在《金剛經》第一篇我們詳細地談到過須菩提,這裡再簡短的補充一下,須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號稱「解空第一」,須菩提是梵語音譯,華語的意思是「善現、善吉、空生」等等。
  • 《金剛經》:不可思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精華所在,相傳六祖惠能就是聽到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一句而頓悟的,扼要起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這個觀點貫穿全經。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把一切生滅現象描繪成夢、幻、泡、影、露、電,形容既幻且短暫,教我們「應作如是觀」,等於佛家把觀察事物的答案告訴了我們。這些生滅相由生到滅的過程有多快呢?
  • 怎樣理解《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曾跪請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怎麼降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問引出一部曠世奇經《金剛經》。
  • 南懷瑾先生:一般人學佛都想健康長壽,佛卻教導我們無壽者相
    事實上我們念《金剛經》,念是念,絕對相信;念到「無壽者相」的時候啊,老實講,我們嘴裡是念,心理不甘啊,還是要壽者相,多活一點。——《南禪七日》我們自己學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靜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 南懷瑾:佛法最難之處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生命是永恆的
    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摘錄自《金剛經說什麼》《金剛經》原文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