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2020-12-25 騰訊網

《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一,《野狗》給人巨大的感官恐怖。

最恐怖的故事,劇情往往最簡單。《野狗》的開頭用八個字就交代了故事時代背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山東剛剛發生了戰亂,被殺的人不計其數,屍橫遍野。一個叫李化龍的鄉民為了避免戰亂,逃竄到深山中。結果遇到了「大兵」隊伍從這裡走過,李化龍怕被「大兵」殺死,連忙倒在死人堆中裝死。等到「大兵」隊伍都走掉了,仍然不敢冒然爬起來。

一個躲避死亡的人臥在遍地的死人堆中,還有隨時會取自己性命的「大兵」。蒲公用極其精簡的筆墨便描繪出了主人公在戰亂中面臨的孤獨和恐懼。令讀者細思之後仿佛置身其中,頓時湧起無限的惶恐和絕望。

然而,故事高潮還在後面。正當李化龍躺在死人堆中裝死的時候,那些缺胳膊少腿或者被砍掉腦袋的死屍紛紛站起來了!一個腦袋沒有全砍斷,歪掛在脖子上的屍體開口說話:「野狗子如果來了,咱們可怎麼辦呢?」於是群屍都紛紛嘆息道:「是啊!野狗子來了怎麼辦啊!」屍體們嘆了一會氣,仿佛無可奈何一般轟然倒地。

這裡的描寫仿佛是電影畫面一般:一個活人裝死躺在地上,他身邊死狀慘烈的屍體卻紛紛站起來,而是大家都擔心「野狗子」會來。「野狗子」是什麼東西?為何連死去的人都如此懼怕?在帶給讀者毛骨悚然的恐怖感後,又留下了懸念,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不得不佩服蒲公的文筆。

故事到這裡已經將恐怖氣氛營造到了頂點,李化龍顫巍巍的想要站起來離開,正在這時刻,更恐怖的地方來了——「野狗子」出現了!

這是一個獸頭人身的怪物,它來到屍身旁邊,趴下身子咬碎屍體的頭顱,吸取腦髓。裝死的李化龍看的一清二楚,連忙把自己的頭埋在其他屍體之下。這個被稱為「野狗子」的怪物依次吸盡屍體的腦髓,終於來到了李化龍的身邊,扒拉他的肩膀。李化龍用力將頭藏在屍體的下面。怪物見拔不動,便把遮住李化龍頭部的屍體移開。

李化龍大為驚恐,忽然摸到一塊大石頭,於是便將石頭捏在手中。當怪物趴下身子準備咬碎他腦袋的時候,李化龍用石頭猛擊怪物的腦袋。碗口大的石頭砸在怪物的嘴上,怪物負痛逃走,並在路上吐出了鮮血。

李化龍在鮮血中撿到兩顆四寸多長的獠牙,他好忙逃回家中,並拿著那兩顆獠牙向人打聽到底「野狗子」是什麼東西,但沒有人知道。

這段情節可謂險象環生,怪物一步步的逼近並準備咬碎自己的頭顱。幸好抓到一個石頭打掉了怪物的牙齒,逃得一條性命。然而怪物到底是何種野獸,卻無人能知。在恐怖之餘又引發讀者關於「野狗」的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連死人都要敲骨吸髓呢?最後的結局故事主題得到了升華。

《野狗》的描寫恐怖但引人入勝,蒲松齡用簡練的文字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目光,即便恐怖,也還想看下去。而最後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問題,達到了「諷刺罵世」的藝術效果。《野狗》並沒有拍成過影視,但周星馳的《大話西遊》裡黑山老妖吸取人精氣那段明顯是借用了《野狗》的情節。

二,《野狗》是真實歷史的藝術再現。

蒲松齡生於動蕩不安明末,他的青年時代目睹了李自成起義和清軍入關後普通民眾所承受的苦難。而是這位老先生一生坎坷,自己就是底層民眾之一。

他同情百姓的遭遇,憎恨強權,故此將這些情緒都借《聊齋志異》的三百多個故事發洩出來。由於清朝文字獄嚴重,為了躲避朝廷的迫害,故此借著花妖狐鬼的外衣,以談神說鬼的荒誕筆法將自己一生的見聞和不平寫成故事。從這一角度來說,《聊齋志異》其實是明末清初的一部歷史。《野狗》真正的恐怖的地方就在於文中屍橫遍野的屠殺是真實發生過的。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緊接著兵發北京,李自成大順軍敗退。滿清貴族連忙開始了鎮壓各地反清起義和消滅明朝殘餘勢力的戰爭。

