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寫一本一般人也能夠閱讀的書。
我想邀請那些對設計感興趣,在設計入口觀望的人一起來閱讀這本書。設計世界看起來門檻很高,會讓人將其與流行或者潮流聯想在一起,相信很多人即使對設計有興趣也不一定會真的認為自己可以進入設計世界,但我認為,只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好設計這條路。
——原研哉
看看這些詞語:首腦、頂層、領頭、元首、董事……你發現這些詞都有什麼共同特徵?對了,都是和「腦袋」有關,而世間所有的設計,都來源於這個只有1500克的密閉空間。這是大自然的奇蹟。人腦的精密複雜藏著太多我們至今還未曾發現的秘密,而在科學探索的進程當中,也一直不斷地在「設計」。
而我,一直在想這篇文章,該怎麼「設計」?
我知道,只有好的「設計」,才能產生更好的「共鳴」。像小米、蘋果、特斯拉,都是再大量的設計工作基礎之上誕生的,因而才有了自己的粉絲。所以,如果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引發更多共鳴,就必須要事先「設計」好,這和第二期裡面的「分解」觀點相吻合。
《設計中的設計》自二00三年出版以來在日本先後加印十七次,而我手中這本是2006年11月第一版,2015年4月第19次印刷。如此暢銷的書肯定有它獨特的魅力,不僅在日本,在中國也有這麼多人喜歡原研哉大師。所以,接下來我將用自己的理解來談談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魅力。
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說明了「當你因為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並不意味著你對於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裡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
「設計到底是什麼?」為了給出自己的答案,作者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並且策劃了「RE-DESIGN——二十一世界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通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一起來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接下來,原研哉談到了「讓平面設計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這種「五感」的信息建築思維方式,並以引導消費欲望作為自己的任務之一,圍繞著「無中生有」的設計理念,將著名品牌「無印良品」推向國際。在後面的幾個章節,原研哉分別介紹了日本本土的設計文化以及關於一場世界博覽會能否在森林裡開展的設計討論,並在結尾重新認識了「設計」,再設計了「設計」,對設計和信息的關係認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上是本書大體的內容。下面,我將用幾點見解來說明此書暢銷的魅力所在。
魅力之一,「小處著手,大處著眼」的理性設計思維。
原研哉在對待每一件作品或者任務時,都會按照這種理念要求自己,大到一幢建築,小到一張海報,無一不是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設計的。這種設計思路無疑會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新鮮感。
事實上,人們對於無印良品的認可,也能驗證這般。這裡有一個小故事:為了無印良品的宣傳活動,原研哉和負責攝影的藤井保來到了南美洲玻利維亞中部的烏猶尼市。為什麼要去那裡呢?因為他們要拍一張完整的地平線照片來體現無印良品的品牌特質。原研哉說,雖然廣告的表現形態是海報,但它所呈現出來的是承載著無印良品未來的巨大容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小處著手」是指「海報」,而「大處著眼」是指「巨大容器」。下面這幅圖片就是那張有名的「地平線」標誌。這種極致的簡約風格,徵服了多少感性的人們!你能從這張海報中看到無印良品的未來嗎?
放眼國內,某種很有名氣的產品海報也遵循著這一設計風格。沒錯,是小米。很顯然黎總充分吸收了原研哉的設計精髓,將小米產品的海報設計得讓米粉感動之餘不忘口碑的傳播。其實這也正是原研哉的一種觀點:讓媒介自我增殖。這裡小米的宣傳活動,媒介是海報,增殖的是米粉。這麼多米粉的忠誠,不僅是產品的功績,也有海報的功勞,深究到底歸功於設計。沒有很好的設計,就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這就是對消費欲望的引導,一種人文關懷的爆品打造,這就是設計的力量,能切中消費者的痛點。比方說,你對寶馬、奔馳、奧迪等與奇瑞、吉利、海馬等汽車品牌的印象一樣嗎?同樣是汽車品牌,為什麼在你的腦海中會有高級與低級的區別呢?而那些頂級汽車品牌,像賓利、瑪莎拉蒂等,雖然價格高昂,但是全球各地的人氣值也是最高的。你愛面子,那就買豪車;你只作代步用,那你很可能就買一輛10萬左右的車。這就是汽車品牌的創始人剛開始的關鍵考慮——定位設計。而這種設計,一定要把地域因素考慮進去。寶馬730不如730L在國內賣得好,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正是黎總在《參與感》中對原研哉這本書的推薦,我才有幸遇到《設計中的設計》,緣分啊。在此再次感恩黎總!
