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2020-12-18 老段聊古今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中國戲曲的來源廣泛,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歷史故事如霸王別姬、楊家將等都可以成為其創作源泉,創作了眾多的戲曲曲目。

並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跨性別表演,有男扮女也有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程式化表演。

中國戲曲的歷史名稱也各不相同,先秦稱為"俳優"、漢代稱為「百戲」、唐代叫做「參軍戲」、還有宋代雜劇、南宋南戲、元代雜劇,直到清代才正式稱做「京劇」。因為中國戲曲的源遠流長,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大部分的音樂表現形式墨守成規,不同的曲目之間,音樂不能輕易更改,差別就不是很大,長期的觀看就會使觀眾失去新鮮感。因為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域之間的口音和風俗習慣差異明顯,這也使得中國戲曲產生了許多流派,比如說京劇、川劇、粵劇。

各個流派之間的受眾也完全不同,不同流派的觀眾對於其他流派的接受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各流派之間的交流,導致了中國戲曲的發展緩慢。也因為中國戲曲來源廣泛,曲目眾多,導致了在同一個舞臺上無法全部展現布景,客觀上就使得中國戲曲向寫意的發方向發展。

主觀上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有寫意的創作方法,在書法,繪畫,詩詞等藝術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這就使得中國戲曲沿用了這一表現方法,演員通過程式化的動作,比如說以鞭代馬,以槳代船來激發觀眾的想像力完善舞臺表現力。

西方音樂劇產生於工業革命時期,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劇是約翰·凱主演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十分流行的歌曲作為連接故事情節的主線。音樂劇反映的是當下的都市生活,與觀眾的生活極為貼近,現實性很強。

通過精緻的布景,美妙的音樂,準確的對白寫實性的表現故事情節,塑造故事人物,感染觀眾情緒。音樂劇中的對白和布景都沒有一定之規,只要能夠契合故事的表達就可以。這就帶給觀眾一種身在現實之中的幻覺,使觀眾身臨其境。同時,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音樂劇通過音樂表達感情,烘託氛圍,每部音樂劇的音樂都完全不同,特色性很強。因為音樂劇產生的時間為現代,各地區之間交流日漸頻繁,這使得音樂劇積極的對自身進行改變,各地區之間統一性很強。

