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2020-12-22 遠山寂寞冰雪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

筆者第一次讀這篇小說和看這部電影幾乎是同時期,感覺電影是忠實於原著的,影片很經典,成為了一代國人的記憶。小說《阿Q正傳》和它的衍生品同名電影,筆者的記憶中兩者是相互摻雜存在著的。

時隔多年,再讀小說《阿Q正傳》,對書中人物吳媽的感覺卻很是不同了。

電影《阿Q正傳》中的吳媽的飾演者是中國著名演員王蘇婭,她曾在另一部經典國產老電影《五朵金花》中飾演煉鋼廠金花,女神級別的明星。她在《阿Q正傳》中飾演的吳媽和嚴順開飾演的阿Q,同樣經典,得到了觀眾的肯定。當時王蘇婭飾演吳媽時剛剛四十出頭。

也正是王蘇婭這位美女演員飾演的吳媽,讓筆者像許多觀眾一樣對這個人物有了幾分好感,並一直延續多年。影片中的吳媽是年輕漂亮的大腳寡婦,在趙太爺家幫傭。她很喜歡跟到趙府打短工的阿Q聊天,以至於阿Q敢於衝動地向她求愛。

小時候感覺吳媽是無辜的毫無心機的一個普通女人。認為阿Q冒失地向她求愛後,她的反應舉動都是正常的。

近日再讀小說《阿Q正傳》時,對吳媽的感覺卻與小時候很是不同。

吳媽是《阿Q正傳》中被阿Q騷擾過的兩位女性之一,另外一個是被阿Q掐過臉蛋的小尼姑。

吳媽和阿Q地位一樣,同是窮苦平民。

阿Q有了傳宗接代、百年之後有人祭奠,以及對女人有了幻想後,認為要實現這些目標首先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有一個女人。而阿Q認為吳媽是最佳人選。光棍漢娶寡婦,也合情合理。

當阿Q對吳媽提出了非分的要求後,吳媽愣了一下然後跑走。到這裡吳媽並沒有錯,但是她跑走並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去向東家告狀去了。這就是吳媽的有心機之處了。

