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我們來說說,「阿Q」這個人

2020-12-09 筆尖兒愛寫作

第一次讀《阿Q正傳》還是上中學,讀起來似懂非懂,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國民性」,「劣根性」,「精神勝利法」,便遇著此類語文題便往上靠答案。

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社會閱歷加深,方真正讀懂這本書,讀懂阿Q精神。

阿Q是一個普通農民,沒有遠大的理想,常常滿足於生活的現狀;他骨子裡的本分和老實,讓他的性格裡有懦弱又有頑強的一面;他沒有文化,卻崇敬和尊重有知識有想法的人,想向他們學習,卻為此送命。

看似阿Q愚蠢、無知,其實他是最精明之人,他懂得如何趨利避害,保護自己;懂得如何困境求生,尋求更好的生活;懂得如何與時俱進,保持先進的思想。

阿Q是集愚昧和智慧於一身的人,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阿Q的精神實質,及其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01 精神勝利法—看似自欺欺人,精神實質是在趨利避害,保護自己

說到阿Q,就得說到他的「精神勝利法」,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物質或身體上受到傷害,通過精神上自我療愈安慰自己,以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和滿足。

比如阿Q被閒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心滿意足得勝地走了。

比如人們都知道阿Q有一種精神勝利法,便變本加厲地欺負他,此後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提前說,「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阿Q竟也順著說出「我是蟲」,當被打了之後,阿Q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你算什麼東西呢」。

再比如阿Q挨了趙太爺一個耳光,從此之後,人們仿佛格外尊敬他,在阿Q看來是他說是趙太爺的本家,雖然挨打,但人們覺得有些是真的,所以才尊敬他。

看似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自欺欺人,明明挨打了還在精神上咒罵別人,安慰自己,甚而自認為自己是聰明的人,實際上他在人性中趨利避害的心理,將自己更好地保護起來,免受精神上的傷害。

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是個案,它同樣隱含在每個人身上。

比如在工作中受到委屈,有人橫衝直撞,非得爭得所以然來,從而將矛盾進一步激化;大多人數是忍讓,尋找各種理由在精神上安慰自己,使自己抗打擊能力變強,這也是「精神勝利法」的體現。

比如在生活中處理夫妻關係,當發現對方有明顯的缺點時,有人看到並且嫌惡對方的缺點,從而導致矛盾頻生,夫妻關係緊張,甚至鬧到離婚的地步;而夫妻關係處理好的人會自我調整,每個人都有缺點,對方的缺點正好用自己的優點來彌補,讓家庭變得更和諧。

其實這也是「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針對無法改變的事實,通過心理調節使自己免受更大的傷害,即所謂趨利避害,保護自己。

02 看似阿Q愚昧無知,實際上他是最精明之人

阿Q的精明在於,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生存,並靈活應對周圍環境和人際關係,將自己融合於人群之中,達到自己的目的。

阿Q看似愚昧無知的精明之處,主要表現在生計和生活方面。

阿Q生活來源主要靠自己打短工,他不做長工,也不去另謀更好的出路,滿足於打短工的現狀。打一天短工賺了錢就去酗酒、賭博,將錢花光,然後回到土谷祠倒頭就睡。

阿Q因為在錢太爺家跟吳媽說要跟她「睏覺」的事情,村裡人都不找他做短工了,甚至出現小D替代了他的位置,土谷祠的老頭子也把他攆了出來。

不做短工,阿Q就沒有生活來源,又沒有住處,此時他想到去城裡討生活。因為城裡沒有人認識他,於是便有了阿Q真正洋洋得意的一段旅程。

從阿Q從農村出去進城這一環節來看,阿Q是精明的人,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阿Q能夠在生活遇到困境時適時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以期讓自己活得更好。

古人云「識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阿Q衣著光鮮,出手闊綽的從城裡回來,令人們對他令人想看。

