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到底丨五年四戰 「紙糊的長沙」成了抗戰熔爐

2020-12-16 湖南24小時

編者按:「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一百多年前湖南人楊度說這話時,並不知道幾十年後抗日戰爭中湖南、湖南人付出了怎樣的犧牲,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紅網時刻精選此前原創報導《最後的勝利》,推出《血戰到底》系列,帶您探訪長沙、常德、衡陽、湘西的抗日會戰遺址,聽親歷者講述那段血戰到底的悲壯歷史。

文夕大火。(資料圖)

1938年11月13日凌晨,當長沙城燒起來時,日寇的兵鋒離長沙還有120公裡。一份戰報中誤將日軍進犯嶽陽「新牆河」漏一字寫成了長沙城北的「新河」,慌亂中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在長沙舉火焚城,以「避免資敵」。

一字焚城的背後,是部分國人對抗戰時局的焦慮甚至絕望。因地形無險可守,長沙一直被稱作「紙糊的長沙」,歷史上少有防守成功的案例。更何況,「紙糊的長沙」已被自己人燒成焦土。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當日軍再襲來,「紙糊的長沙」成了抗戰中最著名的血戰熔爐。

城為爐、河作牆,八年抗戰,長沙城下就打了五年。從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的四次長沙會戰,是八年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 66 萬人次,中國軍隊 100 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獲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 10.7 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 13 萬人。

四戰之後,長沙城幾乎片瓦不存。但自此以後,再無人稱「紙糊的長沙」。

探訪巍巍嶽麓山 尋抗戰遺址

八月的長沙,嶽麓山上樹影斑駁。

肅穆的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墓。

盛夏的陽光,透過層層疊加的樹葉,投射在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墓上,仿佛白晃晃的陽光就是要穿透那一段歷史,在每一個人的心頭印上那一段記憶,那一場奮不顧身,保家衛國的記憶。

從嶽王亭後山坡上山,拾級而上,就可以看到肅穆的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墓。

巍巍麓山,屹立的墓碑,訴說著當年長沙城的威武。抗日戰爭期間幾次長沙會戰,陸軍第七十三軍於長沙外圍抗擊日軍。該軍所屬暫編第五師師長彭士量及將士,第七十七師、一百九十三師、五十師及軍司令部直屬部隊眾多官兵壯烈殉國。1946年春,最後一任軍長韓浚指令專人督修公墓於此。2006年,公墓被列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長沙會戰中,頑強的中國軍隊積極組織防禦,日軍攻擊受挫,傷亡嚴重。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在中國軍隊前堵、側擊和追擊下,日軍慘敗,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成為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第一場的勝利。

戰爭的腥風血雨,嶽麓山上,一草一木都曾見證。

除陣亡將士墓,紅網時刻記者還走訪了嶽麓山古炮臺、第九戰區司令部戰時指揮所遺址、長沙會戰碑、新牆河遺址等遺址遺蹟,挖掘長沙會戰中的故事。

雲麓宮前存抗戰將士名錄

盛夏,長沙二裡半,35℃。比「火爐」長沙夏天更熾熱的,是這座城池70多年前的烽火。1942年1月1日,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向長沙城展開全面進攻。長沙城迎來第三次長沙會戰最激烈的一次進攻。

第10軍預第10師師長方先覺在隔江相望的嶽麓山上布置重炮旅,俯瞰整個長沙城區。經過輪番炮戰,中國軍隊重新奪回金盆嶺制高點,但守軍全營將士陣亡。

嶽麓山山頂上古炮臺遺址立著石碑。

現在的嶽麓山頂,設有一處「古炮臺」旅遊景點,就是為了紀念當年重炮陣地在戰爭中的貢獻。炮臺碑文上介紹:「長沙會戰之所以取得重大勝利,與嶽麓山上重炮所發揮的威力是密不可分的。在長衡會戰第一階段中,嶽麓山炮兵陣地被日軍突襲,致長沙失守。」

從山頂下來,經過響鼓嶺,人行道的一旁,立著一處涼亭,亭子由六根柱子支撐,藤蔓從瓦礫上垂落而下,在風中飄揚。其中存放著一塊高2.25米、寬2米的「長沙會戰碑」,碑上記錄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戰況。數十年過去,碑面上的文字失去色澤,混合在灰白色的石板上,不湊近些,很難分辨開來。

