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2020-12-27 飛魚心語

文/飛魚

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

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

《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

阿Q,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哪裡需要就在哪裡做短工,做完就走。他的頭上長著癩瘡疤,別人總是喜歡玩笑他,撩他,甚至還打他。

但他總有一套「精神勝利法」,去自尋滿足。

當他被閒人揪住辮子在牆上碰了幾個響頭之後,閒人才心滿意足地走了,這個時候阿Q便搬出了他的精神法則,心裡說:「我總算被兒子大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

其實他的這種精神發早已被別人看穿,之後每逢閒人揪住他的頭髮的時候,就對阿Q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阿Q卻說自己是蟲豸,但別人還是沒有放過他。他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自輕自賤的人,這其中有「第一」的意思,也覺得心滿意足。

當他在賭博的時候,好不容易贏錢了,卻被別人使詐,他自己不知道怎麼就打起來了,錢不見了,人不見了,除了自己身上被人踢了幾腳,打了幾拳留下的疼痛之外,什麼都沒留下。

他覺得自己剛剛贏來的錢,就相當於被兒子拿去了,便又轉敗為勝了。

魯迅在書中寫道:

有些勝利者,與哪一敵手如虎,如鷹,他才感得勝利的歡喜,假使如羊,如小雞,他便反覺得勝利的無聊。又有些勝利者,當克服一切之後,看見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誠惶誠恐死罪」,他於是沒有了敵人,沒有了對手,沒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個孤零零,悽涼,寂寞,便反而感到了勝利的悲哀。而阿Q卻沒有這樣,他是永遠得意的。這或許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

在那個年代的阿Q,是典型的被剝削的人物代表,因為在那個封建社會之中,像阿Q這樣的人,經常面對著被人欺負,被人統治,所以才會用精神勝利法來麻痺自己,當成自己的解壓方式。

回顧阿Q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劇的,因為他歪曲了精神勝利法,以至於他自己動手打自己兩巴掌,就以為自己是一個強人,以至於他不認識字,稀裡糊塗地畫押籤字,以為別人是放他回家,不料是把他代替別人而被送去斷頭臺。阿Q到死還在自我激勵著。如果沒有精神勝利法,他才感覺到恐懼,而恰是因為精神勝利法,才成為了治癒他的良藥,也才感覺到自我安慰和滿足。

其實阿Q精神並非不可取,它也有可貴的一面。便是提醒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學會給自己找出口,讓自己開心起來,不要因為壓力而把自己關進了籠子裡,恰是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重獲新生,調整好心態,疏導自己的心理,積極地去面對生活中的紛紛擾擾。

適當地運用點兒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心裡不要承受那麼大的壓力。生活中沒有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被命運接二連三打擊的普通人。他們稍微不慎,便自甘墮落,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站起來。他們不敢認識自己的錯誤,不敢正視現實,甚至還妄自尊大,求得精神上勝利的優越感,往往這樣的人,始終淪為社會的唾棄者。

在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阿敏,他就是像阿Q一樣,喜歡自欺欺人,不敢面對現實,也不會聽別人的勸,自己搞砸了自己的婚姻,也毀掉了自己的人生。

他以為自己了不起,於是開始炒股,套現信用卡,相互套現,最終弄到自己欠了一身債,妻子也跟他離婚了,當他看著自己的大哥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的時候,便對自己說:「我會比他過得更好。」

別人聽了或許覺得這是一句激勵人心的話,但是他所謂想要超越自己大哥的途徑,不過是想走捷徑,想用炒股來賺快錢,大家都知道炒股是有風險的,但是他覺得,自己已經研究透了,便全部把錢投了進去,結果虧得連渣都沒剩。

於是,妻子跑了,自己的精神也抑鬱了,整個人在家裡患得患失,隨時防著家裡人,不讓別人靠近,生怕別人是在害他。

而與之相反的是,他的堂弟小志,心態特別好,永遠不會被生活打敗,當他的貨車行業不景氣的時候,自己便開始轉變思路,到批發市場去進貨,然後出去擺攤。當接到有電話過來找他去送貨的時候,他便像得到糖果的孩子一樣,開心地跳起來,寧願少賺一點錢,也要把這趟生意攔下來。

