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天是個好日子,在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園,完成了父親的骨灰和母親的衣冠冢合墓的儀式。」18日,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和著名黃梅戲導演、編劇王冠亞的次子王小英發布的一條微博引起關注。
1956年,嚴鳳英與王冠亞喜結良緣,此後相愛相伴13年。嚴鳳英去世後,王冠亞一直守候著和妻子的感情,終身未再娶。2013年王冠亞去世後,骨灰暫時寄存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
12月18日,王冠亞的骨灰與嚴鳳英的衣冠冢在合肥合墓安葬。兒女後人們到場主持落葬儀式,學生和戲迷們還現場演唱了黃梅戲表達對嚴鳳英與王冠亞的敬重與愛戴。
隨「鳳」而去 骨灰暫寄大蜀山
王冠亞一生痴愛嚴鳳英。在嚴鳳英去世後,他終身未再娶,一直住在兩個人共同生活過的老宅裡。他創作的42萬字長篇傳記文學《嚴鳳英》,以及同名廣播劇和電視連續劇,都是有口皆碑的經典之作。
2013年4月16日,在嚴鳳英忌日剛過不久,王冠亞因病去世,享年84歲。「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老人最好(葬)在一起。父親去世後,骨灰寄存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一直沒有落葬。」王小英說,身為子女,他們想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讓父母合葬,所以這些年,一直在努力。
據悉,嚴鳳英骨灰安放在安慶市菱湖公園黃梅閣,墓地由黑色大理石基座和漢白玉石雕像組成。2010年,在嚴鳳英誕辰八十周年之際,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建成了嚴鳳英紀念碑和衣冠冢,旨在緬懷和紀念嚴鳳英在黃梅戲藝術傳承和發展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王小英說,此前曾想把母親的遺骸遷往合肥,或者將父母一起安葬在安慶市宜秀區羅嶺,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
夫妻合墓 天堂同唱天仙配
記者了解到,2015年,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侯露女士曾經提交一份《關於修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夫妻合葬墓園的提案》,建議建設嚴鳳英王冠亞夫妻藝術墓園。當時安徽省文化廳答覆稱,將組織安慶市按程序申報,經專家評審後,建議作為第七批省保單位嚴鳳英故居及墓的擴展項目,報省政府核定公布。
「後來擱淺了,我們只能另作打算。思來想去,最合適的方案就是暫時讓父親陪伴著母親的衣冠冢,也算是有一個歸宿吧。」王小英說。
12月18日,在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園,王冠亞骨灰與嚴鳳英衣冠冢合墓安葬,儀式簡單卻溫馨。從此夫妻雙雙比翼飛,天堂同唱天仙配。
王小英說,哥哥、他和妹妹,還有聞訊趕來的父親的學生、一些戲迷,一眾好友親朋、師生戲迷齊集靈前。每個人都表演了一段黃梅戲,如願,如意。
子女心願 著書講父母故事
父母合墓安葬,了卻了兒女們的一樁心願。王小英說,看到戲迷朋友和父親愛徒們的演唱,又喚起他對往日的回憶,他想為父母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王小英說,王冠亞轉業後,被調到黃梅戲劇團,擔任現代黃梅戲《王金鳳》的導演。此時和母親嚴鳳英開始有了藝術上的合作。當時的編劇魯彥周伯伯和張嘉阿姨捅破了兩人的感情薄紙,促成了他們的結合。
「之後的生活中,二人不僅恩愛非常,更是藝術上的伴侶。他們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直至在母親的最後時刻,父親都和母親不棄不離。」王小英說,母親去世時,父親年僅39歲。但他卻始終未再續弦,為母親筆耕不輟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我想寫一本書,作為相對權威一點的版本,系統地把父親母親,還有我們這個家,這麼多年的經歷表現出來。」王小英說,如今他正在準備寫書事宜,「現在家中有關父母的資料流失太多了,我想有計劃地去搜尋、積累。目前已經有了大概方向。」
劉屹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