雲麓宮前坪的麻石圍欄上抗日陣亡將士名錄。

紀念碑是1941年7月由國軍第九戰區司令部設立,原安放於雲麓宮前坪側面。雲麓宮屬道教二十三洞真虛福地。建築均石柱鐵瓦,古樸典雅,面向橘子洲大橋,視野線開闊,俯瞰長沙主城區。前坪的麻石圍欄的兩面,刻滿了第一次長沙會戰中陣亡將士的名字。碑欄一共有13塊,裡外都密密麻麻地刻滿了人名,大約有5000人。

曾擔任電視劇文化顧問的地方文化學者顧慶豐說:「雲麓宮門前的抗戰陣亡名錄是現存遺址,一直沒有被破壞,名字原本都描了紅,但是多年過去已經被風雨侵蝕。」

英雄不死,仍傳予後人福音。雲麓宮的庭院裡,遊人悠閒自得,在吊床上酣睡。

新牆河:血與火鑄成的「英雄河」

1939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新牆河,1939年10月8日,日軍敗退新牆河北岸;

194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新牆河,1941年10月9日,日軍敗退新牆河北岸;

1941年12月24日,日軍進攻新牆河,1942年1月16日,日軍敗退新牆河北岸……

長沙會戰,三戰三捷。新牆河則是保衛長沙的第一道防線。

2015年,紅網時刻記者曾探訪新牆河,記錄這條英雄河曾經發生的故事。

從相公嶺遠眺,遠遠可以望到新牆河。

新牆河南源於幕阜山,名沙港河;北源於龍窖山,名遊港河,二水匯合後,始名新牆河。向西流經新牆、榮家灣、鹿角,匯入洞庭湖。

1938年11月,嶽陽淪陷後,日軍佔領了新牆河以北地區。1939年至1944年,日寇先後4次從新牆河北岸向長沙方向大規模進犯。中國軍隊依託新牆河,打響了長沙保衛戰,廣大軍民同仇敵愾,痛擊日軍,取得了「三戰三捷」的戰績。

報導組重走相公嶺當年的戰壕。

歷經70多年的風雨侵蝕,新牆河流域至今仍有多處抗戰遺址頑強地與時光對峙,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講述抗戰英雄的鐵血忠魂。距離新牆河直線距離1.5公裡的相公嶺就是其中之一,相公嶺位於新牆河老街,在新牆河南岸1000米處,至今仍存留有約兩公裡戰壕。

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王超奎奉令在新牆河相公嶺一帶布防,執行阻擊敵人、掩護戰區主力部隊在長沙附近集結的仼務。人數數倍於王超奎隊伍的日軍輪番向新牆河發起進攻,身為營長,王超奎率領全營官兵奮勇殺敵,打退敵人無數次衝鋒。激戰三天三夜,成功遲滯了日軍的進攻,而全營500餘人壯烈殉國,王超奎也被譽為「斷頭將軍」。

七十多年歲月滄桑,如今的相公嶺已經長滿了荒草,青草間近一個人高的戰壕清晰可辨。曾經,就在這荒草之間,中國軍民前赴後繼,用鮮血阻擊日軍的進犯。

親歷者說:七八歲的孩子都在站崗放哨

目擊新牆河之戰的老人何愛均講述日軍連夜搭浮橋的故事。

何愛均老人是嶽陽縣新牆鎮板橋村八組村民,曾親眼目睹日本人在新牆河搭浮橋。

「那時候還是小孩子,七八歲的樣子吧。」何愛均老人回憶,應該是在1941年,日軍在新牆河北岸駐紮,中國軍隊在河南岸駐紮,兩軍以新牆河為界互為對峙。

何愛均記得一天晚上,天漆黑一團,大概是晚上9點多,何愛均去河堤上找放哨的小舅子王東輝,兩人在河堤上分頭巡邏。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寂靜的夜晚,河對岸叮咚的聲音開始有點密密麻麻。「好像是在打木樁。」認真辨識,模糊的黑影在河中忙碌,「好像是在搭橋」。他兩個手指擺出一個「十」造型,「浮橋木板這樣橫豎鋪起來的。」