相關焦點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
  • 西方古典音樂真的比中國古典音樂高級嗎?
    如果中國的戲曲能跟西方的歌劇對標的話,倒可以比較一下。 西方歌劇大約起源於1600年,這時候湯顯祖(1550-1616)已經50歲了,正辭官在家寫《牡丹亭》,這可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座高峰。崑曲祖師爺魏良輔(1489-1566)去世兩年前,莎士比亞(1564-1616)才出生。
  • 西方古典主義音樂——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產生與特點
    西方鋼琴音樂文化的演變與發展古典主義音樂發展概況從古典主義的時間上來看,是從1775到1820年,具體來說這一時期的音樂覆蓋了海頓創作的成熟期一直到貝多芬創作的早期才結束。18世紀中葉在西方音樂史上是一個由巴洛克藝術風格過渡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中,最重要的事件當屬鋼琴這件樂器的誕生了。鋼琴的誕生對整個音樂史的發展是有很大貢獻的。從歷史年代來看,鋼琴的產生過程與主調音樂逐步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是非常一致的。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的音樂風格,它的演唱藝術
    此外,這種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又往往和瑜劇音樂的不同地區,不同流派,不同行當有關係,而且應該承認每一種不同的唱法都有著名演員。大概這也是這種種不同的唱法頓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而這些所有方法、技巧的集中目的則在於更好地表達不同劇目、不同人物所要求的不同感情,如果我們承認豫劇演唱中有眾多風格流派的話,在表達感情這一點上, 則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從已發表在多個刊物或個人專著的所謂某某的演唱藝術等,都在這一點上給予了足夠的注意和論述。但是他們又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和追求,因而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小調音樂的分類和特點
    1.時調體裁形式較為規範,經過長期藝術加工,傳唱悠久,經常被一些民族樂器、地方戲曲和曲藝吸收並重新演繹,時調種類又分為幾大類分別如下鮮花調:旋律優美抒情,旋律形態大多為徵調式,曲式結構呈現為前半部分是兩個呼應性樂句,第一樂句大部分是一對重複短句,停在G音上,第二樂句停留在C音上,以四小節為主要樂句
  • 可以沒有人聽,但有鬼神聽。我們的文化底蘊——戲曲
    講到戲曲,大家可能都知道有這麼一個規矩:一旦開唱就必須唱完,就算沒有人聽,也會有鬼神在聽。其實這與中國戲曲是發源於遠古時期祭祀鬼神的儀式有關。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祭祀鬼神時要用人扮裝成「屍」,作為鬼神所憑依的實體,同時,巫師拿著道具在音樂的伴奏下載歌載舞,從而來娛樂鬼神,後面這種儀式成了後世戲劇的萌芽。後面經過漢魏時期的百戲,隋唐時期的歌舞民間表演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在唐代的歌舞戲和參軍戲,已經有現在戲曲的一個格局。
  • 自然天成,涵蘊未來——中國戲曲起源於《九歌》解析
    《九歌》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濃鬱的楚文化特徵,也是中國戲曲的起源。戲曲指是一種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元素在內,以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演出藝術。它是綜合歌唱、念白、舞蹈等手段,將人物和故事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藝術。
  • 你認為目前中國的電視劇,電影和音樂有哪些不足之處?
    中國電影、電視劇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大陸內地加港臺,尤其大陸內地一些大製作的影視作品,走出去與國外影視同場競技,在影視獎項評選中,屢次斬獲殊榮,增加了與外國影視交流的機會,豐富開闊視野,外國影視也頻繁引進國門。
  • 專訪中國戲曲學院學霸鄒學成:大學期間有哪些技能需要掌握?
    在校期間,連續三年獲得中國戲曲學院學業獎學金、「優秀學生幹部」榮譽稱號;兩次獲得「三好學生」榮譽稱號。2019年參加國慶七十周年群眾遊行,擔任第25方陣「中華文化」方陣中國戲曲學院大隊小隊長與安全員,負責本單位外出集結等工作,活動結束後受到統一表彰。
  • 走進音樂發展史,體味音樂魅力
    一、音樂的誕生,始於人類最原始的生活。儘管人類種族的語言不同,但是音樂卻是相通的。 二、樂器的發明,是音樂發展史上一次突破。 三、 從古至今,中國音樂發展,可分為秦漢前的音樂、漢唐音樂、宋元明清音樂和中國近現代音樂等。
  •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沒有,看看霹靂將布袋戲「演」上國際大舞臺
    世人的大印象上,中國戲曲無疑是衰落了的。這個時代似乎已經不再是戲曲的時代,也早已沒有了梅蘭芳大師在吉祥園上臺引得萬人空巷的盛況。於是,我們說戲曲衰落了,現代是一個消費碎片化知識的時代,信息碎片化,是否藝術也要跟著碎片化?
  • 印度和歐洲的紡織生產都有哪些特點?與中國的有何不同?
    整個中國的棉紡織品有一半以上在國內實現商品化,棉紡織品在生產上是第二大國內產品,僅次於食品,位於絲綢、鹽和茶葉之上。1280年開始,在蒙古族統治的頭五十年,中國的棉花栽培經歷了一段生產急速擴張的時期。統治者於1289年在帝國的許多省份成立了棉司,並於1296年將棉布納入稅收系統。元朝使用棉布來支撐自身軍事和行政所需。
  • 王文君:百年回望的新收穫——讀狩野直喜《中國小說戲曲史》有感
    有時候回望就是一個打撈的過程,常常能從那些已經淹沒的歷史陳跡中重新發現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東西,近讀狩野直喜著、張真譯《中國小說戲曲史》一書就有這種感受。雖然這本書從撰寫到當下已有一個世紀的時間,但其中涉及的一些話題並沒有過時,細細體會,還會有新的感受。狩野直喜是日本中國俗文學研究的先驅,他曾在1916年9月至1918年6月間講授「中國小說史」「中國戲曲史」課程,並撰有兩部講義。
  • 專訪|向海外闡發中國導演觀點,田蔓莎:西方對中國戲劇的了解還太少
    」王翀導演說的「想要改造戲劇,首先要改造自己」等,這些觀點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有啟發和重要價值的。採訪林兆華導演採訪郭小男導演紅星新聞:這本書先有德文版,再有中文版,本身也是為了讓西方更了解中國戲劇,但我們也看到,僅在翻譯上,不同的語言轉換容易造成誤差。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不需要炫酷的舞臺和複雜的道具,但說唱音樂涉及內容廣泛,具有戲劇情節和角色扮演,與戲曲有相似之處,說唱音樂是表演、演唱、說三者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說唱音樂在表演風格上以敘述性為主,追求形式美,處於說話和演唱之間,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表演具有模擬和寫意性。
  • 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戲曲學院將聯合舉辦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
    圖為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海報2020年正值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和中國戲曲學院(簡稱「國戲」)聯合主辦的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將於12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
  • 中國文化的發展,戲曲文化,京昆戲曲的發展
    但是,與此同時,許多地方聲腔,經過長期孕育,已以不同程度的戲曲形式,紛紛出現於市俚鄉間。他們的崑曲技能,已使「吳兒(崑曲演員)」不能專美於前,還有「吳兒莫漫誇歌舞,自是西方有美人(西方美人係指來自陝、晉等地的花部演員)」之說。
  • ...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音融會貫通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音融會貫通,通過中西合璧的藝術語言,抒寫京城大運河之獨特風貌,帶領觀眾走近千年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在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李飈執棒下,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北京音協合唱團三方聚力,合力登臺,以龐大的陣容將《京城大運河》演繹得氣勢如虹、大氣恢弘。
  • 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原標題: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12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在浙江桐鄉舉行。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的評劇電影《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這是《安娥》在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後,再傳捷報。
  • 《中國傳統曲式學》:填補了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的空白
    可以說,不了解旋律就不了解中國音樂的本質。然而,由於我國專業音樂教育中的作曲技術理論體系是20世紀初以西方藝術音樂(Art Music)作曲技術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而西方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和聲、復調、配器、曲式與作品分析)並不包含旋律學,由此導致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多年來始終未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我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方法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的恩師姚錦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