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日本藝術,不容忽略的就是浮世繪。在17-19世紀之間的江戶時期,原本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商人階級受益於該城市快速的經濟增長,迅速積累了財富,於是開始流行享樂主義,許多有錢的富商沉迷於歌舞伎劇場。
這個時期,大量的藝術家們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現象,並將其畫了下來。以美女、酒色為題材創作了一系列的木版畫和油畫,而富商也很樂意看到這樣的藝術作品,願意出大價錢買來裝飾房屋,以彰顯自己的財富地位。這便是浮世繪的原型。
時間慢慢推移,大量的藝術家開始從事這一領域的繪畫創作,當然,題材也變得豐富起來:歌舞妓和相撲選手;歷史和民間故事;自然風景;植物和動物群 等等都被融入浮世繪當中,於是,浮世繪這個名詞也顯得生動了起來:浮世繪,就是描述浮生世間的繪畫。
北齋大師的作品
在19世紀,最著名的浮世繪大師是因其風景畫而出名的,大膽的形式主義者北齋,其《神奈川大浪》是日本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之一;以及寧靜而大氣的廣重,他的系列作品《東海道五十三站》在日本也是廣為人知。
廣重大師的作品
19世紀後期,浮世繪在西方人探索、理解日本藝術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專用,尤其是北齋和廣重的風景。可以說,浮世繪對於梵谷和土魯斯·勞特累克等西方藝術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北齋大師出生的年代是日本藝術家浮世繪畫家和版畫家的黃金時代,北齋最好作品當屬《富士山三十六景》,其包括國際標誌性的浮世繪作品——神奈川的大浪。
北齋創造了《三十六景》,既是對當時國內旅行熱潮的回應,也是他個人對富士山的痴迷。正是這個系列,特別是《大浪》和《清晨的清風》,確保了北齋在日本乃至國際上的聲譽和地位。
北齋大師的海浪
其實,北齋一生都在畫海浪。而且我們可以從一系列檔案圖像中去發現北齋的「神奈川大波浪」的演變過程,可以說很神奇,他在33、44和46歲時所繪製的大浪都不一樣,結果在72歲時完成了最後一部作品,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神奈川大浪》。
神奈川大浪 1826-1833年
圖像描繪了巨大的海浪,正在威脅著在神奈川縣附近的三艘船,柔美的富士山在原處冒出了頭。為什麼這幅作品如此出名呢?就是因為藝術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轉瞬即逝的場景:驚濤駭浪拍打和包裹著船隻,濺起的飛沫讓人膽戰心驚,而船員們奮力搏鬥,想要從浪潮中解脫出來。原處寧靜溫和的富士山在大浪的襯託下也顯得如此矮小。
神奈川附近的本色觀,1803年
這不是北齋第一次描繪海浪。正如上文我們所說,北齋在33歲時就開始以海浪為主題。1797年,他在江之島繪製了《江之島的春天》,此時畫中風光旖旎,海浪平靜。與北齋在他一生中創作的其他兩個以海浪為主題的作品結合來看,它們一起展示了「巨浪」的演變,此時的浪是平和的。
江之島的春天 1797年
在1803年,北齋繪製同樣繪製了海浪主題的作品,這幅畫描繪了一艘巨大船高聳在的洶湧的波浪之巔,而另一艘則成駛過海浪的低谷。兩年後,藝術家北齋又創作了《與波濤搏鬥的快貨船》。在這兩個前期作品中,主體對象——船都處於風暴之中。
與波濤搏鬥的快貨船,1805年
我們可以看到,下面這個版本與著名的大浪非常相似,但是缺少一些風暴之中中的細節和色彩,也缺少了富士山也不見了。
我覺得,藝術家北齋一生當中畫海浪,他的心情和際遇都是有所變化的,所以我們才看到海浪一會兒平靜,一會兒猛烈,一會兒載舟,一會兒覆舟,有機會的話我們也可以講一講藝術家北齋的人生經歷,結合起來理解作品畫作會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