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一百多年前湖南人楊度說這話時,並不知道幾十年後抗日戰爭中湖南、湖南人付出了怎樣的犧牲,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紅網時刻精選此前原創報導《最後的勝利》,推出《血戰到底》系列,帶您探訪長沙、常德、衡陽、湘西的抗日會戰遺址,聽親歷者講述那段血戰到底的悲壯歷史。
文夕大火。(資料圖)
1938年11月13日凌晨,當長沙城燒起來時,日寇的兵鋒離長沙還有120公裡。一份戰報中誤將日軍進犯嶽陽「新牆河」漏一字寫成了長沙城北的「新河」,慌亂中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在長沙舉火焚城,以「避免資敵」。
一字焚城的背後,是部分國人對抗戰時局的焦慮甚至絕望。因地形無險可守,長沙一直被稱作「紙糊的長沙」,歷史上少有防守成功的案例。更何況,「紙糊的長沙」已被自己人燒成焦土。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當日軍再襲來,「紙糊的長沙」成了抗戰中最著名的血戰熔爐。
城為爐、河作牆,八年抗戰,長沙城下就打了五年。從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的四次長沙會戰,是八年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 66 萬人次,中國軍隊 100 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獲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 10.7 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 13 萬人。
四戰之後,長沙城幾乎片瓦不存。但自此以後,再無人稱「紙糊的長沙」。
探訪巍巍嶽麓山 尋抗戰遺址
八月的長沙,嶽麓山上樹影斑駁。
肅穆的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墓。
盛夏的陽光,透過層層疊加的樹葉,投射在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墓上,仿佛白晃晃的陽光就是要穿透那一段歷史,在每一個人的心頭印上那一段記憶,那一場奮不顧身,保家衛國的記憶。
從嶽王亭後山坡上山,拾級而上,就可以看到肅穆的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墓。
巍巍麓山,屹立的墓碑,訴說著當年長沙城的威武。抗日戰爭期間幾次長沙會戰,陸軍第七十三軍於長沙外圍抗擊日軍。該軍所屬暫編第五師師長彭士量及將士,第七十七師、一百九十三師、五十師及軍司令部直屬部隊眾多官兵壯烈殉國。1946年春,最後一任軍長韓浚指令專人督修公墓於此。2006年,公墓被列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長沙會戰中,頑強的中國軍隊積極組織防禦,日軍攻擊受挫,傷亡嚴重。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在中國軍隊前堵、側擊和追擊下,日軍慘敗,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成為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第一場的勝利。
戰爭的腥風血雨,嶽麓山上,一草一木都曾見證。
