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一世,風光無限的武聖關公關二爺,終究是死在了自己一輩子最看不起的「吳狗」手中,而且是被偷襲。想必關二爺定然是十分不甘心。如果關二爺具備一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臨死前他可能會在腦中浮現一段話:
「呂蒙和陸遜兩個小夥子不講武德。來,騙;來,偷襲,我一個五十八歲的老將。這樣好嗎?這不好。我勸,這兩個小崽子耗子尾汁,不要再犯這樣的聰明,小聰明啊!」
雖說是惡搞,但馬老師的這番說辭套用在關二爺身上那是再合適不過。二爺在前方全力攻擊曹軍,結果自己家的塔被隊友偷了。前方戰事不順,關二爺的退路直接被切斷,根本沒有逃脫的可能,所謂「龍遊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大概就是這樣吧。然而詭異的是,擒殺關二爺的頭號功勳人物,東吳第三代大都督呂蒙在關二爺含恨九泉之後不久,便也一命嗚呼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呂蒙死於關二爺的「英魂復仇」。關二爺畢竟是一代英雄,自然不甘心被人偷襲致死,所以死後英魂久久不能歸天而在人間遊蕩。按照羅貫中的設定來講,關二爺本來可能是要把孫權也給帶走,但幸而得到了法師普淨的勸說而醒悟,決定只帶走呂蒙。《三國演義》對此的描述相當細緻
於是親酌酒賜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眾將大驚,急救時,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於孫權位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曰:「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眾將見之,無不恐懼。權將呂蒙屍首,具棺安葬,贈南郡太守、孱陵侯;命其子呂霸襲爵。
呂蒙這走得是相當之慘。收取荊州,擒殺二爺後,孫權大擺酒宴為呂蒙慶功,酒席間對呂蒙可謂是連連稱讚,甚至說呂蒙的功勞勝過了周瑜。呂蒙沾沾自喜,孫權說著便要給呂蒙敬酒。結果二爺突然上了呂蒙的身,把孫權使勁罵了一頓。孫權見狀,趕緊率領群臣跪倒磕頭。關二爺大罵一陣後估計氣也消了,於是順手帶走了呂蒙,呂蒙七竅流血而死。
《三國演義》的說法當然是不可信的,裡頭夾雜了大量的封建迷信因果報應之說。情節如此安排一來是作者尊劉的立場,因此對關二爺之死憤憤不平。而呂蒙剛好和關二爺同年歸西,於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時間上的巧合安排了英靈復仇這一情節。讀者讀起來很爽,但很可惜是假的。
至於高希希導演的《新三國》中,則直接陰謀論了一把。按照《新三國》的設定,關二爺在麥城自刎而死,呂蒙帶回了關二爺的首級。得知二爺已死後,孫權的表情立即變得陰沉,因為關羽一死劉備肯定會將火撒到他身上。所以孫權雖然表面上樂呵呵地給呂蒙慶功,但暗地裡則用毒藥 將呂蒙毒死來替自己背鍋。高導演的這一設定顯然也是毫無依據的,且不說正史記載如何,單看邏輯也對不上。奪取荊州是孫權最終拍板決定的,無論結果如何劉備都會直接向孫權報仇。孫權又何必多此一舉幹掉呂蒙?
所以說,要回答呂蒙為何在關二爺死後不久也被帶走,還是得看正史。正史的記載相當之清楚,呂蒙死於疾病,而之所以時間是在二爺走後不久,這實在是巧合。不過即便如此正史上也對這一點做了些許蛛絲馬跡的提示。
呂蒙的身體一直不好,雖然他是個武將。他和陸遜倆人演戲能騙過關二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特點,他自己對孫權說過
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
利用自己「常有病」作為掩護,假意從 大都督的位置上退下來以麻痺關羽。可見,這傢伙確實是個病秧子。在幹掉關二爺後,呂蒙可能是過於興奮,沒過多久他的病又復發,而且相當之嚴重,《三國志》載
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
病情發作之後迅速加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畢竟人沒了。而孫權也絕對沒有加害呂蒙的意思,反而十分重視呂蒙的病情:
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呂蒙生病後孫權可謂是十分擔心,下令遍訪名醫為呂蒙治病,甚至提出能治好呂蒙者賞賜千金。但儘管如此呂蒙的病還是沒有絲毫起色,孫權著急得想要去探視,但害怕打擾呂蒙休息,不去吧又過於擔心,於是將呂蒙接到自己的宮殿調養,在兩人房間中間的牆壁上穿了個小洞以便時時關注呂蒙。看到呂蒙能吃飯,孫權便開心得不得了,一旦呂蒙不吃飯,孫權便愁容滿面,夜不能寐。這麼看來,孫權確實是個好領導。
因此,呂蒙的死因很明確,就是病死。但好巧不巧,他病死的時間恰恰是關二爺去世後沒多久。這在對因果報應深信不疑的明清民間社會,當然是個值得「暗爽」的事兒。但就事論事,呂蒙之死和關二爺一點關係都沒有。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