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日本十分惶恐,兔死狐悲。
1853年,美國艦隊開進江戶,用大炮指著東京跟日本天皇商量做生意,史稱「黑船事件」。
1863年,美英荷法四國聯隊開進日本,打不過列強的日本人轉過頭來打倒德川幕府,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代。
在西方列強欺凌清朝時,日本雖然冷眼旁觀,但一顆種子悄悄萌芽:為什麼撲上去的不是我們?
可是,那時的日本和晚清一樣,弱不禁風。
思想的突變
1868年,一個江戶的私塾老師從美歐遊學回來。
帶著西方理論歸來的這位書生,認為要想擺脫凌辱,唯有強大,要想快速強大,就要補充血液!
眼熱於西方列強從晚清攫取的利益,這個書生開始在私塾裡謀劃「侵華理論」。他認為,要想西方人看得起,必須和他們站在同一高度,和他們一樣去侵略、瓜分大清朝。
正在迷茫中的日本人,竟然出奇一致地贊同這個書生的觀點,併到處宣揚他的軍國主義。
這個人就是日本第一位軍國主義理論家福澤諭吉,被認為是日本近代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聖人。
強者發怒,揮刀向更強者;弱者發怒,揮刀向更弱者。
我們有理由深度懷疑,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看到了這種普遍的扭曲後,才總結出來這個現象。
毀滅的結局
在日後的幾十年裡,日本侵略朝鮮,發動甲午戰爭,佔領臺灣,佔領了東北三省!
按福澤諭吉的理論,「佔領平津」是崛起目標,「脫亞入歐」和西方人平起平坐才是終極。是的,「脫亞論」也是福澤諭吉第一個提出來的!
可是,隨著軍事的勝利,日本天皇生出更大的野望。
雖然,明治在1938年佔領南京後曾對內閣宣布停戰1年,猶豫不決。可是,鄰國的抵抗又讓他怒火中燒,最終招來了「小男孩」。
福澤諭吉看不到這一幕,雖然他有遠見且理智、更擅長煽動人心,可他在1901年就去世了。
瘋狂讓人毀滅,日本天皇最終為野心買了單,福澤諭吉則把日本送進了毀滅的火焰!
內心的光明
1945年,美軍在日本到處轟炸,一個13歲的孩子同時面臨著戰爭和瘟疫的威脅。
對他來說,除了努力活下去,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事情了。
當他靠著堅強的意志終於戰勝了瘟疫,炮火和銷煙也漸漸遠離。看著滿目蒼痍的家國,在親人屍骨上哀嚎的鄰人,和重新透過雲層的陽光......這一刻,他似乎察覺到了生命的真相。
只有直面過死亡,才知道生命的美好。
這個曾經學習成績最差,在班級裡頑皮搗蛋的孩子變了。
他開始勤奮好學,開始謙恭有禮,開始學著從內心世界尋找光明。
強者的思維
大學畢業3年後,他決定創辦自己的公司。
從一家小作坊做起,40年內,他先後創建了兩個500強企業,並創建了私塾,宣傳自己的理念。
在他78歲那年,日本航空瀕臨破產,遁出紅塵十多年的他遵從「良知」的召喚,再次出山。僅僅一年,日航起死回生,他分文不取。
這個人就是被譽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田和夫。
強者發怒,拔刀向更強者。
稻田和夫從不以大欺小,也沒仗著巨大的體量吞併任何企業。當京瓷公司需要擴張時,他選擇出兵海外,劍指歐美。
應汲取的經驗:良知的力量
稻盛和夫對漢文化的研究良深。
他一直認為:「人應去做一個有良知的人認為正確的事。」所以,他每天都會抽時間溫習這方面的古書,比如《了凡四訓》,《陽明心學》等。
在稻盛和夫66歲的時候,他被檢查出了胃癌。
在平淡地交接完手中的工作後,稻盛和夫去了一家寺院,換上草鞋,戴上鬥笠,安靜地行走、修行。這是他童年時的心願:在佛理的薰陶下,安詳而悄悄地離開。
但是,上天沒有再降災難於他,胃癌奇蹟般痊癒了,就像他小時候身染瘟疫不治而愈一樣。
稻盛和夫再次意識到,面對絕境和困難,提高心性是多麼的重要。
應汲取的經驗:弱者的思維
稻盛和夫依舊在世,人們除了崇尚他的商業成就外,也在研究他和福澤諭吉的哲學思想。
福澤諭吉的軍國思想對日本的影響可謂深遠,直到去年,他的頭像才從1萬日元鈔票上被換掉。
福澤諭吉18個月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他回到鄉下,從小受盡欺辱。長大後,他每次上街都會帶著刀外出,遇到強大的孩子就逃走,遇到弱小者就拔刀。
在他成年後,偌大的清朝正在被西方列強瓜分,福澤諭吉似乎看到了童年,棄漢學而鑽研西方文化。也就是在那時,他的崇尚強者思想體系形成,並衍生出「侵華理論」和「脫亞論」。