所以,堂弟小志的生活在灰色地帶中偶爾還能得到陽光的滋養,而且一直都沒有放棄生活的營生,堂弟之後在別人的介紹下娶了一個本地姑娘,本分地生活下去。

生活是需要一些阿Q精神的,但不能濫用精神勝利法,不然便會沉迷下去,陷入長久的悲哀之中。而懂得恰當運用阿Q精神的人,不僅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而且還能讓自己在失敗之中重新站起來。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魯迅為何點名胡適及其門人,考證阿Q姓啥叫啥?
    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以尋常思維來言,就是在寫一部小說,無論思想內容多深刻,但畢竟還是小說。雖中國的歷史傳記或文本演義等都對主人公姓名異常重視。但如魯迅先生這般重視到極端,也堪稱是第一人了。因為在《阿Q正傳》的開篇,魯迅先生便點名,民國時期的另一位巨匠:胡適幫忙考證阿Q到底姓不姓趙,叫什麼等問題。原文如下:希望有「歷史癖與考據癖」的胡適之(胡適,字適之)先生的門人們,將來或者能夠尋出許多新端緒來。
  • 魯迅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精神,永遠是得意的,為何值得我們學習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而阿Q是魯迅寫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阿Q在文章中是永遠得意的,被稱為阿Q精神,阿Q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何為阿Q精神呢?阿Q精神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所謂的自我安慰,可以讓自己的波濤洶湧的心情平靜下來,獲得自我安慰心靈上的滿足,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冷靜的思考,解決當下的矛盾和困惑!
  • 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
  • 重讀魯迅《阿Q正傳》:年歲漸長,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了阿Q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之一,而阿Q則是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典型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阿Q基本持批判態度,當年的我也不例外。不過,時過境遷,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對阿Q的理解越來越多,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資格批評阿Q了。
  • 生活中,還是需要有點「阿Q精神」
    這段時間,我又拜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對「阿Q精神」有了新的認識。「阿Q精神」一句話就是,「精神勝利法」,就是,自欺自騙,自我滿足,自我安慰的精神。圖文無關現在的世界瞬息萬變,工作,生活,壓力山大。
  • 我們是否擺脫了阿Q?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阿Q?-《阿Q正傳》魯迅
    電影版《阿Q正傳》結尾處說: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並不如小尼姑罵得斷子絕孫了。六、想想我們也很擅長精神勝利法,比如經常說:「我不和你一般計較。」「他有什麼了不起。」……魯迅對國民的態度一直就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便正是如此成就斐然的莫言,他卻公開表示,自己的所有作品,都不及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為何如此自評呢?畢竟在眾多人的觀念中,莫言和魯迅不管是寫作之風,或是續寫之物,皆有很大的卻別。莫言談魯迅莫言說自己的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自然是有其深意的。
  • 《阿Q正傳》:淺談阿Q精神勝利法從完勝到窮途末路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從前曾讀過,現在重新翻讀,從打開小說第一章到最後一章,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之餘,也引起深深的思索。《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 《阿Q正傳》:我們來說說,「阿Q」這個人
    第一次讀《阿Q正傳》還是上中學,讀起來似懂非懂,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國民性」,「劣根性」,「精神勝利法」,便遇著此類語文題便往上靠答案。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社會閱歷加深,方真正讀懂這本書,讀懂阿Q精神。
  • 《阿Q正傳》:我看阿Q多怯懦,料阿Q看我應如是
