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何被稱為老子,這裡的「老」,作何解釋

2020-12-05 騰訊網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提起那一時期的文化名人,我們更是張口就來,比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等等,通過對比這些名字,我們發現,他們都帶有一個「子」字。

當然,我們也知道,「子」的含義有多種,而其中之一就是「古代對人的一種尊稱」,顯然,「諸子百家」中的這一「子」,就是這個意思。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卻不是這個「子」字,而是另外一個字。我們仍然來觀察這些名字,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就是——孔子名叫孔丘,姓孔;孟子名叫孟軻,姓孟;莊子名叫莊周,姓莊;同樣,荀子姓荀,墨子姓墨;總之,這些被尊為「子」的人,「子」前面的那個字,都是他們的姓。

可是,似乎也有例外,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老子」,我們都知道,老子名叫李耳,姓李,可問題是,老子為何不叫作「李子」呢?他為何被稱為了「老子」,這裡的「老」,作何解釋呢?

首先,第一種可能是,相傳老子剛生下來,其面相就顯得很老,甚至還有傳言說,老子出生的時候,就連眉毛都是白色的,所以,正是由於他的面相之「老」,故而後人就稱他為「老子」了。

其次,第二種可能是,老子其實本就姓「老」,而不是姓「李」,如果事實真是這樣的話,那麼老子被尊為老子就沒有任何問題了,而事實上,也的確有這樣的說法,說老子姓「老」,名「聃」(dān ),他不叫「李耳」,而叫「老聃」。不過,我想對於這種可能性,天下姓李的朋友是很不樂意的,因為我們硬生生地把李姓中最厲害的人物給改了姓了,呵呵。

最後,第三種可能就是,老子本就姓李,也本就被尊稱為「李子」,可是,由於古時候漢字的讀音問題,再加上時間的久遠,久而久之,「李子」的「李」就被讀成了「老子」的「老」,而「李子」也就變成「老子」了。

以上就是「老子」之所以被稱為「老子」的三種可能的原因,而這個「老」字,顯然也就有了三種解釋,即「面相老」、「姓老」和「把『李』誤讀成了『老』」。當然,也許真正的原因並非這三者之一,而是另有玄機,親愛的小夥伴們,關於這個問題,你又是怎麼看的呢?一起來留言討論吧!

