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研哉的哲學中學習海報設計

2021-01-13 藝術中國

梁木東:我寫的這篇文章,是出於某一位平面設計界的大師的敬仰,他的每一張海報我都琢磨過很長一段時間。

這位大師是原研哉。

提及平面設計界的大師,原研哉是其中我最敬仰的一位,我非常喜歡原研哉的設計作品,他的設計既簡單卻蘊含豐富的情感。每當我們談及原研哉的設計理念時,總會談及到「白」、「觸知」和「容納性」。雖說讀過不少原研哉關於設計的著作,也反覆地琢磨過原研哉大師的作品,可還是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把這些模糊的概念轉化為清晰的認知,那麼在這篇答案裡,就以如何解懂大師的設計理念,和大師又是如何將其運用海報設計上的問題?我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大師是如何設計海報」的問題,本文若有不足之處,還望海涵。

1. 還原色彩的本質

在理解大師是如何設計海報之前,我曾經思考一個問題,在大街上這麼多的商業海報,它們都運用著大量高調的色彩依然無法吸引我們,反而原研哉的海報那大量的留白,卻更能觸動我們的神經,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傳統的色彩教學告訴我們,色彩會傳情緒。比如在上圖中,上面的文字描述了白色會傳遞哪些情緒,但是我們就盯著上圖的白色看,真的會感受到下面描述的情緒嗎?其實我們心裡非常清楚,我們根本就感受不到任何的情緒。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色彩,並不是它們原本的的樣子,還原色彩在人類心理傳遞情緒的過程,就會發現,色彩原本是擁有著它們各自的「載體」的,比如我們在外面會看見「白雲」、「藍天」和「綠葉」,這其中「雲」是白色的載體、「天」是藍色的載體以及「葉」是綠色的載體。但是工業卻把它們從原本的載體中剝離出來,變成一個個用編碼合成出來的色彩,而這些失去了載體的色彩是無法傳遞真正的情緒的。我們所能在現代海報裡感受到的情緒,都只是被重新定義了的情緒,把色彩變成標準化的工業產品,比如藍色定義為「憂鬱」、白色定義為「高貴」等等… …試問當我們抬頭看藍天白雲的時候,會感受到憂鬱和高貴的情緒嗎?脫離了載體去談論色彩的情緒時,已經異化了人對色彩最原始的感受。

還原色彩的本質,就是讓色彩回歸載體中來,舉個例子,看上圖。左右兩邊同樣都是白色,哪一個會更讓你感受到溫暖、親切的感覺呢?我們的視覺更傾向於右邊的「白色」更能傳遞出溫暖、親切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把色彩又重新注入了「載體」(布料)中,我們可通俗地理解「載體」就是一種肌理。這種肌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視覺元素,我們在感受在自然中的色彩傳遞的情緒時,是色彩伴隨著肌理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因為我們在觸摸著布料的質感,大腦會浮現溫暖、親和的感受,這是記憶中的一種「觸知」,最終通過色彩,在視覺上把情緒傳遞到我們的心裡。

這時我們再反觀原研哉的設計作品,這位大師是怎樣運用「白」來傳遞豐富的情緒的,見下圖

  再看一組封面設計的「白」。

  引用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

「白」不是白的。是讓白得以誕生的是一種感受白的容納性。所以我們不是去尋找白,而是需要搜尋一種能感受白的感覺方式。

通過上面的作品能感受到,原研哉的「白」色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色彩,大師把白色通過不同的質感來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而白色能通過怎樣的載體(肌理)來表現它的情緒,就是白色的「容納性」。這就是大師異於我們的地方,設計不只是傳遞色彩,更重要的是傳遞色彩中真正的情緒。

對這位大師設計理念的總結:一個簡單的色彩在不同的肌理的表現下會傳遞不同的「觸知」,不同的「觸知」會傳遞不同的情緒,這些感受共同組成了色彩豐富的「容納性」。

2. 不僅僅只是極簡

很多人在討論原研哉的設計時,認為這位大師的設計是一種極簡主義的表現。

我個人認為,這不僅僅只是極簡,原研哉的設計與主流的極簡主義設計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做一個例子給你們看。

左邊是原研哉原本的設計作品,右邊是按照極簡主義風格仿製,只是把主體物扁平化,讓它更像是極簡主義的風格了,可是對比一下,右邊的設計相對與原作中,傳遞給你的那種感覺已經消失不見了。

這是因為,極簡主義給我們傳遞的只是一種形式感,只是為了適應當今處在複雜的信息流中的人類對視覺的的需求。

而原研哉的「極簡」,是把我們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在事物的本質,傳遞的是一種「自然」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是通過主體物的鮮豔的色彩和那精緻的肌理中表現出來,所以一旦沒有了那個「載體」,那種情緒就失去了。

因此在海報的設計,我們在追求極簡和傳遞信息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海報傳是否真的能傳遞出情感?又能不能讓你的觀者產生共鳴?這就是我們向這位大師的學習到的最重要的一點:

