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的《阿Q正傳》:喪失「自我」的人,最後都活成了阿Q

2020-12-09 長夜醬

文|長夜醬關注長夜醬,為您帶來更多精彩!

阿Q是魯迅筆下眾多悲慘的社會底層人物之一,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江南農村末莊中的貧下僱農,沒有家、也沒有職業,以打短工為生。

「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阿Q過著遊民般的生活,他的生活狀態與傳統封建安穩的村莊格局相背而馳,這意味著在漂泊阿Q的身上有無數的可能。

但是阿Q的特質決定了他不能夠成功,他的存在是「喪失自我」的存在,即等同於物的客觀性存在、平白無故的存在。他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使命與意義是什麼,從不會問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一個人要尋找的不是普通的真理,而是個人的真理」。阿Q的行為方式,不是在尋找個人的真理。在阿Q眼中,革命就是農民起義,就是報私仇,就是發橫財,就是娶老婆,是改變自身窘境的本能。

阿Q在骨子裡還是同末莊所有的村民一派的思想,他欠缺理性的思維能力,總是按照慣例、老例來判斷和行事,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缺乏基本的把握與認知,其人物的形狀與命運早已註定。喪失「自我」的人,最終都會活成阿Q。

職場中的阿Q,喪失「自我」的逆來順受

「明天上午交個策劃,現在都快下班了,怎麼來得及」、「周末又要加班,還不給工資」、「那明明是我做的策劃,經理居然說是他的」、「唉,忍一忍就過去了……」仔細看看周圍,工作中的阿Q是不是不斷在上演?

習慣了身處的環境與同事,工作中付出與回報的正相關性被打破;周末無休止的加班,「你弄一下,幾分鐘就能弄好」「每天隔段時間看看帳戶」,沒有加班費始終無人敢提。公司中的「米蟲」在搭著大家的便車,熬夜的策劃成了領導的功勞……

從春天忍到秋天,又從秋天忍到春天,美好的青春年華,卻活成了個逆來順受的人。曾經走出校園時的吶喊,已經不能消解整日的疲勞,究竟還要忍到什麼時候?不知不覺間,阿Q已經成為了職場中的你我他。

生活中的阿Q,喪失「自我」的麻痺、墮落

一場酩酊大醉,管他幾度春秋,似乎已經成為了當今人們排憂解難的首選。男人不開心就去喝酒蹦迪,女人不開心就約上好友買買買,從不會去想自己因為什麼憂、因為什麼愁、應該去做些什麼應對憂愁。

酒精、美女「俘獲」了男人的心,美食、衣物、化妝品店成為女人消遣的天堂,外在的物已經「俘虜」了人類受傷、幽怨的心靈,自我麻痺、自我安慰不斷在重複,生活的真實煩惱活成了清醒的沉淪,墮落成了長久不醒的夢,成了生命的主循環。

喪失「自我」的麻痺,再多也只是自我逃避,遺忘與習慣卻成了苦苦追求的解藥。憂愁化作酒、變成尿,酒沒了,時間沒了,生活沒有好轉,一輩子也沒了……

閒談中的阿Q,喪失「自我」的自我安慰

「其實人人都有一點吧」、「還好XX的業績比我還少,不然太丟臉了……」當不好的事情落在自己頭上,要麼是回家後對家人撒潑,要麼是宣揚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來合理化減輕自己的痛苦,這和阿Q又有何異?

