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拿看書】第五期:讀《設計中的設計》有感,走進原研哉的設計...

2021-01-13 百家號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寫一本一般人也能夠閱讀的書。

我想邀請那些對設計感興趣,在設計入口觀望的人一起來閱讀這本書。設計世界看起來門檻很高,會讓人將其與流行或者潮流聯想在一起,相信很多人即使對設計有興趣也不一定會真的認為自己可以進入設計世界,但我認為,只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好設計這條路。

——原研哉

看看這些詞語:首腦、頂層、領頭、元首、董事……你發現這些詞都有什麼共同特徵?對了,都是和「腦袋」有關,而世間所有的設計,都來源於這個只有1500克的密閉空間。這是大自然的奇蹟。人腦的精密複雜藏著太多我們至今還未曾發現的秘密,而在科學探索的進程當中,也一直不斷地在「設計」。

而我,一直在想這篇文章,該怎麼「設計」?



我知道,只有好的「設計」,才能產生更好的「共鳴」。像小米、蘋果、特斯拉,都是再大量的設計工作基礎之上誕生的,因而才有了自己的粉絲。所以,如果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引發更多共鳴,就必須要事先「設計」好,這和第二期裡面的「分解」觀點相吻合。

《設計中的設計》自二00三年出版以來在日本先後加印十七次,而我手中這本是2006年11月第一版,2015年4月第19次印刷。如此暢銷的書肯定有它獨特的魅力,不僅在日本,在中國也有這麼多人喜歡原研哉大師。所以,接下來我將用自己的理解來談談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魅力。



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說明了「當你因為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並不意味著你對於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裡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

「設計到底是什麼?」為了給出自己的答案,作者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並且策劃了「RE-DESIGN——二十一世界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通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一起來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接下來,原研哉談到了「讓平面設計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這種「五感」的信息建築思維方式,並以引導消費欲望作為自己的任務之一,圍繞著「無中生有」的設計理念,將著名品牌「無印良品」推向國際。在後面的幾個章節,原研哉分別介紹了日本本土的設計文化以及關於一場世界博覽會能否在森林裡開展的設計討論,並在結尾重新認識了「設計」,再設計了「設計」,對設計和信息的關係認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上是本書大體的內容。下面,我將用幾點見解來說明此書暢銷的魅力所在。



魅力之一,「小處著手,大處著眼」的理性設計思維。

原研哉在對待每一件作品或者任務時,都會按照這種理念要求自己,大到一幢建築,小到一張海報,無一不是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設計的。這種設計思路無疑會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新鮮感。

事實上,人們對於無印良品的認可,也能驗證這般。這裡有一個小故事:為了無印良品的宣傳活動,原研哉和負責攝影的藤井保來到了南美洲玻利維亞中部的烏猶尼市。為什麼要去那裡呢?因為他們要拍一張完整的地平線照片來體現無印良品的品牌特質。原研哉說,雖然廣告的表現形態是海報,但它所呈現出來的是承載著無印良品未來的巨大容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小處著手」是指「海報」,而「大處著眼」是指「巨大容器」。下面這幅圖片就是那張有名的「地平線」標誌。這種極致的簡約風格,徵服了多少感性的人們!你能從這張海報中看到無印良品的未來嗎?



放眼國內,某種很有名氣的產品海報也遵循著這一設計風格。沒錯,是小米。很顯然黎總充分吸收了原研哉的設計精髓,將小米產品的海報設計得讓米粉感動之餘不忘口碑的傳播。其實這也正是原研哉的一種觀點:讓媒介自我增殖。這裡小米的宣傳活動,媒介是海報,增殖的是米粉。這麼多米粉的忠誠,不僅是產品的功績,也有海報的功勞,深究到底歸功於設計。沒有很好的設計,就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這就是對消費欲望的引導,一種人文關懷的爆品打造,這就是設計的力量,能切中消費者的痛點。比方說,你對寶馬、奔馳、奧迪等與奇瑞、吉利、海馬等汽車品牌的印象一樣嗎?同樣是汽車品牌,為什麼在你的腦海中會有高級與低級的區別呢?而那些頂級汽車品牌,像賓利、瑪莎拉蒂等,雖然價格高昂,但是全球各地的人氣值也是最高的。你愛面子,那就買豪車;你只作代步用,那你很可能就買一輛10萬左右的車。這就是汽車品牌的創始人剛開始的關鍵考慮——定位設計。而這種設計,一定要把地域因素考慮進去。寶馬730不如730L在國內賣得好,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正是黎總在《參與感》中對原研哉這本書的推薦,我才有幸遇到《設計中的設計》,緣分啊。在此再次感恩黎總!



