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國寶 1月14日,華僑城發布2020年業績,全年實現合同銷售額1051億元,成為年內第8家新晉千億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此前,已經有龍光、佳兆業、禹洲、合景泰富、時代中國、中駿和新力先後宣布銷售額首次突破千億。
後來者的加入,讓2020年千億房企陣容進一步擴大,截至2021年1月14日,已經有37家房企銷售額超過千億元。加上還未公布業績的幾家房企,銷售額超過千億的房企數量至少有44家。
2019年千億房企數量是36家,比2018年增加了8家,而2020年新晉千億的房企數量至少在8家以上。在未公布業績的房企中,華發的銷售額有望達到千億,但也有個別企業可能會從千億陣營中消失。
劉祥是一家千億房企營銷負責人,他發現,新晉千億的房企都有幾個共同的特徵,第一,重倉長三角和珠三角;第二,一二線城市佔比相對較高;第三,聯合營項目貢獻的業績比重相對較高。
在他看來,隨著「三道紅線」和「兩個上限」等房地產長效機制落地,經營槓桿會逐步取代財務槓桿成為房企發展主要依賴對象。其所謂的經營槓桿也是萬科董事長鬱亮說的管理紅利,鬱亮曾多次公開表示,房地產從金融紅利邁入管理紅利時代。
「2020年雖然規模創新高,但行業分化洗牌也加劇,個別企業出現經營困難。」劉祥表示,2021年房地產行業還將持續分化和洗牌,「對於一些企業來說,規模可能不再重要,活下去更重要。」
珠三角新增5家
早在2020年12月,禹洲和中駿宣布實現千億銷售金額。2021年1月,兩家閩系房企先後公布業績,禹洲全年銷售額1049億元,同比增加近四成;中駿銷售額1015億元,同比上升了26%。
與禹洲和中駿的主戰場在長三角不同,以珠三角作為大本營的龍光、佳兆業、合景泰富、時代中國也先後宣布躋身千億陣營。粵港澳大灣區取代長三角成為新的千億房企搖籃。
其中龍光2020年銷售額為1206億元,同比增加了四分之一;合景泰富實現銷售1036億元,同比增加兩成;佳兆業銷售額1069億元,同比增加21%;時代中國銷售1003億元,同比增加28%。
6家千億房企俱樂部的新會員,禹洲和時代中國銷售額從2019年700億元級別進入千億規模;龍光是從960億元踏入千億,其他房企從800億元級別進入。
華發股份雖然沒有公布2020年銷售業績,但2019年銷售額達到922億元,距離千億僅有不到80億元的差距。
根據克而瑞和中指院等第三方機構數據,新希望地產2020年銷售額為1033億元,首次實現千億規模。加上新希望地產,2020年新晉千億房企數量是9家,2018年共有13家房企首次進入千億陣營。
9家新晉千億房企中,珠三角佔到了6家,其銷售額主要貢獻地也來自珠三角區域。
2020年半年報顯示,珠三角為龍光貢獻了近一半的銷售額,為佳兆業貢獻了六成。時代中國130個項目中,有121個位於廣東省,銷售佔比更是接近九成。合景富泰的銷售業績中,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個都市圈貢獻了超過7成業績。
2018年和2019年兩年,長三角經誕生了超過10家千億的房企,2020年仍是房企業績的主要票倉。長三角和海峽西岸兩個區域,為禹州貢獻了八成以上的銷售額,為中駿貢獻了65%的銷售業績。
千億房企擴容
截至1月14日,銷售額超過千億的房企達到了37家。加上陽光城、中國鐵建、祥生控股、藍光發展、濱江集團等還未公布業績的房企,全年千億房企數量有望達到44家。
35家千億房企中銷售額增幅最大的10家房企中,6家首進入千億。銷售額增幅明顯的是綠城中國和中國金茂,前者全年銷售額同比上升58%,後者同比增加了43%。
全年銷售額超過5000億元的5家龍頭房企銷售業績增幅普遍平緩,除了恆大增加20%和萬科增加11%外,碧桂園、融創和保利的增幅均在10%以內。
2020年銷售面積同比增幅前10名中,除了恆大為第一陣營房企外,其他9家的銷售規模均在3000億元以下,其中綠城和金茂增幅位居前列。另有新城控股、首開股份、富力地產、中梁控股、綠地控股和招商蛇口等6家房企銷售面積同比下降。
另一家業績下滑的房企是華夏幸福,雖然還未公布全年業績,但根據三季度業績來看,其銷售額下滑幅度超過六成。克而瑞和中指院的排行中,華夏幸福銷售額跌出千億陣營,其2019年銷售是1451億元。
