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東漢戰神之稱的耿恭晚年何以鮮為人知,被無情塵封?

2020-12-14 騰訊網

作者:李大奎

電影《十三將士歸玉門》講述了一個硬漢憑著一腔熱血堅守孤城的慘烈故事。

這個硬漢便是東漢有"戰神"之稱的名將耿恭。

然,在民間傳說中,楊家將、嶽家軍、戚家軍等等皆赫赫有名,千古流芳。而東漢的耿家將卻默默無聞,名將耿恭更是被無情淡忘。這是何故呢?

據正史記載,耿恭可是東漢軍魂的締造者。"耿恭精神"更是激勵了時人前赴後繼"拋頭顱、撒熱血"。如有名的歷史人物班超便受其影響,"投筆從戎",兩度出使西域達三十餘年,作出了突出的歷史性貢獻。

南宋名將嶽飛對耿恭亦是推崇有加,他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源於耿恭苦守疏勒城這段豪氣滿滿的歷史。

那,東漢"戰神"耿恭晚年何以鮮為人知被無情"塵封"?

一、耿恭其人

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興平)人。其出生不詳,他生於何年,死於何年,正史沒有明確記載,無從得知。

只知道他來自不凡的軍事世家耿家。爺爺耿況乃東漢名臣,曾任過上谷太守;父親耿廣的哥哥耿弇是有名的"雲臺二十八將"之四。堂兄耿秉也是東漢有名的將領。

因不那麼知名的父親耿廣去世得早,耿恭年少時就成了孤兒。《後漢書.耿恭傳》也只是簡約地介紹:(耿恭)為人慷慨多謀略,有將帥才能。

公元74年11月,騎都尉劉張奉漢明帝之令,出兵攻打車師。耿恭受命司馬,隨軍出徵。

車師國戰敗後,耿恭與關寵被授予戍己校尉各領幾百兵卒鎮守車師,耿恭駐守金蒲城(今新疆奇臺),關寵駐守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互為策應。

二、硬漢耿恭堅守孤城

就在劉張大軍得勝還朝之際,北匈奴單于見東漢邊防兵力薄弱,便於公元75年3月,派左鹿蠡王率領兩萬騎兵攻打車師。

耿恭將駐守兵力派出三百人支援,怎奈勢微,焉能擋住數萬匈奴鐵騎?就在車師後王安得被擊殺後,車師反叛,投降北匈奴,與之聯合轉而攻打耿恭的駐地金蒲城。

此時,耿恭守城的兵卒更少,形勢堪危。不過,他知曉匈奴迷信,便將計就計逼退敵軍。

只見耿恭從容地登上城樓,指揮僅有的三百士卒與北匈奴大軍作戰。他將毒藥塗在箭上,向北匈奴左鹿蠡王喊話:"這是漢朝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

果然,中箭的匈奴兵傷口處血水沸湧。一時,令匈奴大軍大為驚慌,十分震恐。

正好又遇上狂風暴雨,耿恭乘勢出擊,殺傷眾多匈奴騎兵。左鹿蠡王直呼:"漢軍有神力,真可怕啊。"便率兵撤退。

耿恭明白匈奴不會善罷甘休,當即率軍佔據有溪水緩流的疏勒城,招募城中幾千男丁共同防禦。

就在75年5月,北匈奴大軍再次進攻疏勒城,還在城下堵絕溪流。

硬漢耿恭即在城中掘井十五丈。最初井裡仍不出水,耿恭便擠榨馬糞汁飲用,暫緩兵士焦渴睏乏。不久,"耿恭拜井"後,泉水湧出,旋即解決孤城緊張的飲水問題。

耿恭便登上城樓,令士兵潑水相戲。北匈奴大軍以為耿恭有神力相助,再次撤退。

75年6月,北匈奴第三次發動進攻。聯合西域的焉耆和龜茲兩國聯合攻打西域都護陳陸,陳陸不敵,全軍覆滅。耿恭所在的疏勒城、關寵所在的柳中城均被北匈奴圍困。

耿恭、關寵緊急上書東漢朝廷,請求馳援。就在告急軍報上達洛陽時,時間已是8月,漢明帝正好去世,漢章帝繼位,正在國喪時,派不出救兵應急。

無奈之下,耿恭、關寵只得在遙遠的孤城堅守以待。還好,車師後王夫人因祖先是漢人,有體恤之心,便暗中幫助,告之敵情,盡力提供糧食軍餉救急。

耿恭遂得以鼓舞士氣堅守數月。眼看著北匈奴鐵騎圍困越來越緊,城中糧草耗盡,守城的漢軍越來越少。

耿恭便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獸筋皮革,以誠相待守城士兵,安排城中百姓挖地道出城後,相約誓死守護孤城捍衛國威。

北匈奴左鹿蠡王見耿恭身陷絕境仍不失氣節,便派出使者誘降:"你如果投降,單于就封你做白屋王,給你女子為妻。"

耿恭不為所動,為宣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守城決心,還引誘勸降使者登城,親手將他殺死,在城頭用火炙燒其屍。北匈奴見此大為憤怒,又增派援軍圍攻,一時仍無法破城。