「把觸覺通過視覺傳達出來,讓觀者真正能感受到色彩中的情緒」

3. 細節中傳遞情緒

以上解讀完了設計理念,我們又如何運用在海報設計上,除了在色彩上還原現實複雜的紋理來傳遞情緒,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其實是有的,方法非常地多,我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floresta甜甜圈的系列海報:

這是日本的一個以純天然無添加為理念的甜甜圈品牌,上圖是它某一系列的海報,一個以純天然為理念設計的海報,肯定是希望能給觀眾傳遞純天然的感覺,我們看這組海報的配色,把它的色彩模型提取出來看,似乎和「純天然」並不沾邊,,但這系列的海報卻依然能人一種很強烈的情緒,那種清新自然的感受。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這組海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海報上的色彩部分,都伴隨這一種雜質存在,看下圖。

而這種雜質,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種「髒」,我們過去感受到工業社會提取的色彩,因為缺失了載體,顯得非常的「乾淨」。而這一系列的海報,用了類似「灰塵」一樣的肌理,把色彩的原本的「髒」又重新表現了出來。海報的色彩以這種「髒」作為載體,把色彩中「自然」的情緒,傳遞到了觀者眼中,這就是這一系列海報的精彩之處。正是這一個簡單的細節,傳遞出了海報中最核心的感受 – 「自然」

向大師致敬!

