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並不是鬼故事,蒲松齡到底想表達什麼?

2020-12-19 熱血尋史

我們今天一起來聊一聊畫皮,畫皮是聊齋志異中特別有名的故事,很多同學都聽說過或看過這個故事,不少同學也看過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視劇或電影。那麼第一個問題,就先來講一下目前比較流行的大眾想像中的畫皮故事,我們講幾個典型的影視版本。1966年上映的電影畫皮是鮑方導演的恐怖片,故事講考生王崇文出門遇到了自稱是考官女兒的美女梅娘,他愛上梅娘後,對自己的妻子陳氏開始不滿,甚至差點兒逼得陳氏自盡,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個女鬼,她挖掉了王生的心。電影的整體氛圍和節奏感都是典型的恐怖片。

2008年上映的由陳嘉上導演拍攝的電影《畫皮》被稱為是中國首部東方新魔幻巨獻,影響比較大。這一版的畫皮故事發生在西北的邊陲地區,故事的主人公王生、王生妻子、女狐小衛關係非常複雜,不僅僅有恐怖片的味道,還有家庭倫理劇的味道,展示了人性的複雜。這個片子當時的海報宣傳語就是一場人與魔、愛與恨的決戰。

2011年高林豹導演拍攝的電視連續劇《畫皮》劇情延續了零八年電影版的畫皮。通過我們對這幾個典型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在一般公眾的認知中,大家都傾向於把畫皮看成是一個恐怖故事或者是發展為帶著恐怖意味著家庭倫理魔幻愛情故事,那麼《聊齋志異·畫皮》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嗎?

第二個問題,我們就來看一看《聊齋志異》的文本,看看在蒲松齡的筆下,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在聊齋志異的文本之中,王生跟畫皮是怎麼相遇的呢?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太原王生早行」是王生清晨在趕路,他看到有一個女郎抱著包袱獨自走路,他就「急走趁之」一路小跑去追逐人家當他發現前面這個女孩子是非常漂亮的一個「二八姝麗史」就「心相愛樂」,產生一場非常有意義的對話,他問了第一個問題是「何夙夜踽踽獨行?」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個今天你會覺得沒問題的問題,但是實際上這個問題本身是非常有問題的。一個男子遇到一個陌生的年輕女性在路上獨自行走,他不但不迴避,還去跟蹤人家並且上去搭訕這非常不符合當時的禮教制度,當然你也可以說一個年輕女郎吧,清晨獨自沒有任何人的陪伴也不乘車坐轎在路上行走,這也不太正常。

這個女子的回答就是非常的有意味,她沒有直接回答王生的問題也沒有趕快迴避,而是問道:「行到之人不能解愁憂何勞相問?」言外之意就是我是有煩惱的,並且等著人來幫助解決。果然王生接著他的話問出了第二個問題「卿何愁憂?或可效力不辭也」,女子馬上就講了一個很慘的故事,說他的父母貪財把它賣的豪門,豪門的嫡妻非常的嫉妒,對她早上罵晚上打,她不能夠忍受。「將遠遁」意思是要逃走,這是一個特別悲慘的境遇。

但是如果我們回到這個故事發生的場景,就會發現事情有些不太對頭,在行人稀少的時間段,一個弱女子對一個陌生的、明顯跟蹤前來搭訕的男子訴說自己的孤苦無依,這很像是一個帶著錢包的人對劫匪說:「你看我很軟弱,沒有朋友的陪伴,沒有人保護我」一樣,敢於這樣做的,要麼藝高人膽大,要麼是糊塗透頂,總之是不太尋常。而太原王生他果然也不是尋常人,他沒有任何的安慰和同情之意,毫無俠義之心,而是馬上問了,第三個問題「何之」就是問你要到哪裡去呀,這個女郎回答說,我沒有地方可去。

我們現在分析這三個問題和三個回答,就會發現處處都不太正常。清晨獨行的女子被男子跟蹤不僅沒有警惕之心,反而把自己最孤苦無依,最有機可乘的情況全面暴露出來。而男子對她訴說的這種孤苦境遇沒有表示任何同情和安慰,只是追問他要到哪裡去,這場相遇,他不是一場普通的相遇,它包含了故事的所有可能性和種種的不正常的頭緒。

