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期間,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英雄烈士,有的人名垂青史,而有的人,直到現在都可能不為人所知。在抗戰期間,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將自己的六個兒子送上戰場,卻沒能等到自己兒子的歸來,她就是我們的前輩鄧玉芬。
出生在北京密雲縣水泉峪村的普通農家,在未滿18歲的時候,就已經嫁給了丈夫任宗武。夫妻倆都是貧苦人家,好在夫妻二人都擅長勞作,日子也還過得下去。
1933年由於抗戰失敗,鄧玉芬一家被侵華日軍劃入滿洲勢力範圍,為了躲避日軍的騷擾,鄧玉芬一家不得不搬到豬頭嶺居住。在八路軍來到之後,被吸引的鄧玉芬決心為抗日做出自己的貢獻。由於夫妻二人年事已高,決定將家中的兒子們送上戰場。就這樣,陸續幾年間,除最小的七兒子之外,其餘六個均踏上了抗日戰場。
就在這個時候,噩耗也漸漸傳來,由於被日軍發現,鄧玉芬的五兒子和丈夫都被日軍活活打死。之後,鄧玉芬的其他兒子也陸陸續續傳來噩耗。送上戰場的六個兒子,無一生還。
接連接到噩耗的鄧玉芬,強忍心中的悲痛,獨自撫養年幼的兒子,這無疑體現了鄧玉芬堅強的品格。然而,命運並沒有因此饒過鄧玉芬一家。1944年,日軍出動大量兵力開始清剿豬頭裡一帶的抗日戰爭力量。為了躲避這場災難,鄧玉芬帶著自己年僅七歲的小兒子,跟隨鄉親們躲進了一個山洞裡。在山洞裡整整度過了七天七夜,年僅七歲的小兒子無法忍受飢餓,開始不停地哭鬧。鄧玉芬擔心會引來鬼子,只好緊緊的捂住小兒子的嘴巴,不讓他發出一點聲音。等鬼子的搜山部隊離開之後,小兒子已經憋得臉色青紫,當天晚上就死在了鄧玉芬的懷裡。
鄧玉芬一家為抗日戰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就像古時的佘太君一樣,鄧玉芬將自己的兒子與丈夫均送上了戰場。兒子與丈夫的犧牲,給這個女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與打擊。然而,鄧玉芬並沒有因此被擊垮。這位堅強的女性,用她自己的力量,為整個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鄧玉芬女士身上,我們真正看到了什麼叫做巾幗不讓鬚眉。可以說,鄧玉芬女士是現代女性的偶像與目標,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尊敬。
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有許許多多像鄧玉芬一樣的女士,她們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的重擔。也正是由於有這樣優秀的革命先輩,我們才能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迎來新中國的解放。
結語
從鄧玉芬的故事中,我們真正了解到了女性的堅強。女性不是弱者,恰恰相反,她們堅強、勇敢、獨立、豁達。現代女性,正在跟隨著社會的腳步而逐步變得強大,相信不久之後,所有的女孩,都會無比的自信與無畏,堅強勇敢的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