相關焦點

  • 日本原研哉設計作品:無印良品的海報
    原研哉,提到這個名字,我想大部分中國設計師都是懷著敬畏的心情,並豪不吝嗇將各種溢美之詞用於他的設計。的確,看原研哉的作品,有序、精緻、嚴肅而從容,你能從中感受到他的思考,好像一個時間羅盤,一圈一圈的將觀者帶回到一個最本原的世界,發現原始之美。看原研哉的書,那些隨處可見的啟發、蒙示、思省和反芻每每都給人以醍醐灌頂般的酣然。
  • 【王小拿看書】第五期:讀《設計中的設計》有感,走進原研哉的設計...
    原研哉說,雖然廣告的表現形態是海報,但它所呈現出來的是承載著無印良品未來的巨大容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小處著手」是指「海報」,而「大處著眼」是指「巨大容器」。下面這幅圖片就是那張有名的「地平線」標誌。這種極致的簡約風格,徵服了多少感性的人們!你能從這張海報中看到無印良品的未來嗎?
  • 原研哉:「再設計」一個「家」
    他們,是為了原研哉而來。設計大師,「無印良品」之父,都是原研哉為人熟知的標籤。    一頭銀髮,一副眼鏡,一襲黑衣,原研哉當天的裝扮延續了他一貫的經典形象,一如他的設計風格,簡約、自然,充滿無限禪意。    在MUJI INFILL無印良品家裝中國首店落戶青島之際,與無印良品聯手打造家裝項目的少海匯邀請原研哉來到青島,帶來了這場關於設計哲學的頭腦風暴。
  • 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2020新作來拉!還有超多設計作品整理趕快收藏!
    說起原研哉 恐怕設計師沒有不知道的吧 他的著作《設計中的設計》 已經成為設計行業必讀書 還是日本MUJI(無印良品)首席設計總監 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
  • 喜歡他,就偷走他,看世界級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教你做海報
    小孩子雖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但那種莫名喜愛應該就是對設計最本真的喜歡和嚮往吧。正如同作者在書中講述的那樣,很多的靈感往往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從那些熟悉的、模糊的、似曾相識的記憶中提煉出來的。作曲者之中有一種還流行的說法,一個好的曲子不是你冥思苦想想出來的,而是仿佛有人拿著你的手輕鬆加愉快地就把它寫出來了。這種感覺,應該也適用於設計者吧,因為藝術是相通的。
  •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設計應隱隱透出批評的味道
    原研哉:我出生在日本岡山一個比較偏遠的山村,從小學習劍道,我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慢慢地感覺走過的這條設計的路,可能是從小受到了劍道的哲學思想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可能看見過劍道,雙方互相拼打的過程中發現對方的漏洞和弱點,哪裡有空當,就攻擊對方的空當,這跟我們說的交誼舞不一樣,舞蹈是正好相反的,需要雙方的配合、彌補。
  • 設計家|大師原研哉:從「平面」到全人類的設計傳播旅途
    原研哉(Kenya Hara),1958年06月11日出生於日本,是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在《設計家》節目的專訪中,他說自己是個設計的傳播者。今天,設計娘帶你重溫原研哉對日常生活方式的獨特思考。
  • 原研哉的設計到底牛X在哪裡?
    他的設計很日本推薦大家看原研哉所著的《設計中的設計》,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他的設計思想、哲學思辨和人文情懷。他說:做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反應,而著眼於長遠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個設計師都有這一種追求,市場的品味、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社會了解設計意義的所在,設計師才會有更大的發揮,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良性循環。
  • 原研哉:從「無」中挖掘意義
    《設計中的設計全本》的扉頁上,印著作者原研哉的一句話:「用語言表達設計是另一種設計行為。」作為日本中生代設計師的中堅,原研哉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現當代日本設計的精髓。在書中,我們能看到原研哉一直致力於的對設計本質的探尋,實踐著的根植於本土文化的設計實驗,以及他作為一名優秀設計師的深邃思考和人文關懷。
  •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設計是一種教養
    」不該是社會中特殊的行業,設計更不該讓人難以親近,設計品也不僅是「禮品」。設計應該是一種教養,就像是公德心、禮貌般,是能隨時掛在嘴邊,是能環繞在日常生活之中,是能無聲無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的。在上一回透過設計浪人的採訪中,原研哉除了暢談展覽『SUBTLE』 PAPER SHOW的策展理念外,更難得地聊起了自己對於設計的諸多想法,也給予年輕設計師一些創作上的建議,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原研哉的設計世界裡吧。
  • 原研哉手繪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官方主視覺海報發布
    由原研哉先生親筆手繪的3款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官方海報於昨日首次發布。原研哉先生親筆手繪3款官方海報作為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海報延續了原研哉先生獨特的設計風格——大片留白、極簡線條、質樸純粹。原研哉先生善於運用白色,他的很多作品採用白色作為底色,除了不可缺少的元素外,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觀看者。
  • 原研哉:在寂靜中尋找存在與設計的本質
    原研哉說,日常事物往往是設計靈感的來源。他在旅行中總是帶著一種比較的心理,透過外界,更深地認識自身。無時無刻不在觀察世界和生活的細微變化,但與我們不同的是,在面對各種變化的時候,原研哉喜歡把所有複雜的、繁亂的、色彩繽紛的東西劃歸到一個經久不變的原 初形態來重新審視——這一點從他熱衷搜集的旅地物品便可見一斑。
  • 原研哉 通過自己設計的作品 讓人們感到一種覺醒
    300年前日本在學習西方現代主義後,設計出來非常簡潔的物品。他指著一幅地圖,地圖上日本列島遠離歐亞大陸,他再把地圖翻轉90度,「想像一下,就像是玩老虎機,鐵球從各個不同的國家不停掉落下來,一直降落在日本。能直觀感受到日本受到全球的影響,包括羅馬的、印度的,當然還有中國的。」他把目光拉回日本,15世紀左右日本發生內戰,物品被盜、神社被破壞。
  • 日本國寶級大師親自設計,金米蘭遇上原研哉會發生什麼奇妙變化?
    原研哉先生作為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曾參與設計長野冬季奧運開閉幕式節的節目紀念冊、2005年愛知縣萬國博覽會的文宣設計,以及伊勢丹、味之素、竹尾花紙、米其林車胎等一眾世界知名品牌的設計。
  • 原研哉:認識未知是設計的開始
    原研哉(Kenyahara)2011年6月14日下午,國際知名設計師原研哉(Kenyahara)蒞臨中央美術學院,作為「原研哉貳零壹壹中國展」外圍學術活動大學演講第二站,在中央美術學院做「EXFORMATION---認識未知是設計的開始
  • 日本原研哉村上隆作品分別在上海南京開展
    原研哉作品以簡潔、內斂的風格著稱,而村上隆的作品則色彩豔麗,極度張揚個性。兩位當代日本設計大師有著迥然不同的創作風格,其藝術理念甚至南轅北轍,但有趣的是,他們的藝術因與生活產生強烈共鳴而吸引了彼此的粉絲觀眾。在他們的作品中,觀眾看到了超越設計本身的人生觀,以及創作者不同的生活哲學。  「哇,好精緻!」在兩個展覽現場,不時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
  •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在上海與觀眾共話「設計之美」
    中新網上海3月11日電 (鄭瑩瑩 鬱玫)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11日來到上海浦東圖書館,與此間讀者共話「設計與生活」理念。此番文化創意微公益講壇由上海浦發公益基金會、浦東圖書館和喜瑪拉雅美術館聯合主辦。啟動儀式上,原研哉先生向浦東圖書館捐贈了《設計中的設計》、《白》、《日本的設計》等中文版專著,浦東圖書館向原研哉先生回贈了捐贈證書。
  • 原研哉:設計影響消費模式 無印良品"這樣就好"
    原研哉強調,設計的意義並不在於創造靚麗的形態,設計的力量體現在探求事物與人類之間潛藏的那種肉眼看不到的關係的過程中 ,讓人們意識到在日常生活的背後隱含的環境形成系統中存在的諸多本質性的問題。對於什麼是好的設計,原研哉認為,精心設計的作品可以喚醒沉睡的意識,隨後欲望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消費模式、資源利用形式,也使生活方式發生改變。
  • 煮葉:原研哉親自設計 未來將是喜茶最大的競爭對手?
    進入企業,就要求學習煮葉編寫的兩本茶教材,員工需要不斷學習茶的知識,經營知識,定期進行考試。     3、打造「第三空間」   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早期堅持將星巴克打造成 「第三空間」,何為「第三空間」?如今星巴克咖啡館是典型的第三空間,一個除了家、辦公室之外你可以依賴,完成你生活方式的地方。
  • 原研哉2011中國展作品——展覽的展覽
    無印良品雜誌廣告「家」藝術總監:原研哉2004年MUJI magazine advertisement無印良品宣傳海報「地平線(蒙古草原)」藝術總監:原研哉MUJI Advertisement, 2003 "Hori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