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一,《野狗》給人巨大的感官恐怖。
最恐怖的故事,劇情往往最簡單。《野狗》的開頭用八個字就交代了故事時代背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山東剛剛發生了戰亂,被殺的人不計其數,屍橫遍野。一個叫李化龍的鄉民為了避免戰亂,逃竄到深山中。結果遇到了「大兵」隊伍從這裡走過,李化龍怕被「大兵」殺死,連忙倒在死人堆中裝死。等到「大兵」隊伍都走掉了,仍然不敢冒然爬起來。
一個躲避死亡的人臥在遍地的死人堆中,還有隨時會取自己性命的「大兵」。蒲公用極其精簡的筆墨便描繪出了主人公在戰亂中面臨的孤獨和恐懼。令讀者細思之後仿佛置身其中,頓時湧起無限的惶恐和絕望。
然而,故事高潮還在後面。正當李化龍躺在死人堆中裝死的時候,那些缺胳膊少腿或者被砍掉腦袋的死屍紛紛站起來了!一個腦袋沒有全砍斷,歪掛在脖子上的屍體開口說話:「野狗子如果來了,咱們可怎麼辦呢?」於是群屍都紛紛嘆息道:「是啊!野狗子來了怎麼辦啊!」屍體們嘆了一會氣,仿佛無可奈何一般轟然倒地。
這裡的描寫仿佛是電影畫面一般:一個活人裝死躺在地上,他身邊死狀慘烈的屍體卻紛紛站起來,而是大家都擔心「野狗子」會來。「野狗子」是什麼東西?為何連死去的人都如此懼怕?在帶給讀者毛骨悚然的恐怖感後,又留下了懸念,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不得不佩服蒲公的文筆。
故事到這裡已經將恐怖氣氛營造到了頂點,李化龍顫巍巍的想要站起來離開,正在這時刻,更恐怖的地方來了——「野狗子」出現了!
這是一個獸頭人身的怪物,它來到屍身旁邊,趴下身子咬碎屍體的頭顱,吸取腦髓。裝死的李化龍看的一清二楚,連忙把自己的頭埋在其他屍體之下。這個被稱為「野狗子」的怪物依次吸盡屍體的腦髓,終於來到了李化龍的身邊,扒拉他的肩膀。李化龍用力將頭藏在屍體的下面。怪物見拔不動,便把遮住李化龍頭部的屍體移開。
李化龍大為驚恐,忽然摸到一塊大石頭,於是便將石頭捏在手中。當怪物趴下身子準備咬碎他腦袋的時候,李化龍用石頭猛擊怪物的腦袋。碗口大的石頭砸在怪物的嘴上,怪物負痛逃走,並在路上吐出了鮮血。
李化龍在鮮血中撿到兩顆四寸多長的獠牙,他好忙逃回家中,並拿著那兩顆獠牙向人打聽到底「野狗子」是什麼東西,但沒有人知道。
這段情節可謂險象環生,怪物一步步的逼近並準備咬碎自己的頭顱。幸好抓到一個石頭打掉了怪物的牙齒,逃得一條性命。然而怪物到底是何種野獸,卻無人能知。在恐怖之餘又引發讀者關於「野狗」的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連死人都要敲骨吸髓呢?最後的結局故事主題得到了升華。
《野狗》的描寫恐怖但引人入勝,蒲松齡用簡練的文字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目光,即便恐怖,也還想看下去。而最後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問題,達到了「諷刺罵世」的藝術效果。《野狗》並沒有拍成過影視,但周星馳的《大話西遊》裡黑山老妖吸取人精氣那段明顯是借用了《野狗》的情節。
二,《野狗》是真實歷史的藝術再現。
蒲松齡生於動蕩不安明末,他的青年時代目睹了李自成起義和清軍入關後普通民眾所承受的苦難。而是這位老先生一生坎坷,自己就是底層民眾之一。
他同情百姓的遭遇,憎恨強權,故此將這些情緒都借《聊齋志異》的三百多個故事發洩出來。由於清朝文字獄嚴重,為了躲避朝廷的迫害,故此借著花妖狐鬼的外衣,以談神說鬼的荒誕筆法將自己一生的見聞和不平寫成故事。從這一角度來說,《聊齋志異》其實是明末清初的一部歷史。《野狗》真正的恐怖的地方就在於文中屍橫遍野的屠殺是真實發生過的。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緊接著兵發北京,李自成大順軍敗退。滿清貴族連忙開始了鎮壓各地反清起義和消滅明朝殘餘勢力的戰爭。