魅力之二,立足日本當地,放眼世界經濟的全球視角。
在設計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英國的工業革命下的機械化帶給「現代設計」一個轉折點,隨後,在德國魏瑪設立的包浩斯設計學院,為現代設計指明了方向。二戰之後各個國家的設計師們為自己的國家貢獻著力量,誕生了不同派別的設計文化。到了今天,電腦等科技技術的進步,一定程度上衝擊了「設計」,讓設計師有點反應不過來,不過在科技的基礎之上而發展起來的「現代設計」(我認為用「當代設計」更貼切一些)則將科技當成素材開拓出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原研哉寫道:現在我們開始理解到新技術的出現並非是為了取代那些「舊」的,而是「舊」的要容納「新」的,這樣一來,我們做出選擇的餘地也就更大了。是啊,設計與技術之間是相輔相承的,技術進步了,設計的效率和品質就提高了;設計進步了,又反饋到技術當中去,使得技術在不斷的完善中又上一層樓。就和作者在書中的觀點一樣:並不是僅僅只有製造出新奇的東西才算是創造,把熟悉的東西當成未知的領域再度開發也同樣具有創造性。故而,人類就是在這樣「新」與「舊」的循環中不斷前進。
在這種理念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原研哉策劃「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的意義,就能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
而這種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對每個人都具有思想上的啟發性,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這是超越國界的一場思想盛宴,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並引發思考,感受其中「設計的日常」。
全書有幾處涉及到了中國文化:「五感」信息建築的思維方式用中醫的針灸網絡圖來對照說明;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這種材料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一直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中國並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產品加工地,其本身就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莊子「無中生有」的哲學思想,以此設計了無印良品的品牌風格,並給位於日本加賀縣的一家旅館取名為「無何有」;以《本草綱目》作為藍本的《草木圖說》等。
我們看到原研哉對於中國的感情。尤其在書中第154頁,他用了將近一頁的篇幅來寫「再造成熟文化」,說「在某個意義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個新的基準」,囑咐日本人應該對此保持平靜和內觀。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應該怎麼做?當創意成為產業,當設計收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作為擔負著實現「中國夢」重任的設計師,是不是應該更加冷靜和自省呢?什麼是設計,怎麼樣設計,這兩個最為基本的問題,作者並沒有從書中給出答案。但通覽全篇,原研哉給了我們彌足珍貴的啟示,我想這正是本書的真正意義所在。
魅力之三,在新形勢、新常態下提出了對設計的新要求。
原研哉在文中寫到:設計不能因為技術的發展陷入停滯。世界經濟的新局面,「文明的衝突」,以及環境問題都是我們要面對的情況。
他還寫到: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設計師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我認為這是對新形勢下的設計師的一種建議。
媒體其實是一種信息,新媒體中蘊含著的是新的傳媒觀念。媒體中本身並不具有創造性。設計應該在所有的媒體中都能發揮作用。媒體進化,設計也應隨之進化。
設計師的任務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質,增強傳播的力量。技術的進步並不能直接帶來信息品質的提高。「如何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加舒適?如何更加簡單的傳達?如何才能讓人感動?」——這些才是衡量設計師信息處理能力的尺度。
與之相對應的,在此和大家分享一個案例,這個案例就是在新媒體上直面環境問題的有效「設計」——「地球救援」公益組織。
「地球救援」通過提倡「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理念,在中國官方組織通過微信、微博等移動網際網路工具,組織各地分站站長影響身邊的人,切實踐行每一天一小時的環保承諾,即少用或儘可能不用難以降解的塑膠袋,多用環保購物袋,最終實現全民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地球救援」取得的成果:現已在全國96個城市設立分站,經常組織環保活動;形象代言人,亞洲第一巨人張歡各地宣傳「地球救援」知識等,已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我們看到,這是公益組織新媒體運營的一個有益嘗試,更是開創了公益組織開展活動的參與模式,之前是「一對多」,而應用了新媒體則被設計成了「多對一」。而環境問題將會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重視,並著力解決它……
書中還有很多很多精華之處,限於篇幅未作摘錄。不過,如果你通過我的分享而能認真地讀一本好書,並從中受益,那將是對小拿來說,最開心的事兒了!另外,如果你發現了好書,也可以推薦給我,好東西要分享哦!
(文中除「地球救援」圖片非原研哉大師設計,其它皆為原研哉的經典設計作品,在此向原研哉大師致敬!)
王小拿
青晨八點聯合創始人,青少年教練技術傳播者,簡書科幻版主,90後蟀鍋。詩歌,小說,散文皆有涉及。執著於認知心靈的成長,做一名想像力的孤獨匠人。
回復「繪本」,獲取137本經典繪本
回復「紀錄片」,獲取BBC Wild China《美麗中國》
回復「唐詩宋詞」,獲取唐詩宋詞動畫
回復「兒童文學作品」,獲取50部獲獎兒童文學作品中文有聲書
回復「宮崎駿」,獲取14部宮崎駿動漫視頻
回復「國學」,獲取7部國學經典的誦讀版
回復「夏洛的網」,獲取《夏洛的網》動畫
回復「西遊記」,獲取故事爺爺孫敬修講西遊音頻
回復「好父母」,獲取最有影響力的親子教材《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
更多資源,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