所以,福澤諭吉思想核心的本質是「損人利己」。
應汲取的經驗:心學的哺育
稻盛和夫幸運地生活在鹿兒島,那裡有西鄉隆盛這樣的陽明心學大家,鄉風淳樸,尊重賢人。
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在戰爭毀滅和劫後新生的強烈衝擊下,他選擇走上「致良知」的道路。
在稻盛和夫的辦公室裡,一直有一副「敬天愛人」的座右銘,時刻提醒他摒棄利己思想,敬畏大勢和天地規律,利人忘己,不妄求非想。
20年前,當稻盛和夫聽說西部大開發戰略後,他拿出100萬美元設立西部開發獎學金。為改善中國西部邊區的教育條件,做出了巨大貢獻。
季羨林大師曾這樣稱讚他:「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一身而二任的人,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在日本,受稻盛和夫薰陶的企業家有很多,他們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日友好,造福兩國人民。
應汲取的經驗:理出於心
福澤諭吉和稻盛和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一個如刀,一個如菊,一個急功近利,一個利為他用,一個招來毀滅,一個帶來希望。
拔刀向更弱者,根源仍是西方「強肉弱食」的文化,和東方的「仁義禮智信」存在巨大的道德鴻溝。近期看,強肉弱食更適合快速生長,遠期看,這就是一個外裹糖衣的毒藥。
這和日常處理關係一樣,別人是願意看到你全身是刺保持進攻,還是歡喜你收回拳頭露出微笑?
陽明心學的第一個核心是「心即理」。
正確的哲理存在於萬物,花開需要一朝一夕的積累,花謝是天地自然的規律。成功是持之以恆的日積月累,而失敗就是觀察不透不諳規律的結局。
為何越是像稻盛和夫、馬大俠、任正非這樣的人越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正是因為他們在濁流中保持冷靜,在外利面前不為所動,專求於己。踏踏實實做正確的事,時時刻刻提升心性,去私慾、多反省,方能得到大智慧、大本領。
這就是「致良知」的本領,也是陽明心學的智慧內核。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影響了自明朝以來的中華文化圈,他是歷史唯一「文治武功」雙全的聖人。心學的作用在於讓人看清自己和客觀世界,找到正確、智慧的解決人生和社會中各種重大問題的思路,提高自身修養。
應汲取的經驗:心性的作用
福澤諭吉一生都在私塾中度過,自他研究理論開始就沒踏出半步,卻妄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固然,他的遠見確實在短期內讓日本獲利,但缺少現實的磨礪,心性低且私慾盛,得來的也只是小聰明、歪門邪道的本領。心性不正,如何能走得長遠?
所以,他最終給日本招來巨大的禍端。
稻盛和夫除了親自做技術、做管理、帶團隊外,還在實踐中總結理論,在授學中完善思想。越是如此,他越發現提高心性的重要性,越認識到修行對事業的影響多重大。
很多人為何一輩子碌碌無為?
就是因為一生的雜念私慾太多,心性不定,今天想辭職,明天想創業,後天又想做個大買賣,缺少長遠的目光和堅持的力量,最終導致失敗。
稻盛和夫在他的書中告誡年輕人,只有敬畏人類、敬畏大勢,才能順應天道,才能獲得時代的青睞,獲得機遇。也只有提高心性,祛除私念,才能自強不息,專一精進。
在《給年輕人的忠告》中,稻盛和夫用一生的閱歷和面臨兩次死亡威脅下的心靈感受,告訴有志於創業和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所有的努力都不會虧負青春,成功不是偶然的巧合,只有提升心性,才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後記:菊與刀的反思
通過對福澤諭吉和稻盛和夫兩位日本「聖人」的比較,我們甚至可以看到「菊與刀」的矛盾源頭。
傳承於漢唐文化的菊文化,優雅而精緻,體現在日本的外在禮儀和工匠精神上。而島國的天災人禍又圈養著其國民的精神,急功近利的焦躁遇到「弱肉強食」的法則,簡直是狼與狽的結合,就形成了暴虐的刀文化。
其實,在我們的一生中,人人都會面臨著這兩種方向的抉擇,甚至大多數人都具備這種雙面性格。
如果你也希望像稻盛和夫一樣取得真正的成功,為何不現在就放下雜念提高心性呢?
點擊上面連結看一看,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