就在耿恭耗盡最後一滴血時,漢章帝在司徒鮑昱擲地有聲的建議下,令徵西將軍耿秉屯守酒泉,集結張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部隊約七千兵力前往車師救援。

在軍吏範姜率二千人馬到耿恭所在的疏勒城時,只見耿恭仍率領著為數不多的25名軍士殊死相拼。耿恭等人隨同救兵且戰且退,到玉門關時,僅剩下衣衫襤褸的十三人。

玉門關守將鄭眾大為感動,當即上書朝廷:

"耿恭以微弱的兵力固守孤城,抵抗匈奴數萬大軍,經年累月,耗盡了全部心力。鑿山打井,煮食弓弩,先後殺傷敵人數以千計,忠勇俱全,沒有使漢朝蒙羞,應當賜給他榮耀的官爵,以激勵將帥。"

耿恭回京都後,又得鮑昱抬愛力薦。注重外戚的漢章帝只好授耿恭騎都尉之職。

三、耿恭被"塵封"

就在公元77年8月,金城和隴西的羌人反叛。漢章帝召自己欣賞的外戚代理車騎將軍馬防率耿恭及五校兵和各郡的弓弩射手三萬餘人,討伐羌人。

之前,漢章帝還就耿恭的上書召見他詢問徵討方略。因耿恭建議名將竇固鎮守涼州,而竇固與馬防曾有過節。耿恭此論無意間便得罪了馬防,為後來獲罪埋下致命的隱患。

馬防於公元78年大敗羌人部落首領布橋後,凱旋迴朝。獨留下耿恭善後。於是,耿直的耿恭即著力攻打餘下的十三支還沒投降的羌部落,直打得這些羌人潰不成軍,數萬人全部歸降。

