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井俊二的《情書》上映與1995年,雖然沒有獲得什麼著名的獎項,但卻成為了巖井俊二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2018年,巖井俊二指導了號稱中國版《情書》的《你好,之華》,儘管編劇、導演都是巖井俊二本人,但是仍然無法撼動《情書》在觀眾心目中無可代替的地位。電影的名字是《情書》,可是電影絕大部分的信件都是博子和藤井兩位女生的,而且是十分正常的交流信件,那麼所謂的情書在哪呢?帶著這個疑問,一直看到電影的最後的幾個鏡頭,當藤井拿到學妹送來的那本《追憶似水年華》背後的借書卡,她緩緩地翻開背面,發現了這是藤井樹當年偷偷畫的肖像畫。畫中的她,就是電影裡最大的情書吧。雖然藤井與博子長得一模一樣(中山美穗一人分飾兩角),但是觀眾能夠很清晰地區分哪個是博子,哪個是藤井。那是因為《情書》的場面調度十分考究:博子的背景和服飾大多都是純色的,鏡頭也是靜止不動的,用這樣的方式著重突出博子的文靜;而關於藤井的鏡頭,大多都是移動的鏡頭,服飾也多是圖案繁多。而藤井基本沒有停下動作過,騎單車、閒逛、甚至連睡覺都是翻來覆去的。所以不同於博子給人的文靜,藤井帶給我們的感覺是活力與動感。看完《情書》,會有一股被治癒的感覺。這部作品就是這樣,我們在看完電影的同時,電影也潤物細無聲般地對我們進行了洗禮。回顧電影,到底是電影的什么元素讓我們覺得治癒呢?元素有很多。比如「窗邊少年」藤井樹,那是柏原崇的顏值巔峰,藤井樹也成了那個年代少女們的夢中情人。雖然藤井樹在影片中皆是以回憶出現,但正是對於他的回憶拼湊起了這封「情書」,這些拼湊起來的回憶,就像藤井樹從天堂的來信。而電影的治癒感,或許就是來自這些「信件」吧。村上春樹曾經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存在」。提到村上春樹,《情書》帶給人的感覺也像村上春樹的文字一樣,「讀來有一股溫暖的感覺」。而這種溫暖,正是來自《情書》對於生死的闡述吧。為什麼說《情書》有關於「生與死」的闡述呢?首先,電影的開場便是藤井樹的葬禮上,葬禮與雪花便有一股死亡的寫意;其次,《情書》裡有一個情節:藤井突然發了高燒,藤井的爺爺以76歲的高齡,冒著大雪背著藤井去了醫院,自己也被送入了病房,而藤井的父親也是因為高燒轉肺炎而死,這裡應該是說對於死亡的態度;最後,藤井樹的未婚妻博子在寄信的時候,內容便是「你好嗎?我很好」。而最後博子在山上朝著「藤井樹的方向」吶喊道「你好嗎?我很好」。這一句「你好嗎?我很好」,便反應了博子對藤井樹的死亡從茫然、再到接受,再到最後的釋然。電影的最後,藤井看到自己年輕的肖像,一向活潑外向的陽光女孩,居然放聲大哭了起來。或許錯過的愛情更讓人刻骨銘心,也更值得去理解、釋然吧。你好嗎?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