除陣亡將士墓,紅網時刻記者還走訪了嶽麓山古炮臺、第九戰區司令部戰時指揮所遺址、長沙會戰碑、新牆河遺址等遺址遺蹟,挖掘長沙會戰中的故事。
雲麓宮前存抗戰將士名錄
盛夏,長沙二裡半,35℃。比「火爐」長沙夏天更熾熱的,是這座城池70多年前的烽火。1942年1月1日,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向長沙城展開全面進攻。長沙城迎來第三次長沙會戰最激烈的一次進攻。
第10軍預第10師師長方先覺在隔江相望的嶽麓山上布置重炮旅,俯瞰整個長沙城區。經過輪番炮戰,中國軍隊重新奪回金盆嶺制高點,但守軍全營將士陣亡。
嶽麓山山頂上古炮臺遺址立著石碑。
現在的嶽麓山頂,設有一處「古炮臺」旅遊景點,就是為了紀念當年重炮陣地在戰爭中的貢獻。炮臺碑文上介紹:「長沙會戰之所以取得重大勝利,與嶽麓山上重炮所發揮的威力是密不可分的。在長衡會戰第一階段中,嶽麓山炮兵陣地被日軍突襲,致長沙失守。」
從山頂下來,經過響鼓嶺,人行道的一旁,立著一處涼亭,亭子由六根柱子支撐,藤蔓從瓦礫上垂落而下,在風中飄揚。其中存放著一塊高2.25米、寬2米的「長沙會戰碑」,碑上記錄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戰況。數十年過去,碑面上的文字失去色澤,混合在灰白色的石板上,不湊近些,很難分辨開來。
雲麓宮前坪的麻石圍欄上抗日陣亡將士名錄。
紀念碑是1941年7月由國軍第九戰區司令部設立,原安放於雲麓宮前坪側面。雲麓宮屬道教二十三洞真虛福地。建築均石柱鐵瓦,古樸典雅,面向橘子洲大橋,視野線開闊,俯瞰長沙主城區。前坪的麻石圍欄的兩面,刻滿了第一次長沙會戰中陣亡將士的名字。碑欄一共有13塊,裡外都密密麻麻地刻滿了人名,大約有5000人。
曾擔任電視劇文化顧問的地方文化學者顧慶豐說:「雲麓宮門前的抗戰陣亡名錄是現存遺址,一直沒有被破壞,名字原本都描了紅,但是多年過去已經被風雨侵蝕。」
英雄不死,仍傳予後人福音。雲麓宮的庭院裡,遊人悠閒自得,在吊床上酣睡。
新牆河:血與火鑄成的「英雄河」
1939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新牆河,1939年10月8日,日軍敗退新牆河北岸;
194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新牆河,1941年10月9日,日軍敗退新牆河北岸;
1941年12月24日,日軍進攻新牆河,1942年1月16日,日軍敗退新牆河北岸……
長沙會戰,三戰三捷。新牆河則是保衛長沙的第一道防線。
2015年,紅網時刻記者曾探訪新牆河,記錄這條英雄河曾經發生的故事。
從相公嶺遠眺,遠遠可以望到新牆河。
新牆河南源於幕阜山,名沙港河;北源於龍窖山,名遊港河,二水匯合後,始名新牆河。向西流經新牆、榮家灣、鹿角,匯入洞庭湖。
1938年11月,嶽陽淪陷後,日軍佔領了新牆河以北地區。1939年至1944年,日寇先後4次從新牆河北岸向長沙方向大規模進犯。中國軍隊依託新牆河,打響了長沙保衛戰,廣大軍民同仇敵愾,痛擊日軍,取得了「三戰三捷」的戰績。
報導組重走相公嶺當年的戰壕。
歷經70多年的風雨侵蝕,新牆河流域至今仍有多處抗戰遺址頑強地與時光對峙,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講述抗戰英雄的鐵血忠魂。距離新牆河直線距離1.5公裡的相公嶺就是其中之一,相公嶺位於新牆河老街,在新牆河南岸1000米處,至今仍存留有約兩公裡戰壕。
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王超奎奉令在新牆河相公嶺一帶布防,執行阻擊敵人、掩護戰區主力部隊在長沙附近集結的仼務。人數數倍於王超奎隊伍的日軍輪番向新牆河發起進攻,身為營長,王超奎率領全營官兵奮勇殺敵,打退敵人無數次衝鋒。激戰三天三夜,成功遲滯了日軍的進攻,而全營500餘人壯烈殉國,王超奎也被譽為「斷頭將軍」。