清代的評點家何守奇對女子的這三個回答評價是「三挑之」,說女子三次挑逗這個男子引導對方來關注自己,告訴對方自己既沒有父母的管束也沒有家庭的約束,而且無處可去,傾訴自己悲慘的境遇實際上是一種誘餌,但是這個男子跟蹤別人,並且對別人的悲慘境遇,沒有任何的同情和安慰,反而有機可乘,乘機把女子帶回了自己的書齋,那麼他也有可能是個前來捕獵的,是一個心懷不軌的人,這不是一個一見鍾情的故事,也不是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真心相處的故事,實際上這場相遇本身就是雙方互設陷阱、互相引誘。

傳統的說法是,這是一個男人。遇到一個鬼,一個扮成美女的鬼,但是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女子遇到一個色鬼,遇到一個披著書生外衣的色鬼。為了加深理解,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醒世恆言》裡的《十五貫戲言成巧禍》,這是宋元話本就有的一個故事,名人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改編,這個故事非常巧,可以讓我們看到當時生活中的人們相遇大概是個什麼樣子。

這個故事是講陳二姐她是劉貴的妾,有一天劉貴醉酒後很晚回到家二姐開門有點晚,劉貴有點兒生氣,就跟他開玩笑說我把你賣了,實際情況是劉桂剛剛借了大娘子父母的一筆錢準備回來做生意,因為回來的時候天太晚,大娘子先留在娘家一起跟著回來,只帶了錢回來,陳二姐信以為真,凌晨要趕回娘家去報信。她在路上遇到一個男子,這位男子是討完債回來急著往家趕的。大家來看這個相遇的場景,那後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獨行無伴,這是往哪裡去的?」小娘子還了萬福,道:「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權歇在此。」因問「哥哥是何處來,今要往何處去?」後來他們才知道彼此是鄰村的,於是結伴而行。這個小娘子沒有對陌生人哪怕是鄰村的男子訴說自己的悲慘遭遇,哪怕剛剛莫名其妙被賣掉,她只是說回去看爹娘,這是生活化的封建社會裡的男性與女性在特殊場景下的交流。有急事的獨行女子,希望找一個誠實善良知根底的人一路同行會比較安全,所以她就追問對方的信息,但是把自己的核心信息進行了保留,通過對比我們就會發現畫皮的毫無戒備和王生的一再追問,這確實是藏著太多的可疑之處。

回到畫皮。在相遇之後故事很快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王生把女子領到自己的書齋中,他的這種行為,連畫皮都覺得非常驚訝,問他為什麼家裡沒有其他人口啊,她明白了這個男子確實是貪圖她的美色,這個女子卻很高興要求王生「秘密勿洩」。看來這兩個人確實都是心懷鬼胎,王生當然不會保密,他告訴了他的妻子陳氏,而且在集市上還被一個道士看出來滿身邪氣縈繞。但是他不聽人的勸告,他的妻子說,這可能是人家的逃奴,你藏起來是要吃官司的。道士跟他說,你遇到的是鬼怪是要命的,王勝鬼迷心竅,選擇無視忠告。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真相,原來美女是一個鬼,並且是一個面翠色、齒潺潺如鋸的獰鬼,她把人皮脫下來放在床上彩繪完了以後抖一抖披到身上又變成了美女。王生目睹這一切「大懼,獸伏而出」就是嚇的像獸一樣趴在地上爬出來。王生找道士來做法,道士覺得這個鬼也不容易,後來我們知道這個鬼是來這裡等待託生的,並不是來要王生的命的,也不是專門兒來挖他的心的。她求的是一個隱蔽的住所。道士給了王生一個拂塵讓他嚇走鬼就可以了,但是王生臥室前的拂塵也阻擋不了畫皮的腳步,在一更天畫皮扯掉拂塵進來,徑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這一系列的動作,在電影裡就是最恐怖的畫面,但實際上在蒲松齡的這個故事裡男子的那個心,其實早就丟了。他那個真善美的心早就沒有了,現在挖掉了,只不過是肉體的心,精神上的心他早就失去了,而這個女鬼畫皮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殺死王生。他們達成默契,彼此各有所圖,但是當王生違背了約定把他的行蹤洩露出去以後意味著只有巨大的風險,此時他也改變了策略。

