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何意?古人餐桌上的待客之道!

2021-01-10 民俗大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無論是婚喪嫁娶、生日壽宴,都少不了酒席文化,而且酒文化在中國文化當中不僅源遠流長,更是不少文人雅士吟詩作畫、鬥酒餞行必備之物,從而留下了曠世的豪情之作,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其滲透廣泛至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且酒文化的興盛,更能代表當時糧食欠豐,古代統治者會根據糧食欠豐,來搬訂政策決定酒業的生產,從而以保證民間有物可食。古時人們在慶祝豐收之時,也會同邀親朋好友來飲酒慶祝,但是飲酒也有規則,要懂得適可而止,就比如這句俗語「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那麼這句話中三巡和五味是指什麼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來看前一句「酒過三巡」。這句話大家對其迷茫之處,可能在於「三巡」二字了,「巡」是指在座之人斟滿酒,三是虛指三次或多次,所以表面意思大家可能會理解為已經給在座的每個人斟過三次酒了,但是並不是指敬過三圈,而且「三巡」可以這樣理解,第一巡是指主人敬主賓,第二巡指主賓回敬主人,第三巡是指主人敬本桌客人,這樣三巡「酒足」之後,方可叫做「酒過三巡」。

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卻有一種飲酒禮儀,更是當時理智社會的禮法之一,非常令人重視。隨飲酒禮儀產生的還有「酒官」,酒官的作用是為了糾正飲酒過程的失禮之處,而且古時飲酒分場合、時間,更需遵守長幼尊卑之序,如若在飲酒之時出現順序錯亂,也被視為違規違禮。而且古時飲酒講究「溫克」之道,酒雖多飲,但要能自持、不失言、不失態,飲酒之人更要遵循「三爵即止」,而《禮記·玉藻》曾提及三爵之禮曰:「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就是說,正人君子飲酒,三爵而止,飲過三爵,就該自覺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意在告訴我們飲酒也要適可而止,做一個知「三爵即止」之人,收放自如,才是真正的「飲酒之人」。

再來看後一句「菜過五味」。這句話可能大家能猜到一點,這裡的「五味」是虛指多種味道的菜品佳餚,而我們認知之中,這五味分別指酸、甜、苦、辣、鹹,而提及到飲食文化,國人都好像有天賦一般,各種菜品佳餚花事不斷,味道之絕美更是令人嘆服。而這句話中的菜過五味,是指美酒飲足,各種美味也都一一享受了,可謂是精神得到了放鬆,口腹之慾得到了滿足,可謂是一大美滿之事。

所以這句俗語「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既能體現出古人的一種生活狀態,而傳達的信息也是告訴我們,無論是飲酒還是口腹之慾,切不可過量,而且清代文人張晉壽在《酒德》中有這樣的句子:量小隨意,客各盡歡,寬嚴並濟。各適其意,勿強所難。從中更可以看出交友要交有酒德之人,切勿交那些不知勸解,一心想把你灌醉的狐朋狗友。