七十多年歲月滄桑,如今的相公嶺已經長滿了荒草,青草間近一個人高的戰壕清晰可辨。曾經,就在這荒草之間,中國軍民前赴後繼,用鮮血阻擊日軍的進犯。
親歷者說:七八歲的孩子都在站崗放哨
目擊新牆河之戰的老人何愛均講述日軍連夜搭浮橋的故事。
何愛均老人是嶽陽縣新牆鎮板橋村八組村民,曾親眼目睹日本人在新牆河搭浮橋。
「那時候還是小孩子,七八歲的樣子吧。」何愛均老人回憶,應該是在1941年,日軍在新牆河北岸駐紮,中國軍隊在河南岸駐紮,兩軍以新牆河為界互為對峙。
何愛均記得一天晚上,天漆黑一團,大概是晚上9點多,何愛均去河堤上找放哨的小舅子王東輝,兩人在河堤上分頭巡邏。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寂靜的夜晚,河對岸叮咚的聲音開始有點密密麻麻。「好像是在打木樁。」認真辨識,模糊的黑影在河中忙碌,「好像是在搭橋」。他兩個手指擺出一個「十」造型,「浮橋木板這樣橫豎鋪起來的。」
當時,何愛均趕緊跑過去找王東輝。王東輝趕過來一看,說了聲不好,拉著何愛均飛快跑下河堤,向王家坊屋場跑去。「去找人!」
不一會,河岸上傳來激烈的槍聲,雙方開火打起來了……
「日本軍殺人放火,什麼壞事都幹」。放哨要直面敵人的槍炮,何愛均說,但那時半大孩子跟著站崗放哨的事並不少見,因為身後就是自己的家。
長沙縣:影珠山上戰壕依舊
位於汨羅江與撈刀河之間的影珠山,是長沙縣內的最高峰。村民大多知道「山上曾經打過仗」,如今隨著文物遺址工作的展開,無聲的戰壕在叢林裡逐漸被發現,血戰的歷史再次回到人們眼前。
長沙縣福臨鎮,影珠山上,留下的戰爭工事隨處可見。
1939年至1944年,四次長沙會戰期間,日本軍隊從嶽陽南下長沙,福臨鎮是必經之路,在這條兵線上,影珠山地勢較高,並且控制著長沙通往長樂街、新市的要道,奪取了制高點就能在戰爭中佔據主動權。
史料載,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的戰地指揮部設在影珠山的新廟裡,主戰場在山上的腰子坡。日軍猛攻影珠山高地,在陣地上扔下103具屍體,中國軍隊犧牲155人。
1942年1月4日,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日軍在長沙城全線潰敗。1月9日凌晨,日軍第六師團第九混成旅,在影珠山下面遭到國軍第二十軍的阻擊。
第九混成旅臨時組編百名精兵和幾十名便衣,攜帶輕機槍偷襲中國軍隊,佔領了東影珠山的制高點。中國軍隊第二十軍三面受敵,形勢危急,軍長楊漢域為了解除危機,令軍隊直屬騎兵連、特務連和135師一部分部隊,向日軍山崎大隊發起全面進攻,最終全殲山崎大隊。
曾是激烈戰場的影珠山,如今一片平靜,風吹過竹林,傳來颯颯的響聲。但山頂的小路旁,紅網時刻記者看到連綿的花崗巖石塊壘砌成堆連成帶,這些正是70年前留下的戰壕掩體。
在長沙,有兩處地方保存著大量抗戰遺址,一處是嶽麓山,另一處則是影珠山。如今的影珠山上,抗戰遺址已修復還原,建成為長沙會戰抗戰遺址文化公園。
親歷者說:就想給孩子們講打仗的故事
2015年,當紅網時刻記者記者找到抗戰老兵黃剛時,他已96歲。「世界留給我的時間已經不多。」黃剛有一個願望,「回到學校裡看看孩子們,和他們講我的故事,講打仗的故事,我最愛小孩子和大學生,我希望故事能讓他們知道愛國主義,學會尊重歷史。」
黃剛曾是抗日戰場上的軍事參謀,現在住在長沙縣福臨鎮敬老院,他是當地為數不多的抗戰老兵。
談起抗戰,老先生停不住嘴。開槍、打仗、逃命、說《三國》,老人眉飛色舞,恨不得回到當年。
