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精神,永遠是得意的,為何值得我們學習

2020-12-27 曾經走過的風景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而阿Q是魯迅寫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阿Q在文章中是永遠得意的,被稱為阿Q精神,阿Q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何為阿Q精神呢?阿Q精神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所謂的自我安慰,可以讓自己的波濤洶湧的心情平靜下來,獲得自我安慰心靈上的滿足,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冷靜的思考,解決當下的矛盾和困惑!

如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夫妻之間都常常會發生矛盾,所以,人與人之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人與人之間因為某個事物或某個事件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就如導火索一般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彼此就會怒氣衝天,甚至大打出手,慢慢的就把小矛盾變成大矛盾,最後結果只會讓雙方兩敗俱傷.這時候,我們可以試試像阿Q學習,學習他的永遠得意的精神,何為阿Q永遠得意的精神呢?

阿Q精神就是阿Q這個人在生活中不論遇見了什麼難題,從來都是不驕不躁並對自己進行自我安慰,讓自己怒氣衝衝的心慢慢的平靜下來,內心的怒氣平靜下來了,心理就會得到滿足,精神上戰勝了苦惱,這樣就會平復內心的波濤洶湧,將一切難題化為烏有.

沒錯,阿Q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不管他在生活中遇見了多大的難題,他總是能找個藉口去安慰自己,當有人嘲笑他時,他就會去反駁,我以前比你富裕很多,你算什麼東西,跟我比,你能比得了嗎?與人打架吃了虧,他就自己安慰自己,現在的社會太不像樣了,兒子竟然動手打起老子來了.就是這樣的阿Q,他是永遠得意的,這就是所謂的阿Q精神.

阿Q的這種精神看似是自欺欺人,但是真的是治療內心不平衡的良藥來著,因為當你怒氣衝天的時候,他可以什麼巧妙的化解你的怒氣,讓你冷靜、平靜,從而作出最準確的判斷,怒氣只會讓我們對事物判斷錯誤,只有用阿Q精神消化怒氣,才能永遠是得意的.