山東棲霞人於七,父親於進表是前明軍官,在崇禎二年抵抗後金的戰爭中陣亡,他的外公正是赫赫有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
於七在崇禎朝考取武進士,可謂世受明恩,與清朝有著國讎家恨。面對明清鼎革的大變局以及清初的各種暴政,於七暗中招兵買馬,於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在膠東鋸齒山揭竿而起,打出了「反清復明」旗幟,成為清初眾多反清組織中的一支。
這便是《野狗》開篇所說的「於七之亂」。
起義軍很快攻佔寧海州,殺死了清朝官員,並開始攻打文登,棲霞兩縣城池。清朝政府由於各地抗清組織眾多,便對於七起義軍實行招安政策。於七在勸降中動搖了抗清的決心,便投降了清朝,被授予棲霞把總之職。
於七投降後,並沒有得到清朝官員的尊重,仍然備受打壓和猜疑。而且作為明朝的武進士,父親又死於滿人之手,居然向滿人投降。親友們紛紛斥責他忘記了「君父之仇」,於七也為此懊悔不已。
於是在順治十八年秋天,於七再次發動抗清起義,山東各地百姓紛紛加入,戰火迅速遍及山東大地。清朝派八旗軍和綠旗兵三萬多人圍攻鋸齒山,義軍與之對抗三個月,清軍無法取勝,連忙從河南調來紅衣大炮對鋸齒山猛烈轟擊。清朝軍隊在趕往棲霞縣的路途上,大肆燒殺搶掠,無數無辜百姓遭到殺戮。這便是小說中的「大兵」。
起義軍被圍困數月,漸漸彈盡糧絕。此時清軍又在義軍內部奸細的帶領下攻佔了鋸齒山的幾個山頭,義軍仍然堅持戰鬥,但損失巨大。康熙元年春,於七率義軍突圍,雙方又是一場大戰,義軍死傷殆盡,屍積如山,將領們在最後關頭紛紛拔劍自刎,或是與清軍拼死戰鬥,最終全軍覆沒,無一人投降。於七成功突圍而出,從此隱姓埋名,到華嚴庵落髮為僧,法號「善和」,一直活到了七十多歲。
由於一直找不到首領於七,清軍對棲霞,萊陽的平民百姓展開了血腥的報復性屠殺。而蒲松齡為避文字獄的風險,只在於「七之亂」後緊接著寫了四個字「殺人如麻」,讓人看不出到底是誰殺人如麻。而在另一篇故事《公孫九娘》裡,蒲老先生則明白的寫到當時的慘狀:
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
正因為清軍的大肆屠殺,才導致李化龍躲入深山,又藏在屍堆中,引出了一段《野狗》的故事。
經歷了於七之亂後,清朝對山東百姓的盤剝和壓迫更加變本加厲。倖存的百姓生不如死,已經死去的則受到株連開棺戮屍。官吏們如同吸人腦髓的「野狗子」一般,不僅要從活人身上盤剝,更要刮下地皮三尺,連死人也不放過。俗話說:「一死百了」。然而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動蕩歲月中的普通百姓,確實連死了都不能逃避封建朝廷的敲骨吸髓。
飽受苦難的蒲松齡老先生,在清朝的高壓統治下,只得編造出一個大家都不知道是何物的「野狗子」來委婉的表述這段歷史,並表達了自己的憤慨之情。野狗者,如狼似虎之封建官吏也!
世人大多被蒲松齡的障眼法所迷惑,陶醉於《聊齋志異》中塑造的各種花妖狐鬼的故事之中。然而若是用心去讀《聊齋志異》的大大小小三百多個故事,就會發現這部談狐說鬼的小說集,其實就是明清之際社會各階層人的一副「眾生像」。
或許幾百年前的蒲老先生怕後世的人不明白他的苦心,所以在《聊齋志異.自序》中寫到:「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野狗》之所以恐怖,不僅是因為故事情節的毛骨悚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故事背後隱藏著發生於幾百年前的一次真實的歷史事件,任何的恐怖故事一旦與真實掛鈎,便會將恐怖無限放大,令人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