取心這個情節是特別有象徵意義的,因為畫皮只取王生的心,他身邊的陳氏的心畫皮並沒有取。之後,畫皮被道士捉住滅掉。這個故事在蒲松齡的筆下一開始就是帶著寓言味道,各有私心,各有所圖的人被欲望蒙蔽了雙眼,都陷入了困境,直到喪失生命,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畫皮還是王生處境其實都是一樣的,並不像電影和電視劇裡的表面上是人在上風,實際上鬼在控制層面。在蒲松齡的故事裡,不論是有法術還是沒有法術,只要被欲望衝昏了頭腦,其實都是喪失了「心」的人,都一樣會走向絕境。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中的小說《畫皮》,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手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了。最諷刺的小說《畫皮》又稱《鬼畫皮》、《畫皮鬼》,是《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之一。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面目恐怖的惡鬼,披掛上用彩筆繪畫成的人皮,裝扮成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招數,愚一好色書生,以達到撕裂人腹、掏取人心的目的。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大概我常常書寫瀘州相關的內容,大家認為我應該對瀘州的事情基本知道,可是這位哥們,我並不是萬能的,也不夠博學,好在雖然文言文功底不夠,我還勉強讀過蒲先生的《聊齋志異》,那麼這個瀘州故事到底有沒有呢?如果有,這個發布者為什麼又不明說呢?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一、汪玢玲:《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內容簡介該書探討了《聊齋志異》中的民間典故、鬼狐文化,以及蒲松齡的思想特徵、創作取向等重要話題,同時還將聊齋俚曲納入研究視野,以《琴瑟樂》為標本,進行美學諸要素的研究,具有開拓性意義;對蒲松齡的一些民俗性雜著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前言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大批與人發生情感糾葛的妖狐鬼怪,例如《聶小倩》中的善良女鬼聶小倩,《小翠》中的率真狐女小翠,《翩翩》中的體貼仙女翩翩。據統計,《聊齋志異》中有80多篇中的主角為女鬼。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蒲松齡筆下的鬼大都與民間傳說中的鬼不同,她們不僅沒有一絲兇殘恐怖,而且楚楚可憐,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 《聊齋志異》全書約500篇,寫狐的有80多篇,蒲松齡想表達什麼
    《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全書約500篇,寫狐的有80多篇。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而講「人狐戀」大約佔總數的一半。《聊齋志異》中,「人狐戀情」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題材,人類男子與狐女是一種最常見的人物結構關係模式。這些人狐戀的故事情節大概相同,大多以肉體關係開始發展。
  • 聊齋志異:只談愛情,不談生子?我蒲松齡第一個不同意
    聶小倩與寧採臣的人鬼情未了,畫皮中的猙獰可怖的女鬼,都讓讀者們記憶猶新。《聊齋志異》是一本文言短篇小說集,他構建出一個亦真亦幻,一人一鬼的幽冥世界。但很多讀者只停留在故事的情節與狐仙神鬼中的描寫中。但對於文本下掩飾的真實世界,很多人是讀不出來的。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那麼這一概念也在蒲松齡等文人的腦海中形成,所以他將此融入到了《聊齋志異》中的一些故事當中,無論是其所處年代、宗教、前人作品等都對蒲松齡有著深刻影響,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蒲松齡是喜愛起死回生這一情節的,他所創作的這些篇章中的起死回生各自有著各自的特點,這樣也就有著別樣的特色和意義供我們來研究和體會。
  •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故事,周星馳多部電影從中受到啟發
