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古代世界的「帝國」與「帝國治理」

2021-01-09 澎湃新聞

何為「帝國」?這一概念的內涵在學界一直頗有爭議,為此,上海大學世界史學科於近日舉辦圓桌會議,來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餘位知名學者就古代世界的「帝國」以及由此而來的「帝國治理」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此次會議分為四個議題,分別由《光明日報》報社編輯周曉菲、《史林》雜誌社編輯徐濤、《社會科學戰線》編輯劉莉和中西書局編輯王宇海主持。在第一個議題「古典世界的『帝國』與『帝國治理』」相關問題中,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魏鳳蓮教授通過例舉公元前5世紀期末雅典帝國政治鬥爭中的宗教事件,如赫耳墨斯神像被毀、亞西比德保護下的厄留斯密儀式遊行,以及阿吉紐斯戰後將領的判決等,分析宗教禮儀制度作為雅典城邦的政治基石在希臘人民中的重要作用,闡釋了宗教禮儀制度與雅典城邦的關係;南京大學世界歷史系的祝宏俊教授認為,由於斯巴達公民人數銳減、公民內部分裂、公民道德水平下滑以及公民內部政治派別鬥爭,斯巴達帝國的公民隊伍逐漸解體,加之監察管制的取消,晚期斯巴達帝國日漸衰頹,治理模式也隨之變得特殊化;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王忠孝博士提出,「愷撒」一詞具有多義性,並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愷撒」名號在羅馬元首制時期的演變:「愷撒」一詞先是作為私人名被屋大維及其後繼者繼承;後來又為克勞狄家族繼承,以宣揚和愷撒家族的關係;最後演變為了統治名,成為皇儲的身份標識,並成為後世歐洲大陸君主的標準稱謂之一;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的宋立宏教授通過分析羅馬公民權利的下放、羅馬總督的權力與制約以及羅馬在被徵服地區推行的統治政策,認為羅馬帝國在鼎盛期形成了「大帝國小政府」的模式,軍隊成為保護帝國運轉的重要力量,公元3世紀後,「大帝國小政府」的模式逐漸解體,並最終被官僚體系所取代;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晏紹祥教授對古代帝國的治理模式和各古代帝國治理的比較研究提出了新觀點。對於當前古代帝國治理的相關研究,晏紹祥教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看法:首先,不僅要關注帝國的「開疆拓土」,也不能忽視帝國的「守成治理」;其次,考慮到古代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地方自治或許也是帝國治理的有效模式;第三,古代帝國治理的比較研究、古代帝國治理模式的古為今用等方向都值得當前學界進行深入發掘。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柴彬教授從「中間人」這一概念入手,認為這一群體的出現迎合了帝國統治邊遠地區的需求,承擔著行政管理、徵收賦稅、組織軍隊、傳教等職能,對帝國的統治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這一群體也不可避免具有消極性,例如割裂了統治者和底層之間的聯繫、滋生腐敗以及權力過大危及帝國的中央集權。柴彬教授將帝國治理「中間人」和殖民地宗主國的代理人進行對比,認為這兩者均是帝國無力對廣大地區進行直接統治而不得不進行間接統治的產物,但「中間人」與帝國高層的聯繫並不緊密,具有較強的離心性。此次會議的第二議題是「古代近東的『帝國』和『帝國治理』」相關問題。在這一議題中,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歐陽曉莉教授認為,根據泥板文獻可知,信徒會向神廟敬獻供奉物,而國王舒勒吉的十項改革使得神廟財產收歸國有,因此,在烏爾第三王朝,神廟不僅是崇拜場所,也是重要的經濟資源儲備場所;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王獻華教授提出以「人」本身為視角看待兩河流域的種族問題。王獻華教授認為,要在發生學的背景和變動的語境中談論民族和認同,而圖像學可以作為研究的指標,指示具有身份認同的某個民族是如何在族群流動中強化自己的身份意識;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李海峰教授以經濟文獻為主要依據材料,認為古巴比倫時期實行的是一種公平合理的借貸利率,甚至出現了較多的無息利率,這種借貸利率反映出了古巴比倫帝國建立公平正義、保護弱勢群體的治國理念;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劉健研究員認為波斯帝國皇帝納布尼德的懦弱名聲或許並非屬實,而是居魯士大帝用來宣傳的一種手段,劉健研究員認為,納布尼德時期的文獻與傳世文獻中對納布尼德的描述和評價明顯相反,後者的記載或許受到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宣傳性敘述的影響,這種一正一反的鮮明反差反映了古代兩河流域王權觀念的一致性和傳承性;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