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影響力還不僅僅在於國內,對於整個東亞地區都有十分顯著的影響,所以才有了「東亞文化圈」的存在。在這一圈子裡,不少國家古代都是使用的漢字,其中古朝鮮和日本是表現最為明顯的。1948年8月15日,朝鮮半島產生了一個新的國家,那便是大韓民國。
韓國人為了促進國家的全盤西化,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首先進行的措施就是廢除漢字,而改用韓國的「諺文」。不過,這種文字只有一種音調,使用過程中特別容易產生歧義,導致了韓國複雜的法律條文還是不得不採用漢文書寫,直到今天,在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都會有用漢文標註的名字,這就是韓國廢漢字而採用並不完善的諺文所帶來的「後遺症」。
日本亦是如此,公元645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開始全盤學習中國唐朝,使得該國由一個奴隸制國家一躍成為了封建制國家,在當時看來,這是極為先進的社會制度。根據有關統計,日本大辭典收錄了不少於5萬漢字,如今日本人所使用的文字,也是經過古漢字演變而來的,儘管現在常用的漢字只有2136個,但這並不能夠動搖漢字在日本的重要地位。
在日本的第一代護照上,就有用漢字書寫的「大日本帝國海外旅券」九個大字,而且採用的還是中國秦朝時期,社會所廣泛使用的小篆。隨著大日本帝國美夢的破滅,日本將其更換為了「日本國旅劵」,但依舊沿用的中國小篆來進行書寫。
為何日本人會如此鍾情於漢字,而且是秦朝時期所使用的小篆呢?可能有讀者會和產生疑惑,日本不是在唐朝時期才學習的中國嗎?秦朝比唐朝可是早了將近一千年。其實,秦朝還真就和日本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甚至可以作為日本人第一個「師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號令天下,建立了大秦王朝,並自命為始皇帝。此時的他雖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也已是垂暮之年了。人都會害怕死亡,秦始皇同樣不例外,他希望能夠找到長生不老的仙丹。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遣了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東渡尋訪仙丹,卻一去不回。
史書並沒有記載這些人後來詳細的故事,但在日本,卻有不少關於徐福的遺蹟,比如專門用來供奉徐福的祠堂,在日本的和歌山縣、三重縣、山梨縣等地均有不少關於徐福的墓和祠。足以見得徐福在日本古代的地位了。徐福到達日本之後,給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知識和工具,教給了那些日本本土的民眾不少生存技能。
甚至有日本的歷史學家經研究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羽田家族最早的祖先。由此得見,雖然關於徐福的這段歷史還有待考證,並不為我國史學家所公認,但是在大洋彼岸的日本,他們是十分崇拜他的。這樣看來,日本人在重要的護照上用秦朝的小篆去書寫那五個大字,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