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宋高宗趙構,人們自然就會想起民族英雄嶽飛和千古漢奸秦檜。嶽飛精忠報國,「檢閱五千年之歷史,能有堅韌不拔之氣者,唯宋之時嶽飛雲耳 」。秦檜遺臭萬年,「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至今跪在那裡被人唾罵。嶽飛和秦檜一直都在歷史的聚光燈下,人們往往忽略了在嶽飛和秦檜的後面站著一個趙構。
《宋史》對於宋高宗的評價很高,稱其「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把宋高宗與夏少康、周宣王、漢光武、晉元帝、唐肅宗同為「中興六君」。美國學者、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歷史系教授賈志揚寫得《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中認為:宋朝之得以復興,要歸功於趙構的逃跑。
趙構是有名的逃跑皇帝,天會七年(1129年)八月,金兀朮率十萬金兵渡過長江,趙構開始倉皇而逃,從鎮江、建康(今南京)、常州、江寧、杭州、越州(今紹興)、明州(今寧波)並準備南逃福州,在海上漂了四個多月,一度連吃的都沒有了,直到金兀朮撤兵一個多月後才驚魂未定二次回到杭州,定都改為臨安。這一事件史稱」搜山撿海「。
趙構的最大功勞就是建立南宋,不是因為他會逃跑而是他的基因血統,趙構是很幸運的一個皇帝。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是唯一沒有被俘虜的皇子,被群臣擁戴,定都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當時金朝逼迫張邦昌當偽楚皇帝,可是名不正言不順,這個傀儡皇帝不得民心沒人支持,張邦昌只當了33天就遜位還政趙構。趙構當皇帝,就意味著宋朝的正統地位沒有消失,意味著恢復中原一統山河就有希望。可是大宋的臣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擁戴的皇帝趙構是個陽痿患者,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被金朝嚇破了膽子,換上」軟骨病「」恐金症「。
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趙構能文能武,史書記載他能拉動一石五鬥(約二百斤)力的弓(嶽飛能拉動三百斤力的弓)。
趙構也不是天生軟蛋,《宋史》記載,「欽宗召帝諭指,帝慷慨請行」,隨後與少宰張邦昌前往金營交割土地,金國將領完顏斡離不「留之軍中旬日,帝意氣閒暇」。在金朝的恐嚇面前,張邦昌是「恐懼涕泣」,趙構是「不為動」。趙構的表現,使得金朝懷疑趙構是個假皇子。《宋史》描述的趙構的英雄形象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在清朝學者洪亮吉的《歷朝史案》中,卻說趙構「而並無愧奮忿怒之情,一如木偶無知。疑南朝擇一痴漢,投畀北營」。
北宋滅亡,靖康之恥,南宋人的最大願望就是恢復中原,正如嶽飛所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趙構登基以後,為順應抗金潮流,起用宗澤、李綱等抗金名將,大有中興朝綱之態。後來在抗金的過程中湧現出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嶽飛等名將,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四將」。沒有主戰派的血拼硬打,逃跑皇帝趙構早就跳海了。嶽飛作為後起之秀,表現突出,1133年秋天,趙構親自書寫「精忠嶽飛」四個大字賜予嶽飛。
「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從宗澤李綱到韓世忠嶽飛,南宋可以說是不缺乏名將,只可惜他們遇到了一個軟骨頭的趙構。趙構本質上是個投降主義的主和派,只要能坐穩皇帝偏安一隅就行,啟用主戰派目的是為了達到談判的目的,剛建立的南宋在金朝眼裡根本不堪一擊,連談判的資格都沒有。天會六年(1128年)十月金太宗下詔「康王構當窮其所往而追之,俟宋平,當立藩輔如張邦昌者」,趙構聽說金兵要來便頒下「巡幸東南」的詔書準備南逃,李綱對此堅決反對,以高宗「獨留中原」的許諾,迫使他收回成命,結果就是李綱僅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另一個抗金名將宗澤先後上了二十四次《乞迴鑾書》,希望趙構還京主持大局高舉抗金的旗幟鼓舞士氣渡河北伐,趙構基本上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宗澤死前仍念念不忘恢復故土,連呼「過河」。