王歡副教授通過分析託勒密時期的王室敕令、紙草檔案、神廟遺址以及同時期其他地區的歷史記載,認為託勒密時期的巴勒斯坦地區具有人口規模大、人口流動性強、多族群共生的特點,而埃及曾對這一地區保持著一段時期的持續有效的軍事和經濟控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郭子林研究員認為,古埃及的宗教儀式的最終目的在於展現國家的治理能力,因此宗教儀式不僅具有表達王權神聖性的宗教意義,更體現了新王國時期靜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動態的國家治理活動;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王三義教授以分析了奧斯曼帝國政府垂直管理地方事務的優勢和困境。王三義教授認為,垂直管理的優勢在於上傳下達的便利,但軍事奴隸制使得垂直管理存在消極的一面,這也是奧斯曼帝國官僚機制本身具有的缺陷。

除了對古代希臘羅馬和古代近東的「帝國」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外,學者們還就目前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即中西文明異同和互鑑進行了比較研究。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黃洋教授圍繞古代希臘、羅馬和中國的族群認同展開論述,他認為,儘管中國的先秦文獻大多以「禽獸」一類的字眼代指外族人,但蠻夷和華夏之間也可以相互轉化,身份轉換的界定標準就是行為是否符合儒家之禮,然而古希臘人則是以血緣而非行為來界定身份。此外,黃洋教授還談及族群與政治的關係,他認為中國的族群認同體現在文化觀念上,其「帝國」觀念具有包容性,因此能夠將蠻夷納入華夏;羅馬的族群認同則是體現在法律層面上,其包容性和中國相似;希臘因其政治具有排他性,因此外族群體不能被本群體接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徐曉旭教授考察了希臘化時代東西方之間的交通和交往。通過分析公元1世紀《紅海周航記》地理路線中最早提到「秦」的記錄,以及《後漢書·西域傳》中甘英通往「大秦」的道路,徐曉旭教授認為在印度洋貿易網中,各國更傾向於通過海上絲路運載貨物,因此某種意義上海陸交通比單一的陸路交通更加重要。此外,徐曉旭教授還對「塞壬」進行重新解讀,認為這一詞表達的是「忘憂」之情,而非「令人悲傷」,這種變化體現了意義的跨文化飄移;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劉招靜博士從心理學和性別角度對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形象進行解讀。劉招靜博士認為,在中世紀歐洲基督教語境下,女性應當取悅於男性,因此當時的歐洲將性別等級植入到中國形象之中,將中國男女描繪為「陰盛陽衰」,以服務於歐洲基督教。這種塑造體現了中世紀歐洲人的集體心理訴求,即塑造符合歐洲讀者期望的中國形象。

此次圓桌會議學者們討論的最為深入的一個議題是古代帝國的中心和邊緣問題。為此,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金壽福教授以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埃及行省為例,探討羅馬帝國的衰落。金壽福教授認為,羅馬帝國對其行省埃及的剝削促進了羅馬地區基督教的興起,例如埃及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苦修」派,也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落;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黃薇博士認為,邊緣地區對帝國中心的身份認同是有限度的,猶大地區對帝國的認同和族群記憶基本依賴於希臘化早期的先知作品,並在反覆閱讀中不斷重新詮釋和逐漸強化,亞述和巴比倫在猶大地區的歷史記憶很大程度上是由猶大群體自己塑造的;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郭丹彤教授以努比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為例,分析了新王國時期埃及對周邊地區的不同治理模式。郭丹彤教授認為,新王國時期的埃及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以及追求建立國家和個人榮耀的思想支配下走上了帝國之路。在努比亞,埃及建立起殖民地,並將其生活習慣和行政管理體系移植到這一地區;在西亞地區,埃及通過該地區各國向其宣誓效忠的方式確立起宗主國的地位。

此外,郭長剛教授認為,當前的學術研究既要看到帝國對治理和秩序的需求與族群身份認同之間的矛盾,也要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例如「阿拉伯之春」事件,考慮到帝國治理的優勢,進行新的敘事和解讀。上海師範大學的陳恆教授對當下世界史學科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世界史的研究需要中國眼光,要結合中國史研究;其次,世界史的研究要具有中國特色,創造自己的研究路徑;第三,世界史研究要結合實際、服務當下;最後,世界史研究要走向國際化。

