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出差或旅行,日本設計師原研哉(KenyaHara)樂於乘坐最早的航班出發,他說:「喜歡一個城市『醒來』之前的狀態。」
灰白頭髮,深淺不一的黑色襯衫和西服層疊出純淨溫和的豐富色調——這是原研哉給人的印象——平靜溫和。這種印象,一如他所強調的設計概念,至純至靜,而張力十足。
原研哉熱愛旅行,聊起旅 行的話題,他的談興漸濃:「我最喜歡出發時從家到機場這段路程。旅行最有意思之處就是,你並不清楚那個地方會給你帶來什麼新鮮與刺激」,原研哉說,設計師 的最大功能是發現。而旅行未必要到什麼著名的觀光點,即使只是坐在小攤上吃一頓飯,也可能發現店家的碗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北京的大屋頂的角是微微傾斜 的,而日本的屋頂都是垂直的。原研哉說,日常事物往往是設計靈感的來源。他在旅行中總是帶著一種比較的心理,透過外界,更深地認識自身。
無時無刻不在觀察世界和生活的細微變化,但與我們不同的是,在面對各種變化的時候,原研哉喜歡把所有複雜的、繁亂的、色彩繽紛的東西劃歸到一個經久不變的原 初形態來重新審視——這一點從他熱衷搜集的旅地物品便可見一斑。原研哉說,自己的家裡闢出很小的角落,放置旅地紀念物,「未必是那些標識性的物品,但要有 本地生活的印記,譬如筷子譬如碗碟等等」。
因為設計要儘可能地顯現事物中那些不易察覺的形狀與氣質,白色便是原研哉設計中運用最廣泛的顏色,第一次從白色中獲得啟示是大學時代,當時他造訪一座孤懸海 外的小島,發現島上的教堂、人們家裡的牆壁都是純淨的白色,在染上塵埃之後,人們從不去擦拭,而是噴上白色的漆,保有一份無暇。面對純白本真的世界,原研 哉被深深地打動了,他站在小島上,想像時間的奔湧而來又轉瞬即逝的存在感。在原研哉看來,「留白」並不只是作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白色本身就是一種至 美。
「設計是什麼?」這是原研哉長時間追問的命題,他曾提出「日常設計」的理念,帶動了設計關注「日常」的走向,「創意可以來自看似平凡的生活,怎樣在我們自己的 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和提取一些意識,並把這種意識融入到設計當中去,讓它形成一個體系、一個線索,最終把它落地,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原研哉溫和地笑著 說。
基於「日常設計」的理念,原研哉曾策劃組織過一個題為「再設計:21世紀日常用品」的展覽,邀請32名日本設計師,讓他們回到原點,重新審視自己生活周遭的 設計,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討設計的本質和內涵。而這些「再設計」的物件包括衛生紙、火柴、茶包等等,素材很質樸,設計出來的作品卻令人驚嘆。原研哉強 調:「在21世紀的平面設計領域,並不只是做一個好看的型、好看的顏色而已,而是你怎樣以平面設計作為一個手段去調動人的能動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 節。」
設計的終點在「家」
問:在你看來,設計師在建立設計與社會的關係過程中,應當考慮哪些原則?
答: 設計的終結點在「家」。作為設計師,你首先要考慮你的設計是要擺在家裡,還是要放在展廳裡?是否適宜擺在家裡、在家裡的狀態是什麼樣的?設計的妙趣在於將 日常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產生視覺和觀點上的新鮮感,而這個感覺一定是回到日常生活的,摒棄了展廳裡的「表演感」、「展示感」的,與生活有機融合的。
問:有人認為日本的設計重在提供觀察事物的新的角度,而中國的設計重在賦予事物形狀和顏色。你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的設計出發點?
答: 對比兩國的設計,一定要明白:日本是經過了兩次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兩次「泡沫」之後,經歷了關注「形」和「色」的階段,所以現在大家提倡「普通」是好的。中 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發展,有了錢之後,大家首先去關注的當然不會是「普通」,而是關注豪華的、特異的、與眾不同的,這時候強調關注「普通」可能還不到時候。
問:你曾提出一個「消解個性」的設計理念,而一般從事設計的人總是極盡所能地張揚個性,你如何理解設計中的「個性」?
答: 「個性」在21世紀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在上一個世紀,個性可能是重要的,但現在比個性更重要的是想法——對社會的洞察、對事物認識的程度和認識的精度。 如果只是一個單純的想法,可以強調個人,但設計最重要的是,怎麼樣讓想法融入社會中去。我做過很多大獎賽的評委,在評審的過程中,我發現,某位設計師可以 依靠某一點突出的個性創作出作品,但其實把各種各樣的個性羅列在一起的時候,那點個性就不是最強的。相反,如果一個人對社會的理解和洞察轉化為想法,設計 更能展現出來。因此,在今天,一個能夠轉化成視覺形象的想法比個性來得重要.
以下為原研哉先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