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芒市9月24日電 題:「鋼刀連」如何成為守護平安的「多面手」
記者 李純
在中國西南邊陲的某片營區內,午間的軍帳如桑拿房一般悶熱,夜晚的一絲涼意又令人「想蓋被子」。像這樣「帳篷裡一天有四季」的日子,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中隊的官兵們已經度過了幾百天。
初到中隊營地,橄欖綠色的軍用帳篷與西南地區的紅土地相映。這是一個沒有固定營房的成建制部隊,正如中隊所屬的機動一大隊政治指導員張東明所言,隨時出動、快速到達的能力正應部隊「機動」之名。
隨著對這支部隊的深入了解,中新網記者發現,一中隊的「機動」不僅體現在移動帳篷的「隨時開拔」,更在於所執行任務的靈活多樣,在於部隊成為守護平安的「多面手」。
2012年,機動一中隊與公安機關開展邊境聯合綜合治理行動。某日凌晨兩點多,公安部門接到線報稱,某名毒販已逃回境內。時任排長郭昊坤帶領5名武警戰士,與公安幹警同赴邊境一處村莊。該名毒販反應激烈,正持刀襲擊家人。郭昊坤和戰士們衝進屋內將其制服,從床下兩個藥罐裡搜查出20公斤麻黃素。
除了維穩處突的一線,機動一中隊同樣奮戰在抗洪救災的前沿。
2014年7月,香格裡拉上江鄉發生70年來最嚴重的山洪泥石流。據該中隊原班長鍾盛國回憶,戰士們當時正在進行射擊訓練,部隊突然集合,受領救援任務後即刻出發。當晚他們安頓在一所小學內,對救災任務進行了明確分工,第二天一早即攜帶工具,在被衝毀的道路與滑坡之間「自己找路走過去」。
「現場很震驚,房子埋到只剩房頂,一個村都沒了。」抵達災區後,武警官兵們開始轉移被困人員、搶救物資,糧食、牲畜、摩託車「全都用手刨」。盧學良仍記得大雨中泡在水裡,沙子流進衣服磨得皮膚生疼。「晚上就睡在堤壩邊上,洪水衝來的聲音很響。」
八天八夜,武警官兵共轉移受災群眾185人,搶運糧食22.5噸、牲畜102頭,搬運沙袋800餘個,加固河堤3公裡,搭設救災帳篷20頂。當地百姓送來一筐筐雞蛋,表達對人民子弟兵的感激。
「幹工作的標準,體現了部隊的戰鬥力。」盧學良的這一觀點,不僅體現在武警戰士們抗洪搶險時的艱辛與危險,也體現在海關執勤期間應對的誘惑與威脅。
2016年,中隊赴深圳海關執行執勤任務。某天,一名「水客」找到正在執勤的盧學良,硬要塞給他一大把港幣。「我有東西被海關沒收了,幫我拿一下。」見盧學良不肯收,他又表示,還將拿出2萬港幣「表示感謝」。「我直接抓住了他的手,扭送他到了海關公安。」盧學良回憶說,這樣的誘惑在執勤期間經常出現,都被武警戰士們「無情拒絕」。
駐訓維穩、搶險救災、海關執勤、反恐處突……在張東明看來,機動一中隊的特殊之處在於「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全時段、全地域、快速到達,執行急難險重任務。」任務性質的多樣、多變造就了中隊「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
大隊長趙濤則拆字解釋道,部隊的快速行動只能代表「動」,「機」則體現在戰士們隨時準備、隨機應變的能力。探究能夠勝任多樣化任務的原因,他指出,中隊「鋼刀精神」的傳承是首要因素。
機動一中隊的歷史可追溯至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在1979年2月的某重大軍事行動中,部隊因其戰功被中央軍委授予「鋼刀連」榮譽稱號。成立83年來,該部隊歷經9次重大調整,237面(個)錦旗、獎章始終跟隨部隊「機動」,陳列在營區內的榮譽軍帳中。
一支部隊獲得的榮譽,既是對其戰鬥力的認可,也是對能力建設的提醒。現任中隊長王學海認為,正是有了這份上進心,中隊各方面的制度更嚴、標準更高,在練就過硬能力的基礎上,成為守護一方平安的「多面手」。
2018年,機動一中隊再度經歷「脫胎換骨」的結構調整,自身建設也有了新的精神內涵。王學海告訴中新網記者,除了敢打必勝,「鋼刀精神」還應該包含白手起家時的「必勝信念」、發展壯大時的「韌勁十足」、遭遇挫折時的「越戰越勇」。他稱之為「新的『鋼刀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