山東棲霞人於七,父親於進表是前明軍官,在崇禎二年抵抗後金的戰爭中陣亡,他的外公正是赫赫有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

於七在崇禎朝考取武進士,可謂世受明恩,與清朝有著國讎家恨。面對明清鼎革的大變局以及清初的各種暴政,於七暗中招兵買馬,於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在膠東鋸齒山揭竿而起,打出了「反清復明」旗幟,成為清初眾多反清組織中的一支。

這便是《野狗》開篇所說的「於七之亂」。

起義軍很快攻佔寧海州,殺死了清朝官員,並開始攻打文登,棲霞兩縣城池。清朝政府由於各地抗清組織眾多,便對於七起義軍實行招安政策。於七在勸降中動搖了抗清的決心,便投降了清朝,被授予棲霞把總之職。

於七投降後,並沒有得到清朝官員的尊重,仍然備受打壓和猜疑。而且作為明朝的武進士,父親又死於滿人之手,居然向滿人投降。親友們紛紛斥責他忘記了「君父之仇」,於七也為此懊悔不已。

於是在順治十八年秋天,於七再次發動抗清起義,山東各地百姓紛紛加入,戰火迅速遍及山東大地。清朝派八旗軍和綠旗兵三萬多人圍攻鋸齒山,義軍與之對抗三個月,清軍無法取勝,連忙從河南調來紅衣大炮對鋸齒山猛烈轟擊。清朝軍隊在趕往棲霞縣的路途上,大肆燒殺搶掠,無數無辜百姓遭到殺戮。這便是小說中的「大兵」。

起義軍被圍困數月,漸漸彈盡糧絕。此時清軍又在義軍內部奸細的帶領下攻佔了鋸齒山的幾個山頭,義軍仍然堅持戰鬥,但損失巨大。康熙元年春,於七率義軍突圍,雙方又是一場大戰,義軍死傷殆盡,屍積如山,將領們在最後關頭紛紛拔劍自刎,或是與清軍拼死戰鬥,最終全軍覆沒,無一人投降。於七成功突圍而出,從此隱姓埋名,到華嚴庵落髮為僧,法號「善和」,一直活到了七十多歲。

由於一直找不到首領於七,清軍對棲霞,萊陽的平民百姓展開了血腥的報復性屠殺。而蒲松齡為避文字獄的風險,只在於「七之亂」後緊接著寫了四個字「殺人如麻」,讓人看不出到底是誰殺人如麻。而在另一篇故事《公孫九娘》裡,蒲老先生則明白的寫到當時的慘狀:

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

正因為清軍的大肆屠殺,才導致李化龍躲入深山,又藏在屍堆中,引出了一段《野狗》的故事。

經歷了於七之亂後,清朝對山東百姓的盤剝和壓迫更加變本加厲。倖存的百姓生不如死,已經死去的則受到株連開棺戮屍。官吏們如同吸人腦髓的「野狗子」一般,不僅要從活人身上盤剝,更要刮下地皮三尺,連死人也不放過。俗話說:「一死百了」。然而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動蕩歲月中的普通百姓,確實連死了都不能逃避封建朝廷的敲骨吸髓。

飽受苦難的蒲松齡老先生,在清朝的高壓統治下,只得編造出一個大家都不知道是何物的「野狗子」來委婉的表述這段歷史,並表達了自己的憤慨之情。野狗者,如狼似虎之封建官吏也!

世人大多被蒲松齡的障眼法所迷惑,陶醉於《聊齋志異》中塑造的各種花妖狐鬼的故事之中。然而若是用心去讀《聊齋志異》的大大小小三百多個故事,就會發現這部談狐說鬼的小說集,其實就是明清之際社會各階層人的一副「眾生像」。

或許幾百年前的蒲老先生怕後世的人不明白他的苦心,所以在《聊齋志異.自序》中寫到:「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野狗》之所以恐怖,不僅是因為故事情節的毛骨悚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故事背後隱藏著發生於幾百年前的一次真實的歷史事件,任何的恐怖故事一旦與真實掛鈎,便會將恐怖無限放大,令人驚心動魄。