以上就是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俗語有何看法?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收藏!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三巡」「五味」分別指什麼
    小時候喜歡聽說書是,說書先生在情節關節處,常說一句話某某與某某「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便要開始如何如何,這句話來形容飯局的場面,包括時間,進度,以及氣氛,皆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多數朋友很可能就會認為,這句話說得是,酒喝了三場,吃了五道菜,那麼是這樣的意思嗎
  •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到底什麼規矩?專家:學會了不會吃虧
    ▲聚會喝酒照片02想必我們很多人在酒席上都聽到過一句古語,叫做:「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酒席聚餐喝酒照片「酒過三巡」的意思就是酒喝了三輪或者超過了三輪的意思。一般能在同一個桌子上喝酒的人,基本上都是親朋好友,或者商場合作夥伴,亦或是單純的酒局。所以人們為了表示尊敬,通常都會敬酒示好。在很多人的眼裡,敬酒一定要把所有人都敬完,而巡,就是拿著酒杯繞著桌子敬一圈酒,所以古人認為,只有敬酒到了「三巡」及以上才算是敬到了禮數,給足了對方面子。
  • 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何意?古人處世之道!
    而在過去由於社會生產力之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然而我們古人又是聰明無比的,在長期與自然爭鬥的過程當中,通過自身經歷從而總結出了應用於生活的語言文字,使得後人受用終生,這樣的語言叫做俗語。
  • 「待客不上三道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招待客人也有講究
    我們國家自古以來都屬於禮儀之邦,我們中國待客之禮是非常講究的,在平時我們不管是走親訪友,還是有人來到我們自己家中都要準備食物來招待個人其實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也是有一定講究的,特別是在給孩子準備飯菜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懂,很有可能會惹得別人不開心,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待客不上三道菜」,這件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餐桌上的禮儀
  • 有風格有質量 VIFA威法高端定製帶來冬至該有的待客之道
    冬至將至,團圓是福,對於熱愛聚會的朋友來說,一大家子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是人生幸福之事。所謂「民以食為天,用餐禮為先」,VIFA威法高端定製通過6款不同風格的餐廳,帶你領略冬至該有的待客之道。提升生活質量。待客之道—賓主暢懷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深奧
    於是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套專門的講究,也就是所謂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但是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大家的想法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習慣和以往大不相同,所以很多人可能完全沒有聽說過這句話,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俗語「六人莫坐烏龜席」,烏龜席是什麼,有什麼禁忌嗎?
    「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這句俗語,是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在待客之道中的深刻講究,特別是在餐桌上,尤為講究待客之道,比如有「茶滿欺人,酒滿敬人」的說法,向平常在外聚會,如果有長輩、領導,座位上還有講究,身份最高的人(年長、位高),一定要在上座。
  • 家裡來客人,我做了2道下酒菜,酒過三巡閨蜜說:下次帶男友來
    家裡來客人,我做了2道下酒菜,酒過三巡閨蜜說:下次帶男友來!在葡萄酒釀製過程中是否經過橡木桶的培養,對酒的樣貌會有極大的影響;無過桶的酒會有比較多新鮮明亮的果味,有過桶的酒則容易帶有香草、奶油、木質調性等等的風味。
  • 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是何意?古人的忠告
    所以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就是說人生在世,一靠命運,二靠運氣,三靠風水,四靠積陰德,五才靠讀書。在現代人看來,讀書才是改變命運最重要的途徑之一,而古代人對大自然的認識有限,他們會將人類的命運歸結為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 農村老話「茶七酒八」,這些待客禮節,你需要知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隨意,茶酒的文化禮儀也漸漸被人遺忘。但在正式場合,莊重的場合,還是得注意下茶酒的文化禮儀。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國習俗中,把茶水或酒斟入杯盅以多少為宜,也是有講究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 古人言:「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究竟是何意?
    古人有很多言語都與現代人相悖,一部分可以歸結於他們封建迷信的思想,而某些部分則是從他們的生活感悟和經驗中提煉而來,經過傳誦便成為了約定俗成的看法。有的俗語聽起來饒有趣味,蘊含哲理,至今也在影響著一代人的生活和成長。從古自今,流傳下來的俗語多之又多,很多人都不能明白其中所指的意義,就比如古人常說:「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這句話究竟是何意呢?
  • 古人說:「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是何意?道盡「男人」本性
    古人說:「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是何意?道盡「男人」本性在中國這個文明的社會,我們可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俗語作為一種文化遺產,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它講述的可能是生活哲理,也可能是對人性的剖析,亦或是對世人的警醒。總而言之,俗語都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 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到底何意?老祖宗的忠告
    何謂「風水」,從古至今給風水下定義者可謂是不計其數,而歷史上給風水最早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其名著《葬書》中有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 客家人待客,怎能少了這道菜,客家老妹教你這樣做,進來看看吧
    客家人待客,怎能少了這道菜,客家老妹教你這樣做,進來看看吧。大家好,我是歡歡,熱愛下廚,喜歡把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好的味道,祝大家健康快樂每一天。我們客家人,團結奮進,吃苦節儉熱情好客是我們的標籤。家裡會養些雞鴨鵝豬牛,過年必會宰一頭自家養的大肥豬,過個豐盛的新年。我們也有自己特色的美食平時過節家裡來親戚都會雞鴨鵝待客。今天就來分享一道我們客家地道的待客菜之一,三杯鴨的做法。三杯鴨,顧名思義,就是三種配料一隻鴨,做法及其簡單。鴨子以自己家養的老麻鴨最好,做出來味道極其鮮美,肉質緊實,不肥膩。以下是做法步驟。
  • 待客之道:老人常說「桌上不擺三盤菜」,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待客之道:老人常說「桌上不擺三盤菜」,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每逢家裡有客人來訪的時候,很多老人都會告誡自己孩子說「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可能很多農村人也聽說過這句話,大家知道這句農村俗語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是何意?古人的識人術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在古人的眼中,這樣的人心理扭曲,比較陰狠,只懂得考慮自身的利益,不管別人死活。這個詞一般形容男人,很少用在女人身上。當然了,這種情況也不是絕對,很多人老了就駝背很厲害,也並不能說他是別有用心之人。再者,宰相劉羅鍋作為一代名相,他可不是什麼心理扭曲之人。
  • 俗語「雷打秋,一半收」,何意?雷打冬,是何場景?古人預測準嗎
    然而為了能夠讓農耕作物有豐收的年景,人們「吃一塹長一智」,通過長期觀察,在其天氣有所變化之時,通過語言文字慢慢記錄總結天氣的好與壞,以便於後期的農耕種植與收穫。作為與自然鬥爭抗衡了幾千年的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總結出關於天氣的預測方式,被稱之為二十四節氣,並且通過生動直觀的言語表達出來,諸如這句俗語「雷打秋,一半收」,講述的就是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那麼這句話是何意?秋天打雷真的會影響收成嗎?聽我道來。
  • 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被古人的智慧折服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前言這些禮儀規範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很多都被沿用了下來,這就說明古人在禮儀方面的制定是非常周詳且完備的。而關於吃飯的禮儀除了在一些講究禮儀的書上有明確的記載,要求人們按照禮儀行動,還有一些則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就有一句話叫做: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 這道餐桌上的壓軸菜,你做過嗎,肉質鮮嫩,營養豐富
    馬上就要過元旦了,雖然假期很短,不像春節那樣長,但也是每家每戶團圓的日子,過節再忙也要回家,闔家團圓辭舊迎新不只是傳統習俗,還是一種情懷。無論是元旦還是春節都是一家人團團圓圓過新年,一家人高高興興的日子,餐桌上必然少不了幾個硬菜,相信很多人現在已開始列出過節的菜譜,阿里香婆婆今天給大家也送一份禮物,那就是做法簡單又好吃的壓軸菜,香噴噴的私房炒鴨子,肉嫩湯汁鮮豔,今人胃口大開,又下酒又下飯,一家親人圍在餐桌上熱熱乎乎高高興興吃一頓。如果你還沒有想好過新年餐桌上道什麼硬菜,不妨試試著道菜,燉上一鍋,滋補又解饞,開胃又健康。
  • 俗語:「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老祖宗大智慧,誠不欺我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聽過長輩們說的話,也被稱為老話。經驗總是從前人的實踐得來的,俗語這一民俗文化也是經過歷史的沉澱,漸漸流傳下來的一種文化精粹。而且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來聊聊關於「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這句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