除此之外表現阿Q精明之處,就是他參加「革命」。我們看到的是他並未真正參加革命,只是在胡亂地站陣營,其實他並不理解革命是什麼意思。

從阿Q參加革命的目的來說,他是想融合知識分子的圈子,也想在革命中佔有一席之地,讓人們看到他是有幫派,有追求的人。

可是,事與願違的是由於阿Q目不識丁沒有文化,他不懂得革命的目的和道理,只是憑著自己的精明勁以蠻力硬將自己糅合在裡面,最後命喪黃泉而不自知原因何在。

所以說,看似阿Q愚昧無知,其實他是精明之人,他精明在如何生活得更愜意,如何在困境時找尋生存下去的出口,如何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佔位置,只可惜阿Q吃了沒有文化的虧,即使他想向上「攀爬」,卻不懂其中的道理而不得要領,最後竟也因此莫名其妙被殺頭了。

03 阿Q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們從阿Q的身上看到他愚蠢的一面,也從他的身上看到他精明的一面。看似表面上的愚昧無知,常常自我安慰的人,其實是他在精明地保護自己,尋求生存。

阿Q是一個普通人,但卻與普通人不同,他具備清末民初時期的普通老百姓性格特質於一身。

阿Q生活在社會夾縫中,一面滿足現狀,一面又悵然若失。

滿足現狀:

在生活上容易滿足,沒有遠大的志向。阿Q習慣打短工,吃完花完即可,在進城尋找生活出路之後,手裡有點錢就變得恣意妄為,比如他從中興回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櫃檯上一扔說:「現錢打酒來。」

在精神上沾沾自喜,常常自負。阿Q經常得意於自己之前的闊綽,又覺得以後有兒子會更闊多了。自從他進過城之後,更是瞧不起未莊的人,譏笑他們是鄉下人。

在大堂上,長衫人物說阿Q「站著說,不要跪」,但阿Q總覺得站不住,跪了下去,長衫人物鄙夷的說了一句「奴隸性」。

這些都表現為阿Q「奴隸性」的封建殘餘本質:目光短淺,胸無大志,自輕自賤,自欺欺人,如果能一輩子打短工就打一輩子短工,滿足於生活現狀,不思進取。

悵然若失:

阿Q譏笑未莊人的同時,又逼仄城裡人,認為城裡人把長凳叫條凳,煎魚不用蔥葉用蔥絲是錯的,是可笑的。阿Q有了點錢之後,自認為既不是農村人,也不是城裡人,他是生活在夾縫中的人。

其實他是過不回農村人,因為自從跟吳媽鬧過那一回後,在未莊他幾乎變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他也進不去城裡,雖然去過幾次,打過短工,但他仍不是城裡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讓他成為不了城裡人所以也看不上城裡人。

在阿Q心裡,讀書人是他要模仿和崇拜的對象。「假洋鬼子」和「趙秀才」都看不起阿Q,但阿Q覺得他們是革命者,阿Q也想成為革命者。

他與一般農民不同,他是農民但靠打短工為生,他有參加革命的懵懂意識但成為不了像「假洋鬼子」和「趙秀才」一樣的讀書人。

阿Q知道「秀才盤辯」的大新聞很是羨慕,便自己有樣學樣地用一支竹筷將辮子盤在腦頂上,遲疑多時,才勇敢地走在街上。

後來阿Q覺得要革命,光碟辮子不行,投降也不行,需要結識革命的人才行,於是阿Q就去和「假洋鬼子」商量參與革命的事。結果被假洋鬼子從家裡轟了出來,他參加革命的事落空。

阿Q雖是農民出身,沒有文化,不懂得革命是什麼,但他想要參加革命,有這個意識沒有這個覺悟,所以最後因其無知而莫名被殺頭。

阿Q的尷尬境地還在於他畫押是畫的一個圈,這是他第一次拿筆寫字,畫圈沒有畫圓,卻成為他行狀上的一個汙點。這個不成其圓的圈,將阿Q困在人生的盡頭,沒有了歸途。

生活在社會底層勞苦大眾的代表阿Q,其自身一面有「奴隸劣根性」的特點,一面又有時代覺醒意識,但因其知識水平、社會環境的限制,使其沒有最終被喚醒,只是在懵懵懂懂中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從這一點出發,阿Q是生活在社會夾縫中的普通人:他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城裡人,他既不是讀書人,也不是革命黨人,他在這些人物角色邊緣徘徊不定,悵然若失。每一個階層他似乎都能融入,但都被排除在外,他身上缺少的東西,正是清末民初時期百姓身上缺少的東西。