阿Q的騷擾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對吳媽動手動腳。

這裡感覺阿Q跪下的求愛方式也沒有錯,只是求愛語言太莽撞了,他完全可以說「吳媽,我要娶你。」的啊。

事實上吳媽對於阿Q的騷擾完全可以一個大嘴巴子抽上去,然後轉身離去,事情也就算完了。

然而,吳媽卻有意把事情鬧大。

結果是阿Q先被趙秀才狠揍了一頓,接著被迫道歉和賠了對於他來說的一筆巨款。

吳媽把事情鬧大的目的就是向周圍的人證明自己的貞潔清白,對於她把事情鬧大的後果,對阿Q的懲罰,對於阿Q因為這場鬧劇失去工作,她毫不關心,冷漠無情。

事實上阿Q最後走上不歸路,也跟這次的桃色事件有著關聯,可以說吳媽對於阿Q之死也間接地負有一定責任。

阿Q在被押赴刑場的路途中,吳媽再次出現了,然而她對阿Q的被殺,卻沒有一點同情,她注意的是即將槍斃阿Q的洋槍。

再讀《阿Q正傳》,感受到吳媽這個人物的麻木和冷漠以及自私,但是她這樣的處世態度也是被封建等級觀念支配下的倫理道德觀麻痺造成的。

吳媽這個人物在那個時代是不覺悟群體的代表之一,魯迅先生正是借這類人物展現了那時中國國民的劣根性的。

相關焦點

  • 吳媽面對阿Q求歡,為何不直接拒絕,而是去告狀?魯迅:一箭雙鵰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中篇小說,篇幅不長但內涵深刻,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讀完,初讀的時候覺得阿Q可笑,再讀的時候覺得阿Q可憐,反覆讀幾遍之後越發覺得深刻,雖然阿Q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阿Q的性格卻一直存在。《阿Q正傳》中的人物不多,劇情清晰,讀起來很流暢。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重讀魯迅《阿Q正傳》:年歲漸長,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了阿Q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之一,而阿Q則是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典型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阿Q基本持批判態度,當年的我也不例外。不過,時過境遷,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對阿Q的理解越來越多,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資格批評阿Q了。
  • 阿Q從中興到末路,吳媽作為故事的女主角,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阿Q正傳》是魯迅非常經典的一篇小說,講述了未莊一個流浪僱農阿Q的悲慘人生。在那個時代,阿Q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人民中的代表,他沒有房子,只能住在土谷祠裡,他沒有妻子兒女,因此只需要養活自己,他甚至沒有親戚,他說姓趙,趙太爺卻不允許他姓趙。
  • 魯迅《阿Q正傳》詳細分析解說,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人物的命運
    主要作品: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2.重點常識:(1)《狂人日記》,短篇小說,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說。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普遍認為,魯迅先生對很多國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讀《阿Q 正傳》,卻發現其實他對阿Q 是沒有「怒」的,雖然有調侃,有嘲笑,但是也有隱藏的同情,這點卻被很多人忽略了。作家畢飛宇在《〈阿Q 正傳〉其實就是一部關於「侮辱」的小說》中指出:「在整部小說裡,阿Q 和吳媽之間只發生了一件事,也就是阿Q 想和吳媽『睏覺』。」
  • 魯迅為何點名胡適及其門人,考證阿Q姓啥叫啥?
    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以尋常思維來言,就是在寫一部小說,無論思想內容多深刻,但畢竟還是小說。雖中國的歷史傳記或文本演義等都對主人公姓名異常重視。但如魯迅先生這般重視到極端,也堪稱是第一人了。傷害改和「阿q,其實是現在這些問題遇到了如果趙太爺更牛逼的人物,阿q和趙q宣言,那麼趙太爺敢再否決?也許是趙太爺爺很快就高興得承認了,並著手修改阿q的族譜阿Q的出生地是哪裡?不知道?
  • 他演活了我心中的「阿Q」
    比如阿Q對吳媽的表白語:「我想和你睏覺。」直接可以入選現在的「直男表白語錄」了。讀完了小說,我又饒有興趣看了《阿Q正傳》的電影,沒想到這部1981年的老電影也給了我意外的驚喜。像《阿Q正傳》這樣的國民級別小說是不好拍的,因為故事情節大家都知道,小說內涵在語文課本裡也分析得相當透徹了,想要出奇出新很難。
  • 《阿Q正傳》:我們來說說,「阿Q」這個人
    第一次讀《阿Q正傳》還是上中學,讀起來似懂非懂,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國民性」,「劣根性」,「精神勝利法」,便遇著此類語文題便往上靠答案。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社會閱歷加深,方真正讀懂這本書,讀懂阿Q精神。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阿Q,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哪裡需要就在哪裡做短工,做完就走。
  • 《阿Q正傳》:我看阿Q多怯懦,料阿Q看我應如是
    他們在混沌中苟活,在幻想中墮落,直至失去自我,只留一席空殼,就像魯迅筆下的阿Q。《阿Q正傳》作為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為背景,藉助閒漢阿Q這一麻木的小人物,勾勒出他背後的那個黑魆魆的舊社會。
  • 阿Q正傳:阿Q的悲劇,就毀在一張嘴上
    底層人物的生存大多是受盡了磨難和欺壓的,平時也沒什麼樂子可尋,只能找一些比自己更弱勢的群體欺壓,好解自己心中的壓抑,而阿Q正好是那種自己主動送上門給大家取樂子的人物。第二天,阿Q去趙太爺家舂米,看到了對他親和的吳媽,吳媽給阿Q端了一些吃的,讓他歇會再幹,然後她坐在一邊開始跟他叨叨家長裡短:趙太爺要買小的,太太兩天沒吃飯,少奶奶要生了。
  • 同樣是「正傳」,為何阿甘和阿Q差距如此之大?自我認知很重要
    整部小說通篇下來,魯迅先生要表達的,更多的是一種從同胞的角度出發,「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自嘲情懷。在《阿Q正傳》發表後的七十多年,美國好萊塢拍攝一部關於美國夢的電影,傳到了國內,這部影片的譯名很是類似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不知道這個做法,是不是翻譯人員有意為之。說起來這兩個人的基本情況還多少有點類似,都是那種消失在人群中不會被關注的人物,卻出現之後,又會顯得格外刺眼。
  • 《阿Q正傳》的現實版意義:自欺、欺人、被人欺,勸君思量莫入戲
    《阿Q正傳》寫於1921年12月到1922年2月間,最初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部作品一經發表,90多年來,阿Q獨特生動的藝術形象,成為中外讀者心目中的一個代名詞,尤其在指責某人時,也多以「阿Q」揶揄。
  • 《阿Q正傳》阿Q靠精神勝利法戰勝別人,卻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阿Q正傳》裡的阿Q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由於他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正當職業,在遭到別人欺侮後,就以精神勝利法戰勝他人。他骨子裡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身上的傲骨最終使他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阿Q頗有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心態。
  •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最後一部的人物是真實的清朝大官
    題記:我國最著名的最會用諷刺手段揭露社會現實的作家是魯迅,他的《阿q正傳》、《祥林嫂》等都用人物揭露了會吃人的禮教。但是在他之前其實就有很多人寫過諷刺、譴責社會的小說。晚清是一個動亂的年代,這四部書都曾揭露過晚清社會的慘狀。而且跟後來完書的《儒林外史》一起組成了晚清五大奇書。
  • 1981年《阿Q正傳》在國際上獲獎,主演嚴順開:不會的
    在1982年,《阿Q正傳》還被提名在坎城電影節上,這是中國的作品第一次登上這個國際的大舞臺,這背後的努力是無法想像的。當然也少不了電影裡的主角嚴老師的演藝,和背後作家魯迅的塑造。《阿Q正傳》本來是魯迅先生的一個中篇的作品,後來又收錄到了小說集裡面。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人物都會有一個特別鮮明的形象,每個角色的經歷的內心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而阿Q,這個人物的塑造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度。
  • 我們是否擺脫了阿Q?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阿Q?-《阿Q正傳》魯迅
    自大:看不起王胡,小D,吳媽,趙太爺,假洋鬼子,未莊人,城裡人……3. 健忘:被欺負過後感到一瞬間的屈辱,但是很快就忘記。4. 糊塗:快被定罪時,仍然一頭霧水,最後在遊街時才知道自己要死了。5. 想像力豐富:以為可以參加革命的時候,想像自己搶財產,搶女人,殺仇人。
  • 《阿Q正傳》:淺談阿Q精神勝利法從完勝到窮途末路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從前曾讀過,現在重新翻讀,從打開小說第一章到最後一章,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始終在胸中瀰漫。阿Q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悲慘的一生令人同情之餘,也引起深深的思索。《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 《阿甘正傳》的原型人物是誰?還是虛構故事?
    阿甘正傳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感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故事,不是詆毀阿甘這個人物的設定,而是在現實生活中,他想達到這樣的高度,會比常人難很多。也會有網友會因為這類電影會以真實故事改編的慣例直接問道電影中的原型是誰?在電影的簡介中我們會看見:電影的情節故事改編自美國的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蹟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