當時,何愛均趕緊跑過去找王東輝。王東輝趕過來一看,說了聲不好,拉著何愛均飛快跑下河堤,向王家坊屋場跑去。「去找人!」

不一會,河岸上傳來激烈的槍聲,雙方開火打起來了……

「日本軍殺人放火,什麼壞事都幹」。放哨要直面敵人的槍炮,何愛均說,但那時半大孩子跟著站崗放哨的事並不少見,因為身後就是自己的家。

長沙縣:影珠山上戰壕依舊

位於汨羅江與撈刀河之間的影珠山,是長沙縣內的最高峰。村民大多知道「山上曾經打過仗」,如今隨著文物遺址工作的展開,無聲的戰壕在叢林裡逐漸被發現,血戰的歷史再次回到人們眼前。

長沙縣福臨鎮,影珠山上,留下的戰爭工事隨處可見。

1939年至1944年,四次長沙會戰期間,日本軍隊從嶽陽南下長沙,福臨鎮是必經之路,在這條兵線上,影珠山地勢較高,並且控制著長沙通往長樂街、新市的要道,奪取了制高點就能在戰爭中佔據主動權。

史料載,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的戰地指揮部設在影珠山的新廟裡,主戰場在山上的腰子坡。日軍猛攻影珠山高地,在陣地上扔下103具屍體,中國軍隊犧牲155人。

1942年1月4日,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日軍在長沙城全線潰敗。1月9日凌晨,日軍第六師團第九混成旅,在影珠山下面遭到國軍第二十軍的阻擊。

第九混成旅臨時組編百名精兵和幾十名便衣,攜帶輕機槍偷襲中國軍隊,佔領了東影珠山的制高點。中國軍隊第二十軍三面受敵,形勢危急,軍長楊漢域為了解除危機,令軍隊直屬騎兵連、特務連和135師一部分部隊,向日軍山崎大隊發起全面進攻,最終全殲山崎大隊。

曾是激烈戰場的影珠山,如今一片平靜,風吹過竹林,傳來颯颯的響聲。但山頂的小路旁,紅網時刻記者看到連綿的花崗巖石塊壘砌成堆連成帶,這些正是70年前留下的戰壕掩體。

在長沙,有兩處地方保存著大量抗戰遺址,一處是嶽麓山,另一處則是影珠山。如今的影珠山上,抗戰遺址已修復還原,建成為長沙會戰抗戰遺址文化公園。

親歷者說:就想給孩子們講打仗的故事

2015年,當紅網時刻記者記者找到抗戰老兵黃剛時,他已96歲。「世界留給我的時間已經不多。」黃剛有一個願望,「回到學校裡看看孩子們,和他們講我的故事,講打仗的故事,我最愛小孩子和大學生,我希望故事能讓他們知道愛國主義,學會尊重歷史。」

黃剛曾是抗日戰場上的軍事參謀,現在住在長沙縣福臨鎮敬老院,他是當地為數不多的抗戰老兵。

談起抗戰,老先生停不住嘴。開槍、打仗、逃命、說《三國》,老人眉飛色舞,恨不得回到當年。

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黃剛和另外4名憲兵組成調查組達到春華山,核實作戰部隊傷亡數目和作戰狀況。「當時春華山死了很多的人,前面一排倒下了,後來的一排衝上,最後到處都是屍體。」黃剛說。

會戰期間,黃剛在距離影珠山約三裡的地方,發現一塊降落傘掛在樹上。「我跟戰友們講,聽到我對天開槍就不要跟過來。」黃老說,「『啪啪啪』才剛到傘邊上,就被日本兵發現,差點被打死。」

2015年8月,紅網時刻報導組與抗戰老兵黃剛合影。

村民回憶:一丘田裡滿是遺體

「飛機不斷轟炸,地上都炸開了花。我是用三床被子蓋著,在山洞裡躲了一天。」長沙縣春華鎮的老人李淑靜坐在家門口,臉上布滿皺紋與老年斑。當年稚嫩的孩童,如今已是白髮蒼蒼。