所以,阿Q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100多年前的一個普通百姓,也是現在的幾乎每一個人。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魯迅為何點名胡適及其門人,考證阿Q姓啥叫啥?
    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以尋常思維來言,就是在寫一部小說,無論思想內容多深刻,但畢竟還是小說。雖中國的歷史傳記或文本演義等都對主人公姓名異常重視。但如魯迅先生這般重視到極端,也堪稱是第一人了。因為在《阿Q正傳》的開篇,魯迅先生便點名,民國時期的另一位巨匠:胡適幫忙考證阿Q到底姓不姓趙,叫什麼等問題。原文如下:希望有「歷史癖與考據癖」的胡適之(胡適,字適之)先生的門人們,將來或者能夠尋出許多新端緒來。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當他被閒人揪住辮子在牆上碰了幾個響頭之後,閒人才心滿意足地走了,這個時候阿Q便搬出了他的精神法則,心裡說:「我總算被兒子大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其實他的這種精神發早已被別人看穿,之後每逢閒人揪住他的頭髮的時候,就對阿Q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 重讀魯迅《阿Q正傳》:年歲漸長,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了阿Q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之一,而阿Q則是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典型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阿Q基本持批判態度,當年的我也不例外。不過,時過境遷,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對阿Q的理解越來越多,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資格批評阿Q了。
  • 魯迅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精神,永遠是得意的,為何值得我們學習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而阿Q是魯迅寫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阿Q在文章中是永遠得意的,被稱為阿Q精神,阿Q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何為阿Q精神呢?如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夫妻之間都常常會發生矛盾,所以,人與人之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人與人之間因為某個事物或某個事件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就如導火索一般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彼此就會怒氣衝天,甚至大打出手,慢慢的就把小矛盾變成大矛盾,最後結果只會讓雙方兩敗俱傷.這時候,我們可以試試像阿Q學習,學習他的永遠得意的精神,何為阿Q永遠得意的精神呢
  • 《阿Q正傳》的國民性!
    在小說《阿Q正傳》裡魯迅先生塑造了一個阿Q來代表中國人,他身上表現出的愚昧、自私、自卑、軟弱無能、畏強凌弱等方面的人格都代表了國民性中的種種弱點,時至今日這些弱點仍然存在於國民中。魯迅先生的這種批判精神可以使我們時刻保持清醒不至於墮落。
  • 《阿Q正傳》:我看阿Q多怯懦,料阿Q看我應如是
    我們來看看書中關於阿Q賭博時的描寫:假使有錢,他便去押牌寶,一推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滿面的夾在這中間,聲音他最響……阿Q的錢便在這樣的歌吟之下,漸漸的輸入別個汗流滿面的人物的腰間。我想,這才是魯迅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 《阿Q正傳》:淺談阿Q精神勝利法從完勝到窮途末路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從前曾讀過,現在重新翻讀,從打開小說第一章到最後一章,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之餘,也引起深深的思索。《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 我們是否擺脫了阿Q?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阿Q?-《阿Q正傳》魯迅
    被未莊人疏離,找不到短工做,挨餓。7. 和窮小子小D打架。8. 到靜修庵偷蘿蔔吃。9. 被迫進城,當短工被辭後,當小偷。10. 逃回未莊,賣贓物。11. 想參加革命,假洋鬼子不準。電影版《阿Q正傳》結尾處說: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並不如小尼姑罵得斷子絕孫了。
  • 《阿Q正傳》讀後感及其賞析
