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聊齋志異》吧!其實這本曠世巨作和濟南有著很深的淵源!快跟著泉崽一起看看吧!
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齡的文字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像和藝術才能的集中體現,藝術來源於生活,蒲松齡的文字藝術則與濟南有著不可割捨的的聯繫。
他反反覆覆考了四十四年,屢試不第,卻與濟南結下了一世情緣。其《聊齋志異》中的《姐妹易嫁》《孤嫁女》 等篇章都是蒲松齡根據自己客居大明湖畔時採訪到的故事演繹而成的。
此外,《聊齋志異》所收錄的近五百篇短篇小說中,涉及濟南的地理風物、習俗技藝的篇章還有《偷桃》《丐僧》《公孫九娘》《鍾生》《寒月芙蕖》等十多篇。
從《聊齋志異》中《林氏》《祝翁》的婚姻、生子、孝道等平民瑣事,到那《偷桃》《木雕美人》《寒月芙蕖》的魔術、木偶戲、幻境,他細緻描寫了清代前期濟南社會各層和市井百態。
他寫下了27個以濟南為背景的傳奇故事,刻畫了高官、小吏、文人、書生、僧道、工匠、民女、商販、藝人等眾多人物形象。
蒲松齡到濟南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參加科舉考試, 二是會友。在濟南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與濟南相關的詩文。他在濟南時曾多次遊覽大明湖、趵突泉、白雪樓等名勝古蹟,並留有諸多吟詠。
康熙十七年(1678) ,蒲松齡到濟南參加鄉試,途中經明水時遇雨,作《明水阻雨》七律一首,其中有句雲:「四十年來人似舊,可憐險阻已全經。」儘管這樣,命運依然沒能給蒲松齡以絲毫的眷顧,他再一次落榜了!
他與同樣失意的安丘人李文貽結伴遊覽大明湖,寫了《同安丘李文貽泛大明湖》七律兩首抒發其心中失意之苦。
康熙二十三年秋天,已經四十五歲的蒲松齡又一次到濟南參加山東鄉試,結果仍沒考中。在這期間,蒲松齡在濟南作有《趵突泉賦》。時隔四年的暮春時節,蒲松齡再次遊歷下,登白雪樓,並作七律《白雪樓》三首。
康熙四十五年夏天,蒲松齡應友人之約再次到濟南,在大明街邊賃樓而居,作有詩《夏客稷門,僦居湖樓》兩首等。三年後的二月十五日,年近七旬的蒲松齡與所教的畢家弟子到濟南應試,並再次遊覽了大明湖,作有《風寒泛舟》一詩。
除上述詩賦外,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曾寫到大明湖、歷下亭,比如《寒月芙蕖》一篇的故事發生的地點就在大明湖上。小說寫一位濟南道人施展法術,宴請官員,讓隆冬時節的湖上開滿了嬌豔的荷花:
亭故背湖水,每六月時,荷花數十頃,一望無際。宴時方隆冬,窗外茫茫,唯有煙綠。一官偶嘆曰:「此日佳集,可惜無荷花點綴。」眾俱唯唯。少頃,一青衣吏奔白:「荷葉滿塘矣!」一坐盡驚。推窗眺矚,果見彌望菁蔥,間以菡萏。轉瞬間,萬枝千朵,一齊都開,朔風吹來,荷香沁腦。群以為異。
遣吏人蕩舟採蓮,遙見吏人入花深處,少間返掉,白手來見。官詰之,吏曰:「小人乘舟去,見花在遠際,漸至北岸,又轉遙遙在南蕩中。」道人笑曰:「此幻夢之空花耳。」無何,酒闌,荷亦凋謝,北風驟起,摧折荷蓋,無復存者。
蒲松齡的這些詩文,凝聚了他對大明湖一景一物的傾心愛慕之情,大明湖則因蒲松齡的這些文字平添了縷縷典雅的文化氣息與歷史情思。蒲松齡對趵突泉也十分喜愛,曾作《趵突泉賦》《趵突泉連珠》以詠之。(天下第一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