    屈原則在《楚辭·九歌》中創造了「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這一多情女鬼形象,首次將鬼文化與文學相結合。到了六朝,志怪小說中開始大量出現鬼形象。《搜神記》中甚至有了「泰山府」這樣一個管理結構,但《搜神記》中的鬼形象大都比較單調,如著名的「宋定伯賣鬼」的故事中的鬼實在太過老實。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聊齋志異》是我兒童時代就很愛看的書本,那書中的情節全是人與鬼,和狐狸精的愛情故事,很感人,也很真摯。但那時候還小,不懂世事,不知道是作者在借題發揮,傻傻的還以為世上真的有那麼多情的鬼怪,和那麼專一的,又懂得感恩的狐狸精呢!
  • 蒲松齡:聊齋志異,所有偉大背後都有一份愛情
    明末清初,蒲松齡出生在一戶落魄地主家,誰也沒想到真的一生執著於科舉卻屢次落榜的落魄文人最終卻憑藉一本志怪小說聊齋名傳至今,更少有人知道,他之所以寫鬼怪狐妖,起因卻是他的老婆。這其中有手足兄弟,也有摯交親朋這一番番感慨,也都在幾十年間化作一則則小故事。由於他打小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業餘時間都用來撰寫小說。
  • 《聊齋志異》的土偶一文,說泥人和人生孩子,蒲松齡想表達什麼?
    作者:學思知行(一組聊齋的圖片)在蒲松齡所寫的《聊齋志異》這本志怪小說中,有許多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仔細分析起來,其實,它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在《聊齋志異》中一篇名為「土偶」的文章中是這樣說的,有一個姓馬的,娶了一個姓王的妻子,兩個人關係很好,但不幸的是,這個姓馬的早早就去世了,而且,兩個人沒有留下後代。這個妻子王氏的父母想讓他們的女兒再嫁。但是,他們的女兒非常倔強,就不願意再嫁。她的母親對她說,你還年輕,又沒有孩子,以後怎麼過?
  • 從亞馬遜書評到博爾赫斯,解析外國人視角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根據聊齋短篇故事改編的電影《倩女幽魂》《畫皮》可以說在中國家喻戶曉。聊齋的故事內容豐富,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書生與狐妖。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聊齋志異》寫作背後的故事:大明湖帶給蒲松齡太多靈感
    我們都知道《聊齋志異》吧!其實這本曠世巨作和濟南有著很深的淵源!快跟著泉崽一起看看吧!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聊齋志異》聶小倩是寧採臣產生的幻覺嗎?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01我們加在《聊齋志異》上的標籤有很多,蒲松齡也利用在家門口開茶館的機會搜集了大量奇聞異事悉數被收集到《聊齋志異》裡,從《畫皮》花花公子的悲劇,到《倩女幽魂》寧採臣和聶小倩的人鬼情未了,我們在影視劇中,見過太多《聊齋》裡的愛恨情仇。
  • 《聊齋志異》的由來,蒲松齡耗盡心血,康熙喜愛,故以書房為名
    據傳聞清初時期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原名為《鬼狐傳》。而《聊齋志異》這個書名可能就是康熙改的,還親筆題了字。這裡面還有一段稀奇的故事呢。有一年,蒲松齡依然像往年一樣,進京準備應試,這場大考他狀態特別好,考完之後,感覺非常滿意。
  • 搞笑:為什麼小說《聊齋志異》主角中女鬼、女狐多?腦筋急轉彎
    為什麼小說《聊齋志異》主角中女鬼、女狐多?---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大多是男人是主角,女人是配角,嗯,男人喜歡打打殺殺呀。《西遊記》就更離譜了,主角大多不是人,只是唐僧這個主角還算是正常人。
  • 從1960年《畫皮》到《美人皮》,聊齋宇宙60年的影視劇改編之路
    與以上兩部更能呈現魔幻史詩的影視劇改編不同,展現人鬼狐仙故事的《聊齋志異》,雖然視野要小了一些,但這一古典名著通過鬼和狐的故事來傳達對人類自身的反思,反而更能引起普通大眾對自我世界的思考與情感的共鳴。值得稱道的是,影片的主創也闡述了蒲松齡對於社會、對於人以及鬼神的觀點,一個最為直接的旁證是蒲松齡在門上的對聯「禍福皆自取,神鬼本無憑」,蒲松齡雖然在《聊齋志異》裡寫了很多鬼神的故事,但他本身並不相信世上有鬼神,他更相信這一切皆是人自己所為。因此,蒲松齡看似寫的是鬼神,實際上他寫的還是人。
  • 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悽美、悲催
    《聊齋異志》中所描繪的,都透露出作者對科舉制度的鄙夷,對封建社會的厭惡和對當朝官員腐敗的仇視。在對不同人物的描繪中,顯現了人性中潛在的怯懦與自私。然而,對於鬼與狐來說,也是存在兩面性的,有好鬼與善狐,也有惡鬼與狡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