當地村民李淑靜講述戰爭慘烈。

老人話音剛落,一架客機飛過,肉眼清晰可見,春華鎮距離黃花國際機場不到十公裡距離,對於飛機,村民們早已司空見慣。而對於李淑靜來說,對飛機最初的記憶,還是「看都不敢出來看。」

1941年9月,日軍集結重兵進犯長沙,春華山作為長沙保衛戰戰場之一,第74軍在此與日軍展開激戰。而74軍的調動電令被日軍破譯,日軍搶佔了春華山一帶的制高點吳寺衝山頭。74軍發起數次衝鋒,一度奪回幾個高地。但是日軍以數倍於74軍的兵力,並藉助飛機、大炮、生化武器發起猛攻。在日軍重炮轟炸和強烈毒氣的侵襲下,最後,堅守這一高地的千餘名將士全部犧牲。

而那些日子,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春華山街前的河水,田間地頭,河邊兩岸,山野路邊,處處可見成堆的將士遺體。

「那時候有個『死屍丘』,一丘田都是屍體。」村民王安國曾聽家裡人提起過,74軍58師173團一營一連連長邱世宦犧牲地,就是王家家門口不遠的池塘邊。王安國回憶,特別在河邊,屍體扎堆,拖埋屍體用了整整4天時間。「只能用紫蘇堵住鼻子,那場景簡直是呼吸不了。」

將士墓所在的山頭叫白馬嶺,如今,將士墓已修繕一新,以便祭奠。春華山的抗戰故事,在當地人口口相傳中,並未遺忘。

抗戰老兵黃天:槍聲一響,只有奮勇向前

「集合,衝啊,衝……」

黃天是湖南湘潭人,曾參加長沙會戰,又隨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參加松山攻堅戰,參與解救英軍,期間,他多次負傷,立下了不少戰功。

「我是排長,必須衝在最前面!」回想七十多年前的戰火硝煙、崢嶸歲月,黃天仍歷歷在目。

長沙會戰打響前,黃天還是一名學生,「我讀小學時就在長沙,那時候的長沙城呀,車水馬龍,鋪子裡的生意好得很。」

1941年長沙會戰時期,黃天和其他人安排到望城縣觀音港駐守。「只要一看到過江的日軍皮筏就打掉,當時還抓捕了三個俘虜。」

回想戰時的長沙,黃天連連搖頭,「那時候沒有五一廣場,長沙城最好的房子是國貨陳列館,最高最大的房子是小吳門郵電局。什麼高樓大廈都沒有,全是焦土。」

最終,第三次長沙會戰最後獲得勝利,也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引起了國際社會強烈反響。

後人回望這段歷史,也許只是歷史書上寥寥幾頁。但當年的浴血奮戰,黃天說只能用「殘酷」來形容。說這話時,黃天拿煙的右手一直在顫抖——當年右手被炸傷後,沒有藥更不能下火線,他「一痛就抽菸,幾十年的菸癮就這麼來的。」