    作者|寧鏡誠你在生活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在混沌中苟活,在幻想中墮落,直至失去自我,只留一席空殼,就像魯迅筆下的阿Q。身為農民階級的阿Q們,既無力改變現狀,也無心憧憬幸福生活,就好似墜入油鍋的青蛙,一點點被烹熟,最終化為地主們的佳餚。魯迅先生有筆如刀,餘華曾評價道:"他(魯迅)的獨特和深刻,使他仿佛高蹈獨異,不屬於任何一個時代,但同時又屬於任何一個時代",而《阿Q正傳》作為先生的代表,對後世的影響也頗為深遠。
  • 魯迅《阿Q正傳》詳細分析解說,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人物的命運
    一、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2)《阿Q正傳》,中篇小說,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3)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2、性格:(1)農民的質樸、愚蠢、狡猾;(2)精神勝利法,不敢正視現實、盲目自尊、自輕自賤、欺軟怕硬、自欺欺人。3、人物思想:阿Q的思想有封建傳統觀念,也有革命的一面。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近些年,提起魯迅先生,總有這樣一種質疑聲:「魯迅是否被高估了?」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課本,網絡上風靡著各種真真假假如的魯迅名言,從沒有一個文人像他這麼風光過,哪怕是早就被神化了的李白、杜甫。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普通人說得不算,他的同行們說的才算。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阿Q正傳》的國民性!
    在小說《阿Q正傳》裡魯迅先生塑造了一個阿Q來代表中國人,他身上表現出的愚昧、自私、自卑、軟弱無能、畏強凌弱等方面的人格都代表了國民性中的種種弱點,時至今日這些弱點仍然存在於國民中。魯迅先生的這種批判精神可以使我們時刻保持清醒不至於墮落。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
  • 《阿Q正傳》讀後感及其賞析
    在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之前,我就比較好奇,阿Q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近兩天把他讀完,突然有種莫名的震撼和發人深省。魯迅先去一開始為何從姓氏,名字,籍貫都無從考究開始以大篇文字來敘述這個人物?我想這是魯迅先生對白話文運動的深刻認識和反思。第三,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講,中國是一個注重道德倫理文化的民族,家族,姓氏,對於每個人來說,在當時非常重要,為何對於「阿Q」來說,卻無從考究?是真的無從考究嗎?還是不敢去考究,對於阿Q,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他只能算是千千萬中之一,可這千千萬萬之中,像他這樣不敢否定欺凌自己的,不敢反抗,不敢承認自己姓氏的,在權貴面前,或許也在大多數吧。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阿Q正傳》
    第十周 第二天中國 魯迅 《阿Q正傳》及其他小說吳承恩戲劇性地呈現了七世紀玄奘大師的「西遊記」,而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人物之一魯迅,卻在一場東遊記中找到了他的人生方向——他去了日本,在那裡學習日語,並於1904年開始學醫。
  • 讀魯迅的《阿Q正傳》:喪失「自我」的人,最後都活成了阿Q
    阿Q是魯迅筆下眾多悲慘的社會底層人物之一,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江南農村末莊中的貧下僱農,沒有家、也沒有職業,以打短工為生。生活中的阿Q,喪失「自我」的麻痺、墮落一場酩酊大醉,管他幾度春秋,似乎已經成為了當今人們排憂解難的首選。男人不開心就去喝酒蹦迪,女人不開心就約上好友買買買,從不會去想自己因為什麼憂、因為什麼愁、應該去做些什麼應對憂愁。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名」?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
    《阿Q正傳》劇照魯迅的幽默,不是流於表面,而且入木三分的,這一點在《阿Q正傳》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阿Q正傳》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是魯迅經典中篇小說之一。《阿Q正傳》劇照當然,對於為何要給阿Q取這個名字,這只是魯迅當時與葉永蓁幽默了一把。除了像辮子這個理由外,魯迅還有更深的考慮,這一點他在《阿Q正傳》的小說中已經說明了。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不過這一段話,最早把《阿Q 正傳》譯介到法國的敬隱漁先生是略去未譯的,可能是他覺得這段話太難翻譯,即使譯了外國人也不能理解各種「傳」的差別,會被弄糊塗吧。再看魯迅對錢太爺的大兒子的描述:他先前跑上城裡去進洋學堂,不知怎麼又跑到東洋去了,半年之後他回到家裡來,腿也直了,辮子也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