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黃剛和另外4名憲兵組成調查組達到春華山,核實作戰部隊傷亡數目和作戰狀況。「當時春華山死了很多的人,前面一排倒下了,後來的一排衝上,最後到處都是屍體。」黃剛說。
會戰期間,黃剛在距離影珠山約三裡的地方,發現一塊降落傘掛在樹上。「我跟戰友們講,聽到我對天開槍就不要跟過來。」黃老說,「『啪啪啪』才剛到傘邊上,就被日本兵發現,差點被打死。」
2015年8月,紅網時刻報導組與抗戰老兵黃剛合影。
村民回憶:一丘田裡滿是遺體
「飛機不斷轟炸,地上都炸開了花。我是用三床被子蓋著,在山洞裡躲了一天。」長沙縣春華鎮的老人李淑靜坐在家門口,臉上布滿皺紋與老年斑。當年稚嫩的孩童,如今已是白髮蒼蒼。
當地村民李淑靜講述戰爭慘烈。
老人話音剛落,一架客機飛過,肉眼清晰可見,春華鎮距離黃花國際機場不到十公裡距離,對於飛機,村民們早已司空見慣。而對於李淑靜來說,對飛機最初的記憶,還是「看都不敢出來看。」
1941年9月,日軍集結重兵進犯長沙,春華山作為長沙保衛戰戰場之一,第74軍在此與日軍展開激戰。而74軍的調動電令被日軍破譯,日軍搶佔了春華山一帶的制高點吳寺衝山頭。74軍發起數次衝鋒,一度奪回幾個高地。但是日軍以數倍於74軍的兵力,並藉助飛機、大炮、生化武器發起猛攻。在日軍重炮轟炸和強烈毒氣的侵襲下,最後,堅守這一高地的千餘名將士全部犧牲。
而那些日子,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春華山街前的河水,田間地頭,河邊兩岸,山野路邊,處處可見成堆的將士遺體。
「那時候有個『死屍丘』,一丘田都是屍體。」村民王安國曾聽家裡人提起過,74軍58師173團一營一連連長邱世宦犧牲地,就是王家家門口不遠的池塘邊。王安國回憶,特別在河邊,屍體扎堆,拖埋屍體用了整整4天時間。「只能用紫蘇堵住鼻子,那場景簡直是呼吸不了。」
將士墓所在的山頭叫白馬嶺,如今,將士墓已修繕一新,以便祭奠。春華山的抗戰故事,在當地人口口相傳中,並未遺忘。
抗戰老兵黃天:槍聲一響,只有奮勇向前
「集合,衝啊,衝……」
黃天是湖南湘潭人,曾參加長沙會戰,又隨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參加松山攻堅戰,參與解救英軍,期間,他多次負傷,立下了不少戰功。
「我是排長,必須衝在最前面!」回想七十多年前的戰火硝煙、崢嶸歲月,黃天仍歷歷在目。
長沙會戰打響前,黃天還是一名學生,「我讀小學時就在長沙,那時候的長沙城呀,車水馬龍,鋪子裡的生意好得很。」
1941年長沙會戰時期,黃天和其他人安排到望城縣觀音港駐守。「只要一看到過江的日軍皮筏就打掉,當時還抓捕了三個俘虜。」
回想戰時的長沙,黃天連連搖頭,「那時候沒有五一廣場,長沙城最好的房子是國貨陳列館,最高最大的房子是小吳門郵電局。什麼高樓大廈都沒有,全是焦土。」
最終,第三次長沙會戰最後獲得勝利,也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引起了國際社會強烈反響。
後人回望這段歷史,也許只是歷史書上寥寥幾頁。但當年的浴血奮戰,黃天說只能用「殘酷」來形容。說這話時,黃天拿煙的右手一直在顫抖——當年右手被炸傷後,沒有藥更不能下火線,他「一痛就抽菸,幾十年的菸癮就這麼來的。」
2015年紅網時刻記者採訪黃天時,時年92歲的黃老和兒子兒媳住在長沙開福區上麻園嶺一棟老宅子裡,平靜而和睦。
看看電視看看書,偶爾打個麻將,黃嗲嗲說,「以前哪想過會活到90多,在戰場上,就一心想著殺敵報國,槍聲一響,什麼想法都沒有,只有奮勇向前,哪怕犧牲,也是光榮的。」
紅網記者與黃天合影。
紅網時刻記者 張珍 劉頌輝 採訪
紅網時刻記者 吳思靜 整理報導
來源:紅網
作者:張珍 劉頌輝 吳思靜
編輯:張皎
本文為湖南頻道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