相關焦點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選材奇特多是狐仙鬼怪,曾被稱為"明清六大奇書」之一。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是作者的原因。作為清初久試不第的讀書人,蒲先生授館為業,心有不甘。眼見小說頗有市場,也動了寫書傳世的念頭。可寫啥好呢?歷史有框架操作空間小,兼責任重大,又有《三國演義》《水滸》大山在前,寫市井人生,民間傳奇吧,"三言二拍"也搜羅殆盡。
  • 《聊齋志異》中最駭人的一篇:兩百八十餘字,卻極盡諷刺之事
    記得小時候,小孩子晚上不聽話,家裡大人就會說:「再不聽話,野狗子就要了!"起初不知道這野狗子是個什麼東西,後來才知道,出自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野狗》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但卻被很多人稱之為是最駭人的一篇,短短二百餘字的小說,講述了一個鄉下人遇到怪物的故事。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一、汪玢玲:《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內容簡介該書探討了《聊齋志異》中的民間典故、鬼狐文化,以及蒲松齡的思想特徵、創作取向等重要話題,同時還將聊齋俚曲納入研究視野,以《琴瑟樂》為標本,進行美學諸要素的研究,具有開拓性意義;對蒲松齡的一些民俗性雜著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最近有熱心瀘州民俗文化的朋友跟沽酒客詢問,說看到有人寫說著名的清代短篇小說大家蒲松齡先生居然在他的《聊齋志異》裡寫了關於瀘州的故事,這一發現讓他頗為興奮,因為作為一個比較有影響力家喻戶曉的名著短篇小說集,雖然是文言文,但是它的故事通過以前的連環畫即小人書,戲曲、評書、電影、電視以及白話文聊齋類書籍等等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前言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大批與人發生情感糾葛的妖狐鬼怪,例如《聶小倩》中的善良女鬼聶小倩,《小翠》中的率真狐女小翠,《翩翩》中的體貼仙女翩翩。據統計,《聊齋志異》中有80多篇中的主角為女鬼。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蒲松齡筆下的鬼大都與民間傳說中的鬼不同,她們不僅沒有一絲兇殘恐怖,而且楚楚可憐,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 《聊齋志異》中的小說《畫皮》,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手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了。最諷刺的小說《畫皮》又稱《鬼畫皮》、《畫皮鬼》,是《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之一。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面目恐怖的惡鬼,披掛上用彩筆繪畫成的人皮,裝扮成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招數,愚一好色書生,以達到撕裂人腹、掏取人心的目的。
  • 蒲松齡:聊齋志異,所有偉大背後都有一份愛情
    為了留給他吃,常常把菜都放餿了,也捨不得自己吃掉。夫妻二人更是聚少離多,為了讓妻子過上好日子,蒲松齡拼命參加科舉,這讓劉氏非常心疼。幾次勸他別再考了,蒲松齡卻心有不甘的問我的妻子,難道就不想做頭戴金冠的夫人嗎。
  • 《聊齋志異》寫作背後的故事:大明湖帶給蒲松齡太多靈感
    我們都知道《聊齋志異》吧!其實這本曠世巨作和濟南有著很深的淵源!快跟著泉崽一起看看吧!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和女狐狸精,為什麼她們都喜歡窮書生呢?
    蒲松齡編著《聊齋志異》時已經三十多歲了。作為一個破落書香門第出生的英俊才子,蒲松齡在十九歲時連續考了縣、府、道三個第一,名噪一時,但此後卻裹足不前,屢試不第。三十一歲時以後迫於家貧,返回故鄉設帳教學開始了教書育人的生涯,並且邊教書邊應試終究最終還是個窮秀才。
  • 《聊齋志異》中的山西故事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多次提到白蓮教,比如明代萬曆年間山東最活躍的「徐鴻儒」,就多次出現在蒲松齡筆下。在這些小說中,跟徐鴻儒和白蓮教有關的,大多是撒豆成兵、摺紙成馬的一類法術。今天要讀的,就是《聊齋志異》中的《白蓮教》。
