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心得】12
<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上段偈言「又見離欲,常處空閒,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很清楚的說明「清淨心」(離欲)、靜思(禪)、禪定,是禪修必備的過程,而「神通」的能力,是禪修達到一個境界高度後,自然開發的潛能。換句話說,神通的境界,無法外求,只能內修,而且需確確實實地「實修」。
一個在「離欲」上下功夫的人,當「心」逐漸清淨時,自體本具的潛能會慢慢開啟(南海古佛教我的)。有些人會開始出現「感應」的狀況,換句話說是觸及到另一個空間(附帶提一下,「感應」並非神通)。
感應能力初開的時期,是最嚴竣的時候。因為一個不小心,很容易被能量比自己強的靈偵測到。此時若心不夠清淨,不夠澄明,或心態不正,有愛好感應…等等識的習性,極容易在這個節骨眼出事,而不自知地漸漸偏離佛道入邪(識被牽引)。
*我很幸運,在渡過這段危險的禪修期時,受到觀音菩薩高度保護。真心諫言,若真的想契入佛道,一定要踏實地修,確確實實打好基底,如實修「清淨心」,才會安全…,因為這是第一道門檻。
「神通」的段數有層次,禪定功夫越強,神通的覺知能力就越厲害(如佛)。而「五神通」是初階,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五種。「天眼通」就好比觀音菩薩旁的「千裡眼」,能超越空間看很遠。而「天耳通」就如「順風耳」,能聽到遠距離的聲音。「他心通」是知他心。「宿命通」則是知自己的累世。「如意通」是隨心所變,這是「境」的區域,並非如網上分享的,以為是色身自在飛行(色身動是氣功的功夫)。
接下來的偈言,是「禪修」後的弘法。經文說,首先具備「智深志固」的條件,且要「定慧具足」。如此才有能力「化眾」、「破魔」,令天龍恭敬,普濟困苦眾生。
經文:
「復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又見到有些菩薩深具智慧,意志堅定,具有向諸佛請益(問事)的能力,且聽聞後,能完全領受守持。也見到一些佛弟子,具足戒定慧的修持,以無量譬喻為眾生說法。他們歡欣喜樂演說佛法,猶如化身的菩薩,破眾魔之兵,擊響法鼓。又見到,有菩薩返璞歸真,受到天龍禮敬,仍無喜無憂(八風吹不動的意思)。又見到,有菩薩點燈於林(偏遠貧困地區),救濟極苦眾生,令入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