趙構有兩個特點,一是逃跑,時刻準備著開溜;二是求和,只要你不打我什麼條件都行。1129年,趙構兩次寫信給金朝。第一封信給說「願去尊號,用正朔,比於蕃臣。」意思是願用金朝年號,成為金朝屬國之臣。第二封信說:「凡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無二上矣」「古之有國家迫於危亡者,不過守與奔而已……是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此所以朝夕惶惶然,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已也。」趙構在金朝面前就是一個搖尾乞憐的哈巴狗。
趙構是典型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對金朝沒有膽量,對大臣可是磨刀霍霍,不顧太祖「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誓約殺了兩個提意見的讀書人。還與秦檜勾結殺了民族英雄嶽飛。
1957年夏,毛澤東會見友人時指出:「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幕後是宋高宗。秦檜不過執行皇帝的旨意……文徵明有首詞,可以一讀。是趙構自己承認:『講和之策,斷自朕意,秦檜但贊朕而已』。後來史家是『為聖君諱耳』,並非文徵明獨排眾議……」(舒湮《1957年夏我又見到了毛澤東主席》)
趙構先是重用主和的黃潛善和汪伯彥,後來是陰險的秦檜,對於主戰派趙構一直都是心有餘悸。宋太祖趙匡胤是從人家孤兒寡母哪裡奪來的江山,所以宋朝的皇帝都有一個心病,害怕有一個大將模仿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國策,宋仁宗時狄青功高,但仍遭貶黜,他問宰相文彥博外放原因,文答:「無他,朝廷疑爾。」
趙構的」恐金症「」軟骨病「,與奸臣秦檜是臭味相投,正如大學者朱熹所說:「秦檜在虜中,知虜人已厭兵,歸又見高宗亦厭兵,心知和議必可成,所以力主和議」:(《朱子語類》 卷131)
趙構主和,為的是偏安一隅;嶽飛主戰,信誓旦旦,還我山河恢復中原。趙構開始是重用嶽飛的,因為沒有嶽飛這樣的脊梁,南宋就是金朝的魚肉必亡無疑。嶽飛功高震主,很是讓趙構忌憚。紹興十一年金人遣使議和時,提出的和議條件之一是「必殺飛始可和」,嶽飛戰功赫赫已經成為金朝的眼中釘,」憾山易撼嶽家軍難「,金軍將士中還流傳著一個說 法:「嶽飛不死,大金滅矣」。
秦檜是金朝的帶路黨,趙構是大宋的投降派,這兩人沆瀣一氣謀害忠良嶽飛。在趙構看來,殺掉嶽飛可以換取和平保住南宋的半邊江山,殺掉嶽飛可以換回在金朝洗衣服的母親,殺掉嶽飛就可以不用擔心他造反了。如果嶽飛北伐成功,其巨大的威望和軍權,這是趙構最不願意看到的。
千古以來,秦檜作為殺嶽飛的兇手已經成為漢奸的代名詞,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在《宋史》裡的《秦檜傳》說」檜兩據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忘仇斁倫。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而對於趙構《宋史》是歌功頌德「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是可以與光武帝劉秀一樣的「中興之君」。
趙構在內政上是有成績的,解決了農民暴動、兵變、遊寇等棘手的問題,穩定了政局,從而保證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可以說是「中興之主」。但是趙構作為大宋的皇帝偏偏缺鈣沒骨頭,只懂得屈膝投降求和,殺嶽飛只換來20年的和平。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說:「高宗之畏女真也,竄身而不齒,屈膝而無慚,直不可謂有生人之氣矣。」
南宋的繁華是主戰派和文臣共同努力的結果,沒有主戰派南宋連半邊江山也保不住。趙構為一己之利,殺掉民族英雄嶽飛,自然也是歷史的罪人,趙構應該與秦檜同跪在嶽飛墳前警示後人,沒有骨頭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中國有個文化傳統,為尊者諱,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錯誤都是大臣的成績都是皇帝的,皇帝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梁啓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帝王史學早該拋棄了,趙構最終逃不掉歷史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