阿Q受了秀才的氣,轉身就發洩在了小尼姑身上;遭了趙太爺打嘴巴之後,他只是在心裡腹誹著:「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他沒有去想自己為什麼遭打,是否應當被打,是否該反抗。

阿Q獨創了」精神勝利法「,卻也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延續並發揚,成為了當今國人身上的劣根性,從末莊吹來的風始終沒有停歇。

喪失「自我」,終究是邁向了阿Q。因為懶於思索,缺乏內省精神,生活在未莊的阿Q既不了解未莊,也不了解未莊外的世界,沒有一個真正的敵人,也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阿Q的形象不僅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在當代的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我們不能活成阿Q,應該通過不懈的努力去改變自身所處的環境,去正視問題的本質,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活成真正的勇士。

先生的作品一直「不朽」,跟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仍然沒有脫離魯迅的時代不無關係。只有擁有「自我」,有理性思維,懂得生活的價值與意義,才能徹底與阿Q說再見。讓先生的作品「速朽」,才是先生所期望的天地。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魯迅為何點名胡適及其門人,考證阿Q姓啥叫啥?
    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以尋常思維來言,就是在寫一部小說,無論思想內容多深刻,但畢竟還是小說。雖中國的歷史傳記或文本演義等都對主人公姓名異常重視。但如魯迅先生這般重視到極端,也堪稱是第一人了。因為在《阿Q正傳》的開篇,魯迅先生便點名,民國時期的另一位巨匠:胡適幫忙考證阿Q到底姓不姓趙,叫什麼等問題。原文如下:希望有「歷史癖與考據癖」的胡適之(胡適,字適之)先生的門人們,將來或者能夠尋出許多新端緒來。
  • 重讀魯迅《阿Q正傳》:年歲漸長,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了阿Q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之一,而阿Q則是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典型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阿Q基本持批判態度,當年的我也不例外。不過,時過境遷,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對阿Q的理解越來越多,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資格批評阿Q了。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前有杜甫贊先賢李白,評其詩句足以流傳萬世,現有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談前人魯迅,說自己所有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同樣都是對前人的致敬和崇拜之情,杜甫之於李白,宛如莫言之於魯迅,都是文學道路上的指明燈,照耀著彼此行徑的方向。
  • 魯迅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精神,永遠是得意的,為何值得我們學習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而阿Q是魯迅寫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阿Q在文章中是永遠得意的,被稱為阿Q精神,阿Q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何為阿Q精神呢?阿Q精神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所謂的自我安慰,可以讓自己的波濤洶湧的心情平靜下來,獲得自我安慰心靈上的滿足,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冷靜的思考,解決當下的矛盾和困惑!
  • 《阿Q正傳》:我看阿Q多怯懦,料阿Q看我應如是
    作者|寧鏡誠你在生活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在混沌中苟活,在幻想中墮落,直至失去自我,只留一席空殼,就像魯迅筆下的阿Q。《阿Q正傳》作為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為背景,藉助閒漢阿Q這一麻木的小人物,勾勒出他背後的那個黑魆魆的舊社會。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彼時,地主階級仍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流傳千年的封建思想已然將人們一個個催化成畸形。
  • 他演活了我心中的「阿Q」
    最近皮哥重讀了魯迅的《阿Q正傳》,這篇課文入選了中學課本,記得那時候讀還一知半解,現在讀立刻有了不一樣的體會,用魯迅自己的話說就是「深味到了一種濃黑的悲涼」。魯迅常被一些人詬病的地方在於:他沒有長篇代表作。
  • 年少不懂魯迅,如今讀懂已經活成了阿Q,出生寒門如何自救?