    在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之前,我就比較好奇,阿Q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近兩天把他讀完,突然有種莫名的震撼和發人深省。魯迅先去一開始為何從姓氏,名字,籍貫都無從考究開始以大篇文字來敘述這個人物?第二點,代表著當時的文化運動,如新青年,如白話文運動,反對孔儒,提倡新文化,大家都知道,白話文運動在當時大部分人是激進的,崇洋媚外的,對於西學,沒有深入的認識和思考,使得中西文化的碰撞讓當時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等都產生不小影響,文化肯定首當其衝,從「阿Q」這個名字的組合,便可得知,漢字加英文的組合,表現出一種不文不類的特點。我想這是魯迅先生對白話文運動的深刻認識和反思。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那麼,周作人對於魯迅寫出了《阿Q正傳》這樣的名著有什麼反應呢?應該說,哥哥寫了好的作品,弟弟應該一睹為快,然後欣然提筆,給哥哥的小說寫幾篇評論文章的。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應該有吧。可是很遺憾,我們一直找不到周作人對《阿Q正傳》的評論文章。周作人的文學成就、翻譯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人整理他的文章,他所有的作品集和公開發表的文章都是可以查到的。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阿Q正傳》
    第十周 第二天中國 魯迅 《阿Q正傳》及其他小說吳承恩戲劇性地呈現了七世紀玄奘大師的「西遊記」,而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人物之一魯迅,卻在一場東遊記中找到了他的人生方向——他去了日本,在那裡學習日語,並於1904年開始學醫。
  • 《阿Q正傳》的現實版意義:自欺、欺人、被人欺,勸君思量莫入戲
    重讀《阿Q正傳》,對這「Q」很感興趣,儘管魯迅先生在「序」中交代了為什麼要用「Q」,然而,我還是想牽強附會地遐想一番:「Q」這一小捺,多像阿Q的辮子啊!阿Q被人拽著辮子碰頭,盤著辮子革命,「精神勝利法」佔據了整個人生。然轉眼一想,「阿Q」並沒有死,因為他的精神依舊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普通人說得不算,他的同行們說的才算。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莫言的童年並不快樂,他處在中國近現代最特殊的時代,那個時節,中國經歷了太多,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的饑荒,令莫言印象深刻,他至今依舊能夠記得自己的故鄉曾經一天餓死了多少人。便正是如此成就斐然的莫言,他卻公開表示,自己的所有作品,都不及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為何如此自評呢?畢竟在眾多人的觀念中,莫言和魯迅不管是寫作之風,或是續寫之物,皆有很大的卻別。莫言談魯迅莫言說自己的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自然是有其深意的。
  • 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
  • 1981年《阿Q正傳》在國際上獲獎,主演嚴順開:不會的
    在1982年,《阿Q正傳》還被提名在坎城電影節上,這是中國的作品第一次登上這個國際的大舞臺,這背後的努力是無法想像的。當然也少不了電影裡的主角嚴老師的演藝,和背後作家魯迅的塑造。《阿Q正傳》本來是魯迅先生的一個中篇的作品,後來又收錄到了小說集裡面。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人物都會有一個特別鮮明的形象,每個角色的經歷的內心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而阿Q,這個人物的塑造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度。
  • 阿Q正傳:阿Q的悲劇,就毀在一張嘴上
    阿Q處在社會最底層,被上層階級的人打罵,被跟他同階層的人嘲笑打罵,他不敢還手,不敢還嘴,只能用一種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欺軟怕硬,毫無自我認知能力。他長年被壓迫無還手之力,於是便去欺負那些比他更加弱小的人,比如被所有人看不起的王胡,搶了自己飯碗的小D,還有毫無抵抗力的尼姑。
  • 《阿Q正傳》阿Q靠精神勝利法戰勝別人,卻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阿Q正傳》裡的阿Q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由於他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正當職業,在遭到別人欺侮後,就以精神勝利法戰勝他人。他骨子裡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身上的傲骨最終使他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阿Q頗有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心態。
  • 趣談《阿Q正傳》阿Q可笑的三大原因,不正是中國千年來的頑疾嗎
    阿Q作為魯迅先生筆下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僅僅兩萬餘字便將中國人幾千年來而不自知的頑疾表現的淋漓盡致。在筆者讀完後,列出了阿Q身上最主要的三個問題。1、 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用網上比較流行的話來說,"這是高手!",那麼什麼是精神勝利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