2015年紅網時刻記者採訪黃天時,時年92歲的黃老和兒子兒媳住在長沙開福區上麻園嶺一棟老宅子裡,平靜而和睦。

看看電視看看書,偶爾打個麻將,黃嗲嗲說,「以前哪想過會活到90多,在戰場上,就一心想著殺敵報國,槍聲一響,什麼想法都沒有,只有奮勇向前,哪怕犧牲,也是光榮的。」

紅網記者與黃天合影。

紅網時刻記者 張珍 劉頌輝 採訪

紅網時刻記者 吳思靜 整理報導

來源:紅網

作者:張珍 劉頌輝 吳思靜

編輯:張皎

本文為湖南頻道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抗戰鐵血之師:日寇未滅,誓不還鄉,川軍團血戰到底
    ,曾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珠影山戰鬥中全殲日軍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山崎大隊。饒國華離川時對家裡人說:「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我萬死不辭!」饒部苦戰三晝夜,日軍向其傾瀉了成千上萬噸的炮彈、炸彈,145師傷亡極慘重。饒國華說:「前人史可法曾說過『以城為殉』,我誓與廣德共存亡!」陣地失守,師長饒國華毅然率領剩餘僅一營的部隊衝入敵陣,以圖恢復陣地,終因寡不敵從,身陷重圍,彈盡援絕,11月30日晚,饒國華舉槍自戕殉國、慷慨成仁,年僅44歲。
  • 《長沙保衛戰》今晚央八開播 最爺們抗戰史詩
    該劇由著名製片人羅浩打造,張豐毅、佟瑞欣、鄭昊、馬曉偉、戴嬌倩、小斯琴高娃等實力派演員主演,講述了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的四次大規模攻防戰,史稱「長沙保衛戰」。劇中涉及的戰爭背景極其複雜、英雄人物眾多,將有望成為史上第一部螢屏「硬漢群像」。
  • 抗戰中川軍守陣地的法子殘酷震撼!四川麻將血戰到底就從這叫響的
    軍閥混戰時,川軍因為裝備差、素質差、形象差被人瞧不起,然而自淞滬會戰開始,就是這一雜牌中的雜牌卻彰顯出了令世人折服的抗戰精神。一聲令下,川軍衣衫襤褸,長途跋涉,奔赴抗戰前線的一幕是何等地鐵血,何等地讓人感慨。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 【敬禮老兵】長沙抗戰老兵的春節,致敬最可愛的人!
    (長沙抗戰老兵王光穆的年夜飯。)抗戰期間,曾隨新四軍4師特務團進入抗日敵佔區開闢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並參加了泗北遊擊戰、山子頭事件和反「掃蕩」等戰鬥。現居長沙,為正師職離休幹部。  【烽火歲月】急行軍與日寇遭遇,拼刺刀掄大刀進行短兵肉搏。  1942年秋末冬初,泗陽、宿縣、徐州、盱眙等據點的敵人,對新四軍四師淮北根據地實施全面「掃蕩」,師指揮機關決定轉移至淮河以南嘉山縣北古沛集地區抗日根據地。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總局發布24部參考劇目
    7月16日下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做好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電視劇播出安排的通知》。要求自即日起,各級電視播出機構特別是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精心遴選播出抗戰題材優秀電視劇,並給出24部參考劇目名單,其中包括《亮劍》《戰長沙》《河山》等劇目。
  • 血戰到底丨八千虎賁殉城 常德知道勝利的代價與意義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紅網時刻精選此前原創報導《最後的勝利》,推出《血戰到底》系列,帶您探訪長沙、常德、衡陽、湘西的抗日會戰遺址,聽親歷者講述那段血戰到底的悲壯歷史。參加常德會戰的74軍57師機槍陣地。
  • 是的,電視劇《戰火熔爐》可以為《金剛川》補補鈣
    物以稀為貴,《我們的戰爭》被剪輯成了一部網劇,和一部院線電影。這部網劇就是「深藏功與名」的《戰火熔爐》,電影則是之前官宣過海報的《英雄連》。 不久前,中影股份總經理傅若清透露,電影《英雄連》是從一部17集的網劇中梳理素材,並補拍適合大銀幕的鏡頭和場景,重新製作而成,預計將於11月6號上映。 今天,筆者就為尚未關注到這部13集戰爭劇的觀眾強力推薦一下《戰火熔爐》。
  • 《血戰到底》全國熱播 崔波女扮男裝塑巾幗英雄
    崔波《川軍團血戰到底》女扮男裝造型崔波寫真  搜狐娛樂訊 正在北京、成都等地熱播的大型史詩連續劇《川軍團血戰到底》,由李舒執導,賈一平、陶澤如、崔波等實力演員聯袂演繹。戲中,崔波顛覆性格造型,女扮男裝飾演巾幗不讓鬚眉的女英雄形象,演技精湛看點十足。
  • 岡村寧吉說,欲平中國,先滅湖南抗戰時期湖南為何如此能戰?
    岡村寧吉也評價湖南抗戰:欲平中國,先滅湖南。武漢會戰後,湖南成為保衛重慶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侵華日軍主力進攻的重點地區。薛嶽為首的第九戰區與日軍在湖南決戰數年,日軍損失慘重。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蔣介石主張放棄長沙,退守湘西,湘南防禦。但薛嶽堅持在長沙與日軍主力決戰,最終重創日軍主力。