魅力之二,立足日本當地,放眼世界經濟的全球視角。

在設計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英國的工業革命下的機械化帶給「現代設計」一個轉折點,隨後,在德國魏瑪設立的包浩斯設計學院,為現代設計指明了方向。二戰之後各個國家的設計師們為自己的國家貢獻著力量,誕生了不同派別的設計文化。到了今天,電腦等科技技術的進步,一定程度上衝擊了「設計」,讓設計師有點反應不過來,不過在科技的基礎之上而發展起來的「現代設計」(我認為用「當代設計」更貼切一些)則將科技當成素材開拓出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原研哉寫道:現在我們開始理解到新技術的出現並非是為了取代那些「舊」的,而是「舊」的要容納「新」的,這樣一來,我們做出選擇的餘地也就更大了。是啊,設計與技術之間是相輔相承的,技術進步了,設計的效率和品質就提高了;設計進步了,又反饋到技術當中去,使得技術在不斷的完善中又上一層樓。就和作者在書中的觀點一樣:並不是僅僅只有製造出新奇的東西才算是創造,把熟悉的東西當成未知的領域再度開發也同樣具有創造性。故而,人類就是在這樣「新」與「舊」的循環中不斷前進。

在這種理念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原研哉策劃「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的意義,就能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

而這種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對每個人都具有思想上的啟發性,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這是超越國界的一場思想盛宴,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並引發思考,感受其中「設計的日常」。



全書有幾處涉及到了中國文化:「五感」信息建築的思維方式用中醫的針灸網絡圖來對照說明;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這種材料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一直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中國並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產品加工地,其本身就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莊子「無中生有」的哲學思想,以此設計了無印良品的品牌風格,並給位於日本加賀縣的一家旅館取名為「無何有」;以《本草綱目》作為藍本的《草木圖說》等。

我們看到原研哉對於中國的感情。尤其在書中第154頁,他用了將近一頁的篇幅來寫「再造成熟文化」,說「在某個意義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個新的基準」,囑咐日本人應該對此保持平靜和內觀。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應該怎麼做?當創意成為產業,當設計收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作為擔負著實現「中國夢」重任的設計師,是不是應該更加冷靜和自省呢?什麼是設計,怎麼樣設計,這兩個最為基本的問題,作者並沒有從書中給出答案。但通覽全篇,原研哉給了我們彌足珍貴的啟示,我想這正是本書的真正意義所在。



魅力之三,在新形勢、新常態下提出了對設計的新要求

原研哉在文中寫到:設計不能因為技術的發展陷入停滯。世界經濟的新局面,「文明的衝突」,以及環境問題都是我們要面對的情況。

他還寫到: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設計師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我認為這是對新形勢下的設計師的一種建議。

媒體其實是一種信息,新媒體中蘊含著的是新的傳媒觀念。媒體中本身並不具有創造性。設計應該在所有的媒體中都能發揮作用。媒體進化,設計也應隨之進化。



設計師的任務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質,增強傳播的力量。技術的進步並不能直接帶來信息品質的提高。「如何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加舒適?如何更加簡單的傳達?如何才能讓人感動?」——這些才是衡量設計師信息處理能力的尺度。

與之相對應的,在此和大家分享一個案例,這個案例就是在新媒體上直面環境問題的有效「設計」——「地球救援」公益組織。

「地球救援」通過提倡「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理念,在中國官方組織通過微信、微博等移動網際網路工具,組織各地分站站長影響身邊的人,切實踐行每一天一小時的環保承諾,即少用或儘可能不用難以降解的塑膠袋,多用環保購物袋,最終實現全民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地球救援」取得的成果:現已在全國96個城市設立分站,經常組織環保活動;形象代言人,亞洲第一巨人張歡各地宣傳「地球救援」知識等,已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我們看到,這是公益組織新媒體運營的一個有益嘗試,更是開創了公益組織開展活動的參與模式,之前是「一對多」,而應用了新媒體則被設計成了「多對一」。而環境問題將會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重視,並著力解決它……

書中還有很多很多精華之處,限於篇幅未作摘錄。不過,如果你通過我的分享而能認真地讀一本好書,並從中受益,那將是對小拿來說,最開心的事兒了!另外,如果你發現了好書,也可以推薦給我,好東西要分享哦!

(文中除「地球救援」圖片非原研哉大師設計,其它皆為原研哉的經典設計作品,在此向原研哉大師致敬!)

