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今年的春天來得格外早。日光溫室內苗綠果紅,搬遷點生活正好,廠房裡就業忙碌……勤勞的農民用雙手書寫著脫貧致富的答卷。
大棚香菇撐起「致富傘」
3月17日,阿克陶縣巴仁鄉庫爾幹村新鑫榮農牧專業合作社香菇大棚裡,亞森·伊斯拉木正管理香菇。今年初,他拿到了800元的分紅。「有技術人員的指導,香菇長得非常好。香菇種好了,不僅有銷售收入,年底還有分紅。」亞森看著長滿香菇的菌棒說。
庫爾幹村人多地少,村民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增收渠道單一。克州市場監督管理局駐庫爾幹村「訪惠聚」工作隊和村「兩委」大力發展香菇種植,打造「香菇小鎮」。
2019年,庫爾幹村建成6000平方米的香菇園和2300平方米的香菇菌種培植基地,在第一期4座香菇種植大棚裡試種2萬棒香菇。村裡成立了新鑫榮農牧專業合作社,對香菇種植實行統一生產、管理、銷售,第一期吸引了40戶貧困戶參與種植。短短幾個月採收9噸香菇,帶來11萬元純收入,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餘元。
看到試種香菇的貧困戶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紛紛找到工作隊要求加入合作社,目前有238戶村民加入其中。
如今,通過「龍頭企業+示範基地+千家萬戶」發展模式,更多的貧困戶甩掉了「窮帽子」。
「搬」出來的美好生活
「我家現在不用燒煤取暖,用電用水都很方便,還賺錢買了新電視、洗衣機,告別了深山裡的艱苦生活。」3月18日,在阿克陶縣絲路佳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巴仁鄉汗鐵力克村貧困戶斯迪克江·居麥克告訴記者,自從搬入安置點,全家迎來了嶄新生活。如今,絲路佳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已遷入5個鄉鎮及牧場的逾1400戶居民。
「原來我在200公裡外的山中生活,靠放牧為生,山裡路不好,用電也不穩定,最怕的就是生病。」斯迪克江說,安置小區通了水、電、暖,還建有醫院、幼兒園、活動中心等,生活比之前好了很多。
搬遷後,斯迪克江在小區開起了便民服務超市,並自學電腦知識,在超市內開了電費代繳網點,月收入超過3000元。
由牧區到城區、由牧民到居民,搬遷的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扶持下,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穩定就業走上脫貧路
3月18日,記者走進阿克陶縣絲路佳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去年9月在這裡建成投產的新疆中印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工人們正在流水線上組裝手機耳機。
從阿克陶縣恰爾隆鄉喀依孜村搬遷到這裡的布帕太木·穆蘭家有5口人,丈夫因病喪失勞動能力,全家人的生計都落在她的肩上。現在,他們一家住上了新樓房,布帕太木進入產業園務工。
為了發揮「廠子辦在家門口」的優勢,新疆中印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廠,解決了附近130多名農牧民的就業問題。廠長謝從德說:「公司還將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生產手機耳機、藍牙耳機等電子產品,帶動1000餘人就業。」
為了讓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去向、能勝任、幹得好、留得住,阿克陶縣不斷推出新舉措,把勞務輸出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探索「黨建+企業+勞務輸出隊」「黨支部+產業協會+貧困戶」等就業扶貧方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勁動力。
為了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人人有就業、天天有收入、脫貧有保障,克州各級政府與內地企業洽談合作,設立就業服務站,實現了勞務輸出綠色通道經常化、規律化。僅2019年,阿克陶縣就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68萬人次。(韓沁言)
來源: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