然,監軍"謁者"李譚乃馬防的心腹,藉此中傷耿恭,上書彈劾耿恭"不憂軍事",接受羌人投降時心懷不滿。

耿恭由此獲罪,被迅速召回朝廷,旋即被逮入獄。漢章帝考慮他世家出身,又有軍功,遂免去死罪,罷了他一切職務後,遣送原藉,永不敘用。

就這樣,曇花一現的一代"戰神"耿恭從此沒落,再也沒有"東山再起"。他的晚年更是默默無聞,最終在老家鬱郁而卒。

硬漢耿恭由此被"塵封"。

他在極度困境之下,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凜然正氣走出了槍林彈雨,卻在不提防之下,被很不起眼的小事所牽絆,又被"莫須有"的罪名問責,就此湮沒於滾滾紅塵,成了"忘卻的記憶",是為嘆。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東漢戰神耿恭為何晚景悽涼,在老家鬱郁而死?
    這個硬漢便是東漢有"戰神"之稱的名將耿恭。然,在民間傳說中,楊家將、嶽家軍、戚家軍等等皆赫赫有名,千古流芳。而東漢的耿家將卻默默無聞,名將耿恭更是被無情淡忘。這是何故呢?據正史記載,耿恭可是東漢軍魂的締造者。"耿恭精神"更是激勵了時人前赴後繼"拋頭顱、撒熱血"。
  • 十三將士歸玉門,史詩級戰爭鑄就東漢抗匈名將耿恭的輝煌人生
    本文是作者《清林劍客聊古代名將》系列之30,東漢抗匈名將之耿恭的故事。 耿恭,字伯宗,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 要說耿恭,絕對是出身名門,因為他是開國名將耿況之孫。耿廣之子。
  • 看東漢名將耿恭的成名之戰
    東漢,作為延續西漢王朝輝煌的一個朝代,他卻很少被人們提起。即便是被人們論及,也是作為三國魏晉的背景,而他真正璀璨的歷史時期卻很少有人能了解到。有很多喜歡下象棋的朋友可能會了解到,在棋譜中有一手殘局,叫「耿恭拜井」,是說的紅棋圍困著黑棋的井字格,七步之內就可以將死黑棋。而這個殘局名稱的來歷,正式東漢時期的大將恭耿死守金蒲城,拜井求水的故事。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剛剛平定了中原的戰亂,可是飽受戰爭之苦的東漢王朝已經無法像西漢一樣延續對西域的控制。
  • 他堪稱大漢之魂,曾率數十人堅守孤城,抗擊匈奴兩萬大軍!
    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現陝西興平東北)人,耿恭是東漢開國名臣耿弇的侄子。光武帝劉秀創業開國過程中,耿弇的重要建議,及其個人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均發揮關鍵的作用。耿恭與堂弟耿秉都是以軍事長才效力朝廷,勳業彪炳。耿恭秉承將門之風,自幼「慷慨多大略,有將帥之才」。
  • 一段不朽的傳奇——耿恭面對數萬匈奴騎兵,戰至二十六人寧死不降
    ,出過兩位大將軍、九位將軍,公卿十三位,列侯十九人,其中最了不起的當屬耿弇,他為東漢天下屢立戰功,而最令人敬佩則是耿恭,他是東漢的軍魂,身陷絕地卻能寧死不屈,為萬世所敬仰。 耿恭是耿廣的兒子,是耿弇的侄子,他繼承了伯父的衣缽,殺敵之時是勇武異常、寸土必爭、半步不讓。耿恭為人豪爽,而且還有將帥之才,十分有能力,加之家族實力雄厚,很快就在軍中嶄露頭角。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騎都尉劉張奉命出兵西域車師國,耿恭被拜為司馬,與將領竇故、耿秉一同出兵,車師國不是對手,很快就投降了。
  • 駐軍將領與蘇武齊名,卻鮮為人知
    耿恭雕像耿恭為人慷慨,做事多謀略,頗具將帥之才,後有「西漢蘇武,東漢耿恭」之稱。公元74年接受任職之後,耿恭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第二年春天,東漢大軍班師回京,耿恭率領數百人駐守車師國的金蒲城。希望在這裡能夠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要道,與駐紮在柳中城的同僚關寵互相為援,以防備北方匈奴再次入侵。
  • 東漢時稱南海為什麼海 東漢稱南海叫什麼
    其實在很久以前南海也不叫南海,但你知道東漢時稱南海為什麼海嗎?東漢時稱南海為漲海。南海在由楊孚所編的《異物志》和萬震著的《南州異物志》等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南海位於我國大陸的南方,海域面積大約是三百五十萬平方公裡,其中有兩百一十萬平方公裡左右的面積是我國領海,熱帶海洋性氣候顯著,也是我國面積最大、水深最深的近海。東漢楊孚的《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
  • 蔣捷何以火爆南宋詞壇,有「櫻桃進士」「竹山先生」之稱?
    其中,有三首詞讓人感嘆至今,分別是他參加科考殿試後寫下的《舟過吳江》,後來隱居武進在福善寺所寫的《聽雨》,以及暮年隱居在無錫太湖之濱所作的《秋曉》。近代美術家朱宣鹹由此得到寶貴的靈感,為之創作出有名的中國畫《紅櫻桃映綠芭蕉》。由此,詞人蔣捷榮獲「櫻桃進士」之稱。三、歸隱家鄉:聽雨蔣捷回到家鄉宜興後,從此,就隱居竹山,過了一輩子的隱士生活,甘願一輩子當南宋的守靈人,以「一介布衣」孤獨終老,時稱「竹山先生」。
  • 皇甫嵩東漢最後的名將,也是眼睜睜看著東漢走向覆滅的無情機器人
    可皇甫嵩卻胸有成竹,打起精神安慰部下:大家不必害怕,本將軍自有制勝之道。皇甫嵩果然大言不虛。當晚狂風驟起,皇甫嵩遂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暗中又分派部分敢死隊員潛出城外,摸到黃巾軍的軍營後,一齊縱火大喊,城頭上的士兵也乘機點燃火把,與之遙相呼應。火光沖天喊聲陣陣中,皇甫嵩恰到好處地大鳴戰鼓率軍殺出。
  • 「兩國交戰,不殺來使」,來使在古代有什麼作用?斬了會怎麼樣?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紛,所以從古至今戰爭一直存在。在人類文明的幾次發展中,都會發生戰役,很多文明也都是在戰爭中產生。戰爭雖然無情,但也講究著人性和公德。比如不殺俘虜,不殺醫務人員,不殺飛行員和對無辜的百姓下手。
  • 堪稱史詩級的疏勒城之戰,漢軍以千人力敵匈奴數萬,僅剩13人生還
    車師投降後,東漢在這裡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和戊己校尉,行使對西域諸國的管轄權。兩位戊己校尉,一位叫關寵,屯駐柳中城,一位叫耿恭,屯駐金蒲城,各率屯田兵數百人。耿恭與耿秉,都是東漢開國名將耿弇的侄子。隨著耿秉等人,率大軍撤離,耿恭因一場變故,被推向了歷史前臺,譜寫了一曲悲壯雄渾的讚歌。
  • 漢家英魂,抗匈名將都有誰
    蒙恬自幼受到大將世家的影響,之後逐漸在軍中展露頭角,參加了滅齊之戰。秦統一天下之後,四大軍團的長城兵團就由蒙恬帶領,他們常年駐守邊疆,修長城,抵禦匈奴,在鎮守北方的十多年裡,匈奴不敢來犯。秦始皇崩後,他被賜死,他有能力帶著三十萬大軍殺回鹹陽,可是他沒有這麼做,因為他不想辱沒先人的教誨。
  • 他是日本最尊敬的中國戰神,地位不遜項羽,有一怪癖,至今有人模仿!
    也鍛造出很多人們爭相傳頌的戰神,例如成吉思汗,衛青、霍去病、耿恭等。更有一位戰神深受日本人的尊敬崇拜,其影響力甚至不亞於項羽,它就是蘭陵王。蘭陵王是東魏權臣高歡長子高澄的第四子,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受封蘭陵王。對於蘭陵王我們更多的印象應該是來源於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