  • 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並不是鬼故事,蒲松齡到底想表達什麼?
    我們今天一起來聊一聊畫皮,畫皮是聊齋志異中特別有名的故事,很多同學都聽說過或看過這個故事,不少同學也看過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視劇或電影。那麼第一個問題,就先來講一下目前比較流行的大眾想像中的畫皮故事,我們講幾個典型的影視版本。
  • 搞笑:為什麼小說《聊齋志異》主角中女鬼、女狐多?腦筋急轉彎
    為什麼小說《聊齋志異》主角中女鬼、女狐多?---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大多是男人是主角,女人是配角,嗯,男人喜歡打打殺殺呀。《西遊記》就更離譜了,主角大多不是人,只是唐僧這個主角還算是正常人。
  • 聊齋志異:只談愛情,不談生子?我蒲松齡第一個不同意
    聶小倩與寧採臣的人鬼情未了,畫皮中的猙獰可怖的女鬼,都讓讀者們記憶猶新。《聊齋志異》是一本文言短篇小說集,他構建出一個亦真亦幻,一人一鬼的幽冥世界。但很多讀者只停留在故事的情節與狐仙神鬼中的描寫中。但對於文本下掩飾的真實世界,很多人是讀不出來的。
  • 《聊齋》中的濱州「誌異」
    □錢傑《聊齋志異》(據二十四卷抄本)卷一中的《屍變》,是很多人都覺得最嚇人的一篇。書上說,這個故事的發生地點在濱州陽信縣蔡店。這個所謂的「蔡店」離陽信縣城五六裡地(有人考證是現在城西北三公裡外的蔡王店村)。
  • 《聊齋志異》最恐怖的一篇,活人活不起,死人死不起,還被怪物吃
    《聊齋志異》裡的《野狗》篇,篇幅很短,描繪了一個恐怖至極的片段。 起故事立意之高,設定之奇,仿佛看到了好萊塢狼人大片兒的影子。 哦不,應該是好萊塢大片兒有《野狗》的影子,畢竟蒲松齡的作品要早二百年。
  • 《聊齋志異》的由來,蒲松齡耗盡心血,康熙喜愛,故以書房為名
    據傳聞清初時期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原名為《鬼狐傳》。而《聊齋志異》這個書名可能就是康熙改的,還親筆題了字。這裡面還有一段稀奇的故事呢。有一年,蒲松齡依然像往年一樣,進京準備應試,這場大考他狀態特別好,考完之後,感覺非常滿意。
  • 蒲松齡的南遊與《聊齋》創作
    如若進一步對蒲松齡的詩文作品予以考察,則還可以發現:編排在《聊齋文集》首篇的重要散文《放生池碑記》,就是寫於寶應;在按年代先後順序編排的近700首《聊齋詩集》中,南遊期間的詩作也是編排在最前面,由此可以推斷:寫於南遊期間的小說,也當為《聊齋》的早期作品。難怪揚州的朋友認為:「揚州是蒲松齡先生文學創作的始端。」
  • 《聊齋志異》的土偶一文,說泥人和人生孩子,蒲松齡想表達什麼?
    作者:學思知行(一組聊齋的圖片)在蒲松齡所寫的《聊齋志異》這本志怪小說中,有許多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仔細分析起來,其實,它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在《聊齋志異》中一篇名為「土偶」的文章中是這樣說的,有一個姓馬的,娶了一個姓王的妻子,兩個人關係很好,但不幸的是,這個姓馬的早早就去世了,而且,兩個人沒有留下後代。這個妻子王氏的父母想讓他們的女兒再嫁。但是,他們的女兒非常倔強,就不願意再嫁。她的母親對她說,你還年輕,又沒有孩子,以後怎麼過?
  • 《聊齋志異》全書約500篇,寫狐的有80多篇,蒲松齡想表達什麼
    《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全書約500篇,寫狐的有80多篇。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而講「人狐戀」大約佔總數的一半。《聊齋志異》中,「人狐戀情」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題材,人類男子與狐女是一種最常見的人物結構關係模式。這些人狐戀的故事情節大概相同,大多以肉體關係開始發展。
  • 張長國:《聊齋志異》最短的故事只有三句話,講了一個秘密
    ) 在中國的志怪小說小說集中,如果要推薦一本大眾喜愛的書的話,那麼《聊齋志異》無疑就是其中之一了。《聊齋志異》記載了許多的民間怪異故事,但是這其中的許多怪異故事並不是蒲松齡隨隨便便寫下的,這許多的故事背後也隱藏著許多當時民間不為人知的歷史。。 在那樣一個封建社會裡,許多民間的思想得不到正常的渠道來反映,所以許多的文人就把他們的一些感想融入到一些故事當中,《聊齋志異》也不例外。那麼,我們就來看《聊齋志異》一書中這樣一個最短的故事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悲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