  • 血戰到底的意思、解釋及成語接龍
    作者:來源網絡 時間:2020-05-28 10:18:33 瀏覽:1次 血戰到底 血戰到底的意思 血戰到底是什麼意思 血戰到底什麼意思 血戰到底的近義詞 血戰到底的反義詞 血戰到底的拼音
  • 紅色慶陽丨抗大七分校文獻紀錄片《紅色熔爐》第二集:豐衣足食
    紅色慶陽丨抗大七分校文獻紀錄片《紅色熔爐》第二集:豐衣足食 2020-06-12 0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戰中的薛嶽:正面戰場常勝將軍,但長沙會戰表現一般
    抗日戰爭時期,在正面戰場上一直有一位將軍在和日軍的主力王牌進行周璇,抗日戰爭中大大小小的大仗和惡仗他幾乎全部參與,此人正是國軍中搞得「戰神」薛嶽將軍,粵軍出身的薛嶽很早就在軍中大展手腳,到了抗戰爆發之後他率領的第九戰區也是國軍正面的主力之一,在上高、武漢、長沙和湘西等戰役中都對日軍取得大勝,在武漢戰役中的萬家嶺大捷,運用「天爐戰法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四十七天浴血奮戰鑄抗戰名城
    衡陽作為全國唯一命名的「抗戰紀念城」,衡陽保衛戰更是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在衡陽市嶽屏公園的西北角,新建面積2073平方米的衡陽抗戰紀念館已進入最後的布展階段,計劃9月份開館。紀念館內,講解員王燕一遍遍熟悉講解詞,確保向參觀者全方位解讀衡陽保衛戰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 抗戰時期,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在湖南打的
    【抗戰時期,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在湖南打的】為什麼說「無湘不成軍」?這個說法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天下大亂時,出來收拾殘局的,往往都是湘人。八年抗戰,中日雙方打了數千次戰役,其中最大的十次戰役是: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戰役、衡陽會戰、湘西會戰。其中四次都是在湖南境內打的,而長沙會戰更是前後發動了三次戰役,規模越來越大。
  • 老長沙丨長沙臭豆腐不是來自長沙?原來是來自這個地方
    據《長沙飲食志》載,長沙臭豆腐源自湘陰縣,本就是長沙的本土美食,而非從王致和處傳來的。而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據說是由一位叫作姜二爹的人由湘陰帶來的手藝,並且成為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火宮殿小吃中的一絕。浸泡臭豆腐的滷水也是姜二爹精心製作的,都是選用上好的香菇、冬筍等材料製作而成,豆豉則一直堅持使用正宗瀏陽豆豉,需要吊酒的時候,也總是選用上好白酒,甚至是茅臺酒。
  • 中紀委點名「抗戰雷劇」《雷霆戰將》:抗戰作品須對歷史對未來負責
    抗戰作品不能背離歷史真實,創作者應深入查證歷史背景演員再靚麗,道具再華麗,作品一旦背離歷史真實、違背常理常識,就會失去靈魂根基。據了解,《雷霆戰將》是根據原著小說《亮劍》改編而成的電視劇。抗戰題材反映的對敵鬥爭是複雜的、艱巨的、嚴肅的,必須展現出勇氣和智慧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 【戰「疫」說理】危難之中見精神 ——從全民抗戰到舉國抗疫看偉大...
    無論是抗戰還是抗疫,生死時刻,危難關頭,家國情懷將小家與大家、個體與民族的情感和命運連接得更加緊密,表現得更加突出。十四年抗戰,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生死存亡的考驗,每一個中華兒女為國家獨立、為民族解放、為家園安寧而戰的責任和使命尤為強烈,以身許國、毀家紓難、同抗外侮、盡忠報國的覺醒和行動更加篤定。
  • 薛嶽將軍為什麼能在「長沙保衛戰」中抵擋日軍三次進攻
    薛嶽將軍率領的國軍,頂住了日軍向長沙3次進攻的戰役,叫長沙保衛戰;它是抗戰國軍作戰中少見的亮點。因為日軍裝備精良,兵員素質高;無論淞滬戰役,還是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南昌保衛戰都是以國軍的失敗為結局。雖然第四次長沙戰役,國軍還是失守了,但前三次戰役還是可圈可點的。
  • 紀念抗戰勝利的現實意義
    2014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全面、準確揭示了抗戰精神的深刻內涵:「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