王小拿

青晨八點聯合創始人,青少年教練技術傳播者,簡書科幻版主,90後蟀鍋。詩歌,小說,散文皆有涉及。執著於認知心靈的成長,做一名想像力的孤獨匠人。

回復「繪本」,獲取137本經典繪本

回復「紀錄片」,獲取BBC Wild China《美麗中國》

回復「唐詩宋詞」,獲取唐詩宋詞動畫

回復「兒童文學作品」,獲取50部獲獎兒童文學作品中文有聲書

回復「宮崎駿」,獲取14部宮崎駿動漫視頻  

回復「國學」,獲取7部國學經典的誦讀版

回復「夏洛的網」,獲取《夏洛的網》動畫 

回復「西遊記」,獲取故事爺爺孫敬修講西遊音頻

回復「好父母」,獲取最有影響力的親子教材《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

更多資源,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AAA設計薦書: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附pdf下載)
    簡介:當你因為讀完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並不等於你對設計的意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裡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喜歡設計的人,從事設計的人以及了解設計的人希望可以讀此書。作者: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目錄:設計的日常(譯序)第一章 設計到底是什麼?哀聲何來?
  • 從原研哉的哲學中學習海報設計
    提及平面設計界的大師,原研哉是其中我最敬仰的一位,我非常喜歡原研哉的設計作品,他的設計既簡單卻蘊含豐富的情感。每當我們談及原研哉的設計理念時,總會談及到「白」、「觸知」和「容納性」。雖說讀過不少原研哉關於設計的著作,也反覆地琢磨過原研哉大師的作品,可還是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把這些模糊的概念轉化為清晰的認知,那麼在這篇答案裡,就以如何解懂大師的設計理念,和大師又是如何將其運用海報設計上的問題?我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大師是如何設計海報」的問題,本文若有不足之處,還望海涵。1.
  • 原研哉:在寂靜中尋找存在與設計的本質
    原研哉說,日常事物往往是設計靈感的來源。他在旅行中總是帶著一種比較的心理,透過外界,更深地認識自身。無時無刻不在觀察世界和生活的細微變化,但與我們不同的是,在面對各種變化的時候,原研哉喜歡把所有複雜的、繁亂的、色彩繽紛的東西劃歸到一個經久不變的原 初形態來重新審視——這一點從他熱衷搜集的旅地物品便可見一斑。
  • 原研哉:認識未知是設計的開始
    原研哉(Kenyahara)2011年6月14日下午,國際知名設計師原研哉(Kenyahara)蒞臨中央美術學院,作為「原研哉貳零壹壹中國展」外圍學術活動大學演講第二站,在中央美術學院做「EXFORMATION---認識未知是設計的開始
  • 原研哉:「再設計」一個「家」
    對空間利用的極致追求,是為了更多的可能性;細節上的極致追求,則讓經過原研哉之手的設計擁有了不一樣的功能價值和美學價值。    ● 「關注事物本質」的 「再設計」    原研哉對設計的極致追求讓他在中國有很多簇擁。在當天與粉絲交流環節中,儘管粉絲們提到的「留白」、「再設計」等概念都是原研哉創立且熟知的,但面對每一個問題,他都有所停頓,認真而謹慎,留出了充足的思考時間。
  • 設計家|大師原研哉:從「平面」到全人類的設計傳播旅途
    原研哉(Kenya Hara),1958年06月11日出生於日本,是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在《設計家》節目的專訪中,他說自己是個設計的傳播者。今天,設計娘帶你重溫原研哉對日常生活方式的獨特思考。
  • 原研哉的設計到底牛X在哪裡?
    他的設計很日本推薦大家看原研哉所著的《設計中的設計》,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他的設計思想、哲學思辨和人文情懷。他說:做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反應,而著眼於長遠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個設計師都有這一種追求,市場的品味、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社會了解設計意義的所在,設計師才會有更大的發揮,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良性循環。
  • 原研哉 通過自己設計的作品 讓人們感到一種覺醒
    原研哉指著兩張圖進一步說明,「這把是德國刀,非常精良,刀把刻好了手握的指印;這把是日本刀,刀把部位沒有處理,它完全依賴於使用的人的技術。」越國際化,就越會激發本土化作為全球知名的設計大師,原研哉自己最滿意的項目,要算2000年創生出的「RE-DESIGN」展,他把日常生活中很多習以為常的物象,包括設計,向公眾展示,讓公眾更加了解設計,了解設計是如何改變生活的。
  •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設計應隱隱透出批評的味道
    作為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他在長野冬季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節目紀念冊和2005年愛知縣萬國博覽會的文宣設計中,展現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設計理念。  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主辦的「設計的設計—原研哉中國展·上海」於2012年3月10日至4月10日在上海證大當代藝術空間內呈現。