阿Q永遠得意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在生活中去學以致用的!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魯迅為何點名胡適及其門人,考證阿Q姓啥叫啥?
    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以尋常思維來言,就是在寫一部小說,無論思想內容多深刻,但畢竟還是小說。雖中國的歷史傳記或文本演義等都對主人公姓名異常重視。但如魯迅先生這般重視到極端,也堪稱是第一人了。因為在《阿Q正傳》的開篇,魯迅先生便點名,民國時期的另一位巨匠:胡適幫忙考證阿Q到底姓不姓趙,叫什麼等問題。原文如下:希望有「歷史癖與考據癖」的胡適之(胡適,字適之)先生的門人們,將來或者能夠尋出許多新端緒來。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阿Q,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哪裡需要就在哪裡做短工,做完就走。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普通人說得不算,他的同行們說的才算。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在《第一章·序》裡,作者向讀者解釋,在繁多「傳」的名目裡,為何捨棄了「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選擇了「正傳」。其中幾句令人不禁啟顏:「『自傳』麼,我又並非就是阿Q。……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便正是如此成就斐然的莫言,他卻公開表示,自己的所有作品,都不及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為何如此自評呢?畢竟在眾多人的觀念中,莫言和魯迅不管是寫作之風,或是續寫之物,皆有很大的卻別。莫言談魯迅莫言說自己的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自然是有其深意的。
  • 我們是否擺脫了阿Q?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阿Q?-《阿Q正傳》魯迅
    電影版《阿Q正傳》結尾處說: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並不如小尼姑罵得斷子絕孫了。六、想想我們也很擅長精神勝利法,比如經常說:「我不和你一般計較。」「他有什麼了不起。」……魯迅對國民的態度一直就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
  • 《阿Q正傳》:淺談阿Q精神勝利法從完勝到窮途末路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從前曾讀過,現在重新翻讀,從打開小說第一章到最後一章,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之餘,也引起深深的思索。《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 《阿Q正傳》:我看阿Q多怯懦,料阿Q看我應如是
    他們在混沌中苟活,在幻想中墮落,直至失去自我,只留一席空殼,就像魯迅筆下的阿Q。《阿Q正傳》作為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為背景,藉助閒漢阿Q這一麻木的小人物,勾勒出他背後的那個黑魆魆的舊社會。
  • 《阿Q正傳》的國民性!
    在小說《阿Q正傳》裡魯迅先生塑造了一個阿Q來代表中國人,他身上表現出的愚昧、自私、自卑、軟弱無能、畏強凌弱等方面的人格都代表了國民性中的種種弱點,時至今日這些弱點仍然存在於國民中。魯迅先生的這種批判精神可以使我們時刻保持清醒不至於墮落。
  • 《阿Q正傳》讀後感及其賞析
    在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之前,我就比較好奇,阿Q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近兩天把他讀完,突然有種莫名的震撼和發人深省。魯迅先去一開始為何從姓氏,名字,籍貫都無從考究開始以大篇文字來敘述這個人物?我想這是魯迅先生對白話文運動的深刻認識和反思。第三,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講,中國是一個注重道德倫理文化的民族,家族,姓氏,對於每個人來說,在當時非常重要,為何對於「阿Q」來說,卻無從考究?是真的無從考究嗎?還是不敢去考究,對於阿Q,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他只能算是千千萬中之一,可這千千萬萬之中,像他這樣不敢否定欺凌自己的,不敢反抗,不敢承認自己姓氏的,在權貴面前,或許也在大多數吧。
  • 重讀魯迅《阿Q正傳》:年歲漸長,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了阿Q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之一,而阿Q則是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典型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阿Q基本持批判態度,當年的我也不例外。不過,時過境遷,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對阿Q的理解越來越多,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資格批評阿Q了。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名」?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
    在很多人眼裡,魯迅先生的形象一直是一身黑色袍子,永遠桀驁不馴,很嚴肅的樣子。但只要認真品讀魯迅的文字就會發現,先生骨子裡其實是一個很幽默的人,只是它這種幽默很高級,不是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阿Q正傳》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是魯迅經典中篇小說之一。文中塑造的阿Q形象,很是深入人心,直到今天阿Q式的樂觀仍被人們討論著。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阿Q明明是中國人,為何用一個大寫的「Q」來代表他,魯迅為何要取個洋名?對於這一點,當年有一位才子也不懂,他曾當面問過魯迅這個問題。此人名叫葉永蓁,是魯迅很提攜的一位後生,魯迅曾給他的小說《小小十年》寫序引。
  • 生活中,還是需要有點「阿Q精神」
    這段時間,我又拜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對「阿Q精神」有了新的認識。「阿Q精神」一句話就是,「精神勝利法」,就是,自欺自騙,自我滿足,自我安慰的精神。車貸,房貸讓我們喘不過氣來,造成許多人鬱悶焦躁,悲觀厭世,這時候,我們想想啊Q,學學他的「精神勝利法」一切便會釋然了,「阿Q精神」救了不少人,他仍將救助更多人。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下一條褲子,甚至連姓名都沒有, 但是,他的可悲還不在物質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的精神生活被扭曲。
  • 《阿Q正傳》:我們來說說,「阿Q」這個人
    第一次讀《阿Q正傳》還是上中學,讀起來似懂非懂,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國民性」,「劣根性」,「精神勝利法」,便遇著此類語文題便往上靠答案。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社會閱歷加深,方真正讀懂這本書,讀懂阿Q精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阿Q正傳》
    第十周 第二天中國 魯迅 《阿Q正傳》及其他小說吳承恩戲劇性地呈現了七世紀玄奘大師的「西遊記」,而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人物之一魯迅,卻在一場東遊記中找到了他的人生方向——他去了日本,在那裡學習日語,並於1904年開始學醫。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
  • 魯迅《阿Q正傳》詳細分析解說,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人物的命運
    一、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2)《阿Q正傳》,中篇小說,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3)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二、《阿Q正傳》故事內容背景: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人物:阿Q、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小尼姑、吳媽、小D故事:挨揍說是兒子打父親、和王胡比誰身上蝨子多、罵錢太爺兒子是假洋鬼子背打、欺負更弱小的小尼姑
  • 同樣是「正傳」,為何阿甘和阿Q差距如此之大?自我認知很重要
    Q的傳記稱作正傳,魯迅先生已早有自己的解說,在這裡我們不再過多贅述。但是在魯迅先生的字裡行間裡我們可以看出,他為阿Q做的這份傳記,毫無讚頌之意,更無銘記之情,甚至說憐憫之心也不曾有絲毫的體現。整部小說通篇下來,魯迅先生要表達的,更多的是一種從同胞的角度出發,「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自嘲情懷。在《阿Q正傳》發表後的七十多年,美國好萊塢拍攝一部關於美國夢的電影,傳到了國內,這部影片的譯名很是類似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不知道這個做法,是不是翻譯人員有意為之。
  • 他演活了我心中的「阿Q」
    最近皮哥重讀了魯迅的《阿Q正傳》,這篇課文入選了中學課本,記得那時候讀還一知半解,現在讀立刻有了不一樣的體會,用魯迅自己的話說就是「深味到了一種濃黑的悲涼」。竊格瓦拉成了許多人的精神領袖,其實這些都是魯迅玩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