最後,與會學者普遍認為,「帝國」應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內部文化和民族組成是多元的,並通過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影響其他國家。他們還認為,從廣義上講,只要是統治的地域足夠廣闊,並在某一地區強盛一時的國家,就可以稱為帝國。儘管古代世界的帝國已經消亡,但古代帝國的治理模式仍值得後世研究、借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張楊評《世界帝國史》︱帝國的死與生
    此書在美國學術界和知識界大獲好評,既獲得了2011年世界史學會年度圖書獎這樣的專業性獎項,也在關於帝國的歷史學和歷史社會科學課程上被廣泛選用為指定教材。現在,中文讀者也有了兩個中譯本的選擇:臺灣出版的《世界帝國二千年》(馮奕達譯,2015)和商務印書館的《世界帝國史》(柴彬譯,2017,後文用此版譯名、頁碼)。
  • 《帝國神話》點評 建造中國古代帝國
    《帝國神話》是一款高度自由玩法的沙盒遊戲,在這個遊戲中,玩家可以體驗多種玩法,如建設、生存、經營、策略等等。這款遊戲是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喜歡中國古代文化的玩家不要錯過了。遊戲中,玩家可以在宏大的戰場中充分發揮戰略領導才能,帶領部族攻城掠地,最終打造屬於自己的帝國!遊戲暫無發售信息,支持中文。
  •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帝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古代四大帝國
    第一,波斯帝國第一個世界性大帝國波斯帝國,波斯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國,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色雷斯島,南到印度洋和埃及,北到裏海和黑海沿岸,這樣的版圖幾乎包括了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還有尼羅河流域這三個古文明中心,波斯帝國之所以強盛
  • 古代能和中華帝國分庭抗爭的六大超級帝國,有一個曾打敗大唐帝國
    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帝國,延續兩千年的世界霸主,哪怕再混亂,也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但是世界如此之大,在中華帝國之外的歐亞地區,也出現過數個能與中華帝國相媲美的超級帝國。TOP、6 奧斯曼帝國(1299年—1922年)奧斯曼帝國是為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奧斯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
  • 亞洲三個古帝國之二:古代伊朗帝國已經成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源於西亞一脈相承的幾個王朝土耳其、伊朗、越南目前都是亞洲的共和國,它們也都是源於傳承五百年以上的帝國。在當代的三個國家當中,伊朗的面積最大,達到165萬平方公裡,比另外兩國加起來都要大,在人口方面,伊朗明顯少於越南,與土耳其相當,也是世界第16-20名的水平。伊朗(或者波斯)是亞洲地區的一個古國,完整伊朗帝國並沒有從上古一直傳承到當代,中間有一部分的歷史。
  • 伊朗與波斯帝國:古代的貴族語如今是官方語,波斯為何改名伊朗?
    但是,憑藉豐富的石油儲藏量,伊朗以及整個中東國家,仍舊牢牢把控著世界的經濟命脈。歷史上,伊朗和中國的往來就十分頻繁,"伊朗Iran"起源於"雅利安Arayn"一詞,古代中國人可能更熟悉它的另一個稱謂——波斯。
  • 美好年代︱兩次柏林會議:德國殖民世界的夢想
    從1860年代開始的維也納戒指路建設計劃,到1884年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從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到同一時期政治暗殺橫行的聖彼得堡,再到1912年啟航的鐵達尼號。本系列將盡力向讀者全景展示這一老歐洲最後的黃金歲月。這是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講述德國統一之後渴望成為殖民帝國,與英法在世界範圍內爭奪殖民地的歷程。
  • 新書丨彼得·布朗《古代晚期的權力與勸誡:走向基督教帝國》
    古代晚期的羅馬帝國疆域由於專注於東方行省,本書只對羅馬世界內部的分界輪廓表示認可,這一分界在公元4世紀已經顯而易見,隨著公元5世紀西部帝國的崩潰和明確的東羅馬國家的出現(我們所謂的拜佔庭帝國的前身),它被固定下來。主要關注東方行省不可避免地導致我們從單一的,並且在許多方面別具一格的視角看待羅馬世界。
  • 古代威震世界的六大帝國,中國獨佔其三,第一這個舉世公認
    古往今來,世界上風雲乍起,正如潮漲潮落一般,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永恆,縱觀世界,出現了無數國家,但是能夠成為威震世界的帝國卻寥寥無幾。面對歷史,在古代威震世界的帝國不過以下六國,而其中中國就獨佔三個。 第六、波斯帝國