  •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設計是一種教養
    」不該是社會中特殊的行業,設計更不該讓人難以親近,設計品也不僅是「禮品」。設計應該是一種教養,就像是公德心、禮貌般,是能隨時掛在嘴邊,是能環繞在日常生活之中,是能無聲無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的。在上一回透過設計浪人的採訪中,原研哉除了暢談展覽『SUBTLE』 PAPER SHOW的策展理念外,更難得地聊起了自己對於設計的諸多想法,也給予年輕設計師一些創作上的建議,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原研哉的設計世界裡吧。
  • 原研哉:設計影響消費模式 無印良品"這樣就好"
    ,走進藝術園區內就被打扮時髦的年輕人,包括不少無印良品的粉絲們所震撼,展廳入口處排著近兩百人的長隊,基本都是青年學生,聽說, 浙江大學設計專業的學生更是包了一輛大巴到上海「朝聖」,對這位大師仰慕已久的國內設計師,上海周邊城市的藝術青年不會錯過這次和偶像作品零距離接觸的機會。
  • 日本原研哉設計作品:無印良品的海報
    原研哉,提到這個名字,我想大部分中國設計師都是懷著敬畏的心情,並豪不吝嗇將各種溢美之詞用於他的設計。的確,看原研哉的作品,有序、精緻、嚴肅而從容,你能從中感受到他的思考,好像一個時間羅盤,一圈一圈的將觀者帶回到一個最本原的世界,發現原始之美。看原研哉的書,那些隨處可見的啟發、蒙示、思省和反芻每每都給人以醍醐灌頂般的酣然。
  • 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2020新作來拉!還有超多設計作品整理趕快收藏!
    說起原研哉 恐怕設計師沒有不知道的吧 他的著作《設計中的設計》 已經成為設計行業必讀書 還是日本MUJI(無印良品)首席設計總監 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
  •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在上海與觀眾共話「設計之美」
    中新網上海3月11日電 (鄭瑩瑩 鬱玫)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11日來到上海浦東圖書館,與此間讀者共話「設計與生活」理念。此番文化創意微公益講壇由上海浦發公益基金會、浦東圖書館和喜瑪拉雅美術館聯合主辦。啟動儀式上,原研哉先生向浦東圖書館捐贈了《設計中的設計》、《白》、《日本的設計》等中文版專著,浦東圖書館向原研哉先生回贈了捐贈證書。
  • 日本國寶級大師親自設計,金米蘭遇上原研哉會發生什麼奇妙變化?
    原研哉先生作為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曾參與設計長野冬季奧運開閉幕式節的節目紀念冊、2005年愛知縣萬國博覽會的文宣設計,以及伊勢丹、味之素、竹尾花紙、米其林車胎等一眾世界知名品牌的設計。
  • 長江商學院特邀國際設計大師原研哉,探索未來生活與社會創新
    他表示,很榮幸邀請到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先生分享對於社會創新的思考。這也是長江商學院所倡導的全球視野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體現。周立院長很認同原研哉先生關於「設計不是為了短期的商業利益,而要有長期的教育價值」的設計理念。而長江商學院也秉承同樣的價值觀。希望學生在長江不僅可以「取勢」、「優術」,更要「明道」,具備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
  • 煮葉:原研哉親自設計 未來將是喜茶最大的競爭對手?
    在劉芳看來,煮葉的服務是通過產品品質和設計細節關心顧客,而不是打擾他們。她希望煮葉不像中國傳統茶需要那麼多儀式感,在店裡慢慢喝或者帶走一杯熱茶都可以。    從門店到茶具的所有設計    都由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完成   無論是咖啡還是茶,Ta們都作為媒介傳遞了一種生活場景。
  • 喜歡他,就偷走他,看世界級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教你做海報
    小孩子雖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但那種莫名喜愛應該就是對設計最本真的喜歡和嚮往吧。正如同作者在書中講述的那樣,很多的靈感往往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從那些熟悉的、模糊的、似曾相識的記憶中提煉出來的。作曲者之中有一種還流行的說法,一個好的曲子不是你冥思苦想想出來的,而是仿佛有人拿著你的手輕鬆加愉快地就把它寫出來了。這種感覺,應該也適用於設計者吧,因為藝術是相通的。
  • 25歲,當設計大師們還只是「後浪」的時候
    他所獲得的盛讚和認可,大多來自於他30歲之後,而他的「設計十誡」更是全世界設計師的設計準則與信條。 25歲的迪特·拉姆斯正在轉變職業的過程中,在現代主義發展演變的大潮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 原研哉:從「無」中挖掘意義
    《設計中的設計全本》的扉頁上,印著作者原研哉的一句話:「用語言表達設計是另一種設計行為。」作為日本中生代設計師的中堅,原研哉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現當代日本設計的精髓。在書中,我們能看到原研哉一直致力於的對設計本質的探尋,實踐著的根植於本土文化的設計實驗,以及他作為一名優秀設計師的深邃思考和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