歡迎關注煮酒論道,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4種說法解釋老子名叫李耳為何不叫李子?同音字和雙尊稱說最可信
    其實從他的名字開始,很多人都不了解老子為什麼叫老子。上學時候老師應該教過在古代「子」是一種尊稱,比如孔子、孟子、莊子等,而「子」之前的字就是人的姓。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孟子叫孟軻。據此來看,那老子就姓老咯,但為什麼很多地方我們都會對老子的解釋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既然姓李,那怎麼不叫李子呢?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抱感慨自己的思想不被世人理解,心中也包含一絲無奈。另一方面,他又承認這個現實,理解這個現實,認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指出聖人基本上都是褐衣懷玉的。不難理解,老子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孤獨在第二十章的自白中,體現得更加充分。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從《老子教你言說》看老子的傳播理念
    無奈在老子那裡,已經出現了可以抽象的傳播方式。那方式恰恰不是宣傳,不是媒介,不是電子信息,而是「道」。而這個「道」,不是道路的「道」,不是治學之道、生財之道,而是充塞寰宇的「宇宙大道」。該書解釋曰:「這個大道,看似混混沌沌,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是宇宙的本質、萬物的本質、天地的始祖。
  • 「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與溫故知新」,老子與孔子默契度很高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默契程度超人想像。老子:「為師倒不覺的辛苦,『道』非常抽象,不好理解,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道,老師講的很多內容你也理解不了,道是關鍵中的關鍵,也是難點中的難點。」老子:「孔丘這個學生,在很多方面就理解的很到位。孔丘對我教他的很多知識,常常學而時習之,並做到了溫故知新,現在也當了別人的老師。」
  • 歷史上老子入夷狄化身佛陀之謎
    眾所周知,老子是春秋時期,道家思想的主要創始人,和後期的莊子並稱為老莊,主要理念是無為,順應自然,追求靈魂的自由自在,力求逍遙的人生態度。那他歷史上為何又有老子西出函谷關以後,化身為佛祖的傳說呢?這個傳說不會早於司馬遷時代,因為在莊子的文章裡明確的談論過老子的死亡的,在北魏晚期有一個著名的地理學家叫,酈道元在巜水經注》裡有一段特別提到過老子的墓,在陝西省扶風郡,老子死在陝西埋葬在陝西,這是明確無誤的。但是史記裡留下了這麼一個傳說,就給了後人一個機會,讓老子重新有了一個結局。
  • 老子韓非列傳:一篇道家思想學術史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開篇敘老子,結尾敘韓非,中間是莊子和申不害。老子主張無為自化,韓非呼籲嚴刑密法,司馬遷安排二人同傳,論者往往致疑。比如,《南史·王敬則傳》記載:南朝時的王儉看不起同僚王敬則,說「不意老子遂與韓非同傳」,隱隱流露出無奈與不滿。
  • 老子信仰天帝與鬼神嗎?
    高亨認為,這一章也是老子的政治論。要點是:聖人」以道蒞天下「,則人與人不相傷,鬼與人不相傷。理解這一章,要抓住「道」字。老子政治論中的「道」,是取消奴隸社會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階級制度,回到上古原始社會的自然狀態。老子認為在這樣的社會裡,人與人,鬼與鬼就不相傷害,不相仇視了。老子思想中還保留著迷信意識,肯定上帝的存在,四章「象帝之先」可證。肯定神的存在,三十九章「神得一以靈」可證。
  • 國學經典《道德經》,老子對「觀」的表達,天道的領悟方式
    這部著作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五千字,五千年華夏歷史,政治之理,哲學蘊涵,美學哲思,所能想像到的,在這裡都會有體現。《道德經》是一本人生的大書!對於許多人來說,它能夠貫穿人生的始終,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理解和感悟。在《道德經》這一本書裡,老子會經常提到「觀」這一個字,縱觀老子的相關書籍,「觀」這個字出現的次數也是很多。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老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在幾千年中,和孔子一樣,老子的思想和學說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子留下了一本創世之作《道德經》,讓無數代的中國人誦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研究它。
  •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老子(引言)
    虛虛實實老子,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元祖,是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第一子,是中國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在今天是中國所有文人思想家不可企及的,仰之彌高的。老子,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元祖,是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第一子,是中國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在今天是中國所有文人思想家不可企及的,仰之彌高的。即便今天和西方哲學史上的任何哲學家相比較,也絕不遜色。《道德經》不是老子的原名。先秦時期,各子的書是將姓後加一個子。
  • 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句話有何深意
    1、老子眼中的道:無所不包,利萬物而不害「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句話是《老子》三十二章裡面的一部分,大抵是在告訴我們,只要把握了大道的法象,天下歸往,(因為循道而為),所以來歸不會受到傷害,繼而顯得一派平和、安全、康泰。
  • 道教始祖-神奇的老子
    鹿邑老君臺關於老子的出生有多種說法。傳說有一次老子的母親看見天空中有巨大的流星飛過就懷了身孕。因為母親姓李,他又出生在李家,所以老子出生後也跟著姓李了。那為什麼他後來叫老子呢? 有人說是因為他母親懷孕了72年一直沒有生下他,後來從左胳膊窩下剝開了,才生下了他,因為一出生就是白髮蒼蒼的,很有老相,所以叫老子。
  • 這裡隱藏著一個「天下第一福地」,老子寫道德經,白居易寫長恨歌
    什麼樣的「天時地利人和」能讓老子寫出《道德經》中國第一個哲學思想,而白居易寫出《長恨歌》哪一個是傑作?道德經是一部關於春秋亂世無為思想的哲學著作,長恨歌是唐代白居易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名著。老子的《道德經》包含「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有紛爭,老子卻、「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與當時混亂的時代格格不入。現在,我們重新學習老子的思想,試圖解決其中誕生的奧秘。這就是老子創造《道德經》的地方。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據記載:白居易他年輕時才華橫溢,學習非常努力,他年輕時,頭髮全是白的。
  • 怎麼解讀老子的「道」?後世哲學家們吵瘋了!
    儘管老子對「道」作了種種描述,但究竟什麼是「道」,還是比較模糊。哲學家們各作闡釋,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說法—— 1.以「無」為「道」: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但並沒有說「道」就是「無」。
  • 《老子》——處世當水般柔弱
    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柔弱」的處世哲學,道雖柔弱,卻能無窮無盡,綿延不絕,並從中引出「柔弱」的主張,在此基礎上有提出「處卑「、」不爭」的觀念,更是提倡如水一般柔弱不爭的處於世中,這是一種人生態度。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眾多的哲學思想,而「柔弱」作為老子的處世哲學之一有著重要的影響。
  • 上聯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下聯亮了!
    有些對聯非常有意思,因為很難對出下聯,所以往往被稱為「絕對」,但是「高手在民間」,多數「絕對」,都被有才的群眾一一破解。比如有個上聯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無論正著讀還是倒著讀都是一個意思。高手們是這樣對下聯的: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北京輸油管油輸京北。
  •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什麼意思?一種敬畏的治國之道
    你就是把老子從地底下挖出來,也不見得能這句話搞清楚。因為老子自己都會被後世的訓詁家們給繞暈掉。沒辦法,語言的發展越來越複雜。老子表達不出來的東西,全被後世之人給解釋出來了,而且有過之無不及。講一個故事,先給這句話做個起步註解。
  • 「民老死不相往來」,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為何生出最蠢理想?
    「民老死不相往來」,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為何生出最蠢理想? 老子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家之一,憑藉一本《道德經》,奠定了他無人撼動的地位和影響力。
  • 厭世與陰謀:中國人對老子的兩大誤解
    中國最重要的經典,《老子》一定可以列入前三。然而,對於這部經典,卻有很多流行的誤解:誤解一: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厭世的或者出世的。造成這種誤解是由於望文生義,例如:無為、不爭。其實,「無為」是順任自然、不強作妄為的意思(這觀念主要是針對統治者提出的)。「不爭」是不伸展一己的侵佔意欲(這觀念主要也是針對統治者提出的)。誤解二:老子思想含有陰謀詐術。造成這種誤解,是因為斷章取義。例如:「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常被解釋為:表面上不做,暗地裡什麼都來。
  • 道教人物老子雕塑花崗巖老子騎牛石雕像太上老君石像
    石雕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