  • 我們正親眼目睹 新舊「世界帝國」秩序的大轉折
    由此,基督教帝國分裂為傳統的天主教集團和新興的新教集團,而荷蘭、英國這些新教帝國在競爭中逐漸取得了對西班牙、葡萄牙這樣的天主教帝國的勝利。由於陸地與海洋不同的地理條件,歐洲國家在邁向殖民帝國的爭霸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海洋帝國與大陸帝國兩種不同的國家治理與殖民治理模式。
  • 羅馬是「古代文明史裡最先墮落的帝國」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的徵服後波斯帝國衰弱的威脅。中國歷史上的威脅主要來自文明、道統,漢朝對外徵伐也強化了這個道統,崇尚武力。羅馬帝國因為神權將神權抹殺,政治得不到控制,政治的集權效率低下,文化上也被壓制,所以羅馬是「古代文明史裡最先墮落的帝國」回到過去一切故事的起因都來自於讀者的閱讀能力。
  • 鹽鐵會議——大漢帝國的重生之路
    鹽鐵會議——大漢帝國的重生之路漢武大帝在位五十六年,連年徵戰,加上帝王的好大喜功導致漢王朝危機四伏,政府財政危機加劇一時間有亡國之禍,武帝末年,他意識到了統治危機的到來,對政策進行了大的調整試圖緩和帝國統治危機。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古代中東的新亞述帝國與東亞的大秦帝國,兩國有哪些相似點?
    古代稱雄中東的新亞述帝國(前935年至前612年)和統一華夏、稱霸東亞的大秦帝國(前770年至前207年),兩大帝國雖然種族不同,所處地理區域不同,各自所存在的時間年代也不同,但兩個帝國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古代中東的新亞述帝國與東亞的大秦帝國,兩國有哪些相似點?
  • 人神共憤而吐槽《世界帝國簡史》
    筆者看過成振珂主編主編的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的5月的《世界帝國簡史》,畢卷覺劣,有聳人聽聞之嫌,至於粗編爛造,至於吐槽。某書帝國一詞在狹義上用來形容由君主(皇帝)統治的強大國家,廣義上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而不限於君主制國家。在現代國際政治範疇內,也指在一個較大地理區域內、涵蓋較多人口,建立有鮮明特徵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體系。
  • 古代超級大國之一,波斯帝國的興盛與衰落
    回望歷史漫長的發展途中在古代那個信息沒那麼發達的時代,各種信息的傳遞更新十分的緩慢,文明的發展手段也沒有那麼開闊,各國之間對於自己的文明很是保守,對於外來的文明抱有很大的敵意。於是文明的交融反而通過了戰爭這樣極端的手段,在戰爭中才令一些國家意識到了自身的落後,於是便開始了新的文明的進步。
  • 大規模沙塵暴讓世界上首個帝國瓦解,氣候變化才是帝國衰落主因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阿卡德帝國是美索不達米亞的第一個古代帝國,以失落的城市阿卡德為中心。阿卡德統治有時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因為它發展了一個中央政府和複雜的官僚機構,以統治包括現代伊拉克,敘利亞,伊朗部分地區和土耳其中部的廣大地區。
  • 秦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嗎?了解同時期的世界,才更了解自己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大帝國——秦帝國。秦帝國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第一次統一中國內地,還統一了各國的文字、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權、專制帝制,影響了2000年的歷史。那麼同時期的世界其他文明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呢?秦朝是不是最強大的國家呢?
  • 美國人眼中的十大帝國,中國古代王朝沒進前三名,第一名在歐洲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有特點,在中國人心中,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都很強大,但若要評比誰最強,在國人眼裡唐朝比較強大。但在外國人眼裡,古代十大帝國卻是另一種角度,唐朝並沒上榜。近日,美國網友對古代帝國強弱進行了排名,中國竟然只有漢朝入選,而且還沒進前三名,著實讓人不理解。
  • 古老文明亞述帝國,其郵驛制度徒有其表,更多是王權管理的手段
    不斷增加的新領地如何融入亞述帝國,如何實現更好的控制成為了統治者考慮的一大問題。2.人口增多疆域的擴大,勢必伴隨著其他部落、城邦、國家的融入,在佔領土地的時候也代表著擁有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口和生產物資,這才是古代歷史上帝國不靠國內發展,依靠軍事擴張卻也仍然可以承載起高消耗的軍事作戰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