    這幾天宅在家裡,偶然在網上看到了電影版的《阿Q正傳》,上世紀八十年代拍的,非常經典。在電影的觸動之下,我又找來魯迅的書,把這篇小說細細看了一遍。看書之餘,我把阿Q和現實中認識的人對照了一下,發現有些人身上也有阿Q的某些缺點,包括我自己。
  • 同樣是「正傳」,為何阿甘和阿Q差距如此之大?自我認知很重要
    關於為何給阿Q的傳記稱作正傳,魯迅先生已早有自己的解說,在這裡我們不再過多贅述。但是在魯迅先生的字裡行間裡我們可以看出,他為阿Q做的這份傳記,毫無讚頌之意,更無銘記之情,甚至說憐憫之心也不曾有絲毫的體現。整部小說通篇下來,魯迅先生要表達的,更多的是一種從同胞的角度出發,「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自嘲情懷。在《阿Q正傳》發表後的七十多年,美國好萊塢拍攝一部關於美國夢的電影,傳到了國內,這部影片的譯名很是類似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不知道這個做法,是不是翻譯人員有意為之。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
  • 我們是否擺脫了阿Q?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阿Q?-《阿Q正傳》魯迅
    糊塗:快被定罪時,仍然一頭霧水,最後在遊街時才知道自己要死了。5. 想像力豐富:以為可以參加革命的時候,想像自己搶財產,搶女人,殺仇人。電影版《阿Q正傳》結尾處說: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並不如小尼姑罵得斷子絕孫了。
  • 《阿Q正傳》:淺談阿Q精神勝利法從完勝到窮途末路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從前曾讀過,現在重新翻讀,從打開小說第一章到最後一章,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之餘,也引起深深的思索。《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 《阿Q正傳》讀後感及其賞析
    在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之前,我就比較好奇,阿Q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近兩天把他讀完,突然有種莫名的震撼和發人深省。魯迅先去一開始為何從姓氏,名字,籍貫都無從考究開始以大篇文字來敘述這個人物?第二點,代表著當時的文化運動,如新青年,如白話文運動,反對孔儒,提倡新文化,大家都知道,白話文運動在當時大部分人是激進的,崇洋媚外的,對於西學,沒有深入的認識和思考,使得中西文化的碰撞讓當時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等都產生不小影響,文化肯定首當其衝,從「阿Q」這個名字的組合,便可得知,漢字加英文的組合,表現出一種不文不類的特點。我想這是魯迅先生對白話文運動的深刻認識和反思。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酒店裡的人也九分得意地笑。作者還用詞語的創新來製造喜劇效果,如他筆下的「淺閨」,讀到後面才知道這是和「深閨」相對應的一個新詞彙:這阿Q的大名忽又傳遍了未莊的閨中。雖然未莊只有錢趙兩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都是淺閨,但閨中究竟是閨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異。
  • 《阿Q正傳》:我們來說說,「阿Q」這個人
    第一次讀《阿Q正傳》還是上中學,讀起來似懂非懂,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國民性」,「劣根性」,「精神勝利法」,便遇著此類語文題便往上靠答案。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社會閱歷加深,方真正讀懂這本書,讀懂阿Q精神。
  • 魯迅先生最經典的五個小說人物,你我都活成了阿Q,閏土和祥林嫂
    年幼不懂魯迅文,而今化作文中人。這似乎是所有讀過魯迅先生作品的人的共鳴,而往往大家最後怕的就是魯迅先生對人性看得如此通透,總能在不經意間,僅以些許筆觸就將你的世界觀揉碎了,掰爛了再一點一滴給你生生造一個新的出來。所以很多人都將魯迅先生視作可以拯救靈魂的筆者。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筆下的阿Q其實是全中國的縮影
    之所以取名巴人,是魯迅取自「下裡巴人」,僅僅是自謙,認為自己並不高雅。 《阿Q正傳》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中國人的典型形象,展示了一個中國人的悲劇命運。因此,當《阿Q正傳》最初發表的時候,在社會各界特別是知識界便轟動起來。有許多人以為小說中的某一段仿佛是罵自己,甚至有人指著《阿Q正傳》中的一段說是在罵他,猜疑這篇文章一定是某人所作。
  •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最後一部的人物是真實的清朝大官
    題記:我國最著名的最會用諷刺手段揭露社會現實的作家是魯迅,他的《阿q正傳》、《祥林嫂》等都用人物揭露了會吃人的禮教。但是在他之前其實就有很多人寫過諷刺、譴責社會的小說。晚清是一個動亂的年代,這四部書都曾揭露過晚清社會的慘狀。而且跟後來完書的《儒林外史》一起組成了晚清五大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