2020年千億房企中,銷售均價超過2萬元/平方米的房企有8家,數量與去年持平,但角色出現較大的變化。其中招商蛇口跨度最大,從2019年1.3萬元/平方米均價跨入2020年2.2萬元/平方米。
金地和華潤的銷售單價也突破2萬元大關,中梁、龍光、首開、綠地、美的和禹洲等房企的銷售單價漲幅也超過了10%。而碧桂園、恆大、金科、建業等房企銷售單價在萬元以下。
劉祥認為,銷售單價高低在房地產發展的不同時期意義不同。在規模擴張的過程中,不同能級的城市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規模,「3000億元級別的銷售額,可能布局一二線就足夠了,一旦想要達到5000億元的規模,沒有三四線肯定是不行的。」
上述閩系房投拓人士也表達類似的看法,他指出,在企業布局從低能級城市向高能級城市換擋過程中,政策風險較大。比如,由於棚改退出,導致三四線市場吸引力下降,而重倉三四線城市的房企業績可能被拖累。
雖然大部分千億房企2020業績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從銷售單價變化不難發現,部分房企通過以價換市來保持業績增長或現金流穩定。已經公布的35家房企中,有16家銷售單價出現下降。
其中恆大、中海和合景泰富的銷售單價同比降幅超過10%,旭輝、遠洋和佳兆業的銷售單價降幅也超過8%。萬科、碧桂園、融創和保利等頭部房企的銷售單價也都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
機遇風險並存
2020年初,由於市場變化及疫情影響,多數機構和企業判斷全年銷售規模將下降5-10%,但從前11個月成交來看,全年房地產銷售額有望繼續創新高。
在「三道紅線」和「兩個上限」政策加持下,2021年房地產何去何從,成為擺在每一家房企面前的一道選擇題,如何回答這道題,關係著企業戰略布局和選擇。
在劉祥看來,爭取規模上的進步,依然將是未來一年多數房企的選擇,但在方式方法上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在規模與風險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劉祥和上述閩系房企投拓人士的共識。
在以往認知中,擴規模勢必要加槓桿,三道紅線要求下,繼續加槓桿政策風險和經營風險越來越大。一旦2023年監管層對不達標房企進行穿透式的強降槓桿,企業很可能會元氣大傷。
一些房企逐步意識到,在不加槓桿或降槓桿的情況下,未必不能繼續保持規模穩定增長。但兩個前提,第一,企業本身土地儲備區域分布和成本相對合理;第二,企業在拿地、操盤、運營、管理等方面具備較強的優勢。
「只要我有好地,可以找有錢的合作方。」劉祥認為,未來越來越多房企會走上合作道路,與同行合作,與外部資源合作,這一方式不增加槓桿,但可以保持規模持續上升。
他認為,這是鬱亮所說管理紅利(經營槓桿)時代下的一種形式,即吸引外部優質資源的能力,「我有好地,沒有能力,可以找有能力的企業來操盤;我有能力,但沒好地,可以找有好地的企業合作。」
上述閩系房企投拓人士表示,最近兩年,其所在公司也開始大量介入合作項目,尤其是地方小房企的項目,以少量啟動資金和操盤佔據一定比例股份。而這一業務的毛利要高於傳統開發業務。
政策和市場的深度調整,對於一些房企是挑戰,但對於另一些房企則是機遇。尤其是土地儲備較為優質、槓桿相對不高、融資成本較低的房企,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可能會通過蠶食其他房企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增長。
從拿地銷售比來看,銷售金額超過800億元的56家房企平均比重為23%,其中5家頭部房企的平均拿地銷售比為18%,2000-4000億元房企拿地銷售比為27%;100-2000億元房企拿地銷售比是23%;準千億房企拿地銷售比為25%。
拿地銷售比超過40%的有6家房企,分別為建發國際、華發股份、寶龍地產、中交地產、綠城中國和濱江集團。此外,龍湖、中駿、龍光和中海等房企的拿地銷售比也超過35%。而世茂、新力、富力和弘陽等房企的拿地銷售比則在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