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傳來的漢字詞彙: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

2020-12-10 日本二三事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傳承下來的語言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體系。古代中國,以漢字為基礎,形成了巨大的漢文化圈。現在東亞的發達國家日本,同樣是深受漢字影響的國家。日本的漢字是公元4世紀前後傳入,雖然日本出土的公元3世紀左右的文物當中就有漢字的身影,但是當時日本人對於漢字的認知程度並不高。

日本的古漢字主要有三種用法:

沿用原本中文當中的含義,讀法類似,比如「山」,可以讀成「サン」;日本獨自演變的讀法,稱為訓讀,山就可以讀成「やま」;只借用字音,但文字是其他,比如也麻這個名字,就可以讀成「やま」;其實現在日語中漢字的讀音比較複雜,因為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的讀法,比如吳音、唐音以及慣用音等。

現在人(包括日本人)一般的認知就是:漢字是從中國傳來的。不過日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漢字都有不同的發揚,也創造了許多日本的漢字以及詞彙。雖然漢字的基礎是由中國傳入的,但是近代中國也確實從日本的漢字體系當中吸收了不少詞彙,這篇文章就舉幾個代表性的例子講一講,有哪些從日本而傳來的詞彙。

在中國常常用到的「幹部」一詞就來自於日本,在中文當中的含義是「一般指國家機關、軍隊、人民團體中的公職人員、擔任一定的領導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員。」在日語中有四個含義:事物的中心部分;團體或者公司等核心人員;軍隊的將校,下士官的稱呼;自衛隊尉官以上的總稱。

在1904年日本出版的國民新聞當中,有這樣的陳述:幹部公選、重要問題を議により決定すべしとの。(幹部公選,重要問題應由眾議決定)日文的幹部一詞來自於法語cadre的翻譯,有骨幹的意思。據悉該詞語是在20世紀初引入中國,後續被許多名人使用。

自由(freedom)和權利(right)這兩個詞語,同樣是來自於日本。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在《幕末における近代思想》(《幕府的近代思想》)一書中,這樣描述:近代思想は自由と権利というふたつの言葉の概念によって集約されるであろう。この二つの言葉を英語から訳してあたらしい日本語として加えたのは、福澤諭吉である。(自由和權利這兩個詞彙是近代思想概念的集成。將這兩個詞語從英文中翻譯並加入到日語當中的人是福澤諭吉。)

其實自由這個詞語,在古代中國也是有,唐朝劉商的詞句當中就有「寸步東西豈自由」的說法。但是這裡的自由,僅僅是局限於自己主張的意思,並非上升到公民權利的高度。而日本的近代思想當中,出現了公民自由權利的萌芽,這已經上升到現代化國家的高度。所以現代意義來說,自由這個詞語的意義,是日本的教育家所賦予的。

根據曾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的熊月之的研究,自由這個詞語在中國最早出現在1900年的《萬國公報》當中,而此前日本已經有在使用。所以從時間線的角度來說,同樣是吻合的。

這兩天「警察」這個詞語出現的頻率比較多,而這個詞語同樣是來自於日本。中國古代其實有很多類似現在的警察組織,比如清朝的巡捕營、明朝的五城兵司馬以及宋朝的巡檢司。這樣的組織在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叫法,擔任現在警察的職能。

警察這個詞語的來自於「police」這個詞彙,是18世紀法國誕生的詞語,根源來自於古希臘語。日本明治時期,全面學習西方的制度,警察體系同樣也是相似。警的意思是警戒、警告,察的意思是查察,日本就造詞「警察」。在《中國警察發展簡史》當中,就有詳細的介紹。1884年,清朝派大臣出洋考察,其中有一名大臣叫做傅雲龍,在他的考察日記當中,就提到了日本的警察一詞。不過直到1905年,清朝才開始正式設置巡警部,開始創辦現代的警察學校,而初期的警察制度,也在時局動蕩中建立,不過這個「警察」這個詞語,直到清朝滅亡,也沒有被正式地使用。後續在中華民國時期,才將巡警變更為警察,在各個地方設置「警察廳」。

其實仔細的尋找,是可以在現代漢語中發現不少來自於日本的詞彙。上述的幾個詞彙,是我們常常在嘴邊說道的詞彙,卻很少有人想到竟然是來自於日本。除了上述詞彙以外,還有很多來自於日本的漢語詞彙,比如:社會、通貨膨脹、神經過敏、經濟學、不景氣、最後通牒、寫真、人氣、一級棒、進步、哲學、科學、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商店街、看板、腹黑、爆笑等。

這些詞語的背後,是日本社會經濟文化的反映,傳入中國也是因為兩國的文化交流。特別是清朝末年以及民國時期,中國還是吸收了不少來自於日本的文化的。

語言是一個發展的東西,從來都不是一塵不變的,而也正是這樣的發展,才造就了漢語文字能夠傳承千年的事實。

相關焦點

  • 從來沒想到,學日語竟然有這麼多好處!
    關於為什麼要學會日語,記得在易學國際教育日語班有位同學說過: 也許,看的每一本日漫,聽的每一首日文歌,吃的每一道日本料理,看的每一本日本小說,甚至遇見的可愛的Haruhi,都是那個原因。一點點,想要了解再多一點點,這個想法在我心裡盤旋,於是到了某一天,並不是特定的一天,我開始了這個旅途。
  • 漢字在日本人心中有多高級?日本年輕人:不用假名全用漢字高大上
    可是這天他已經早、中飯都沒吃了。 地獄難度: 「偽中國語」:氏一人曰、「我豚骨拉麵食慾。」。兎角、氏數多拉麵之中、特豚骨好。其訳、氏近所之安拉麵屋向(當時學生身分之彼、當然餘金無、選択肢有限)。 現代漢語:中原自言自語道「我想吃豬骨拉麵。」 在各種各樣的拉麵裡他最喜歡的就是豬骨拉麵了。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最近,日本學者笹原宏之的作品《日本的漢字》出中文版,作者談道,在日本,漢字的形態豐富多樣,有廣為流傳的錯字,有無人看懂的「幽靈文字」,有特定階層使用的語相文字,也有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個人造字,還有廣告招牌上的藝術字……日本漢字學家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以具體而微的案例進入,探討日本文字中的「漢字問題」。
  • 沒想到這些流行語竟是出自日本
    沒想到這些流行語竟是出自日本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所以漢音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現代日語中通常漢字如果是音讀,還是以漢音為主,但是佛教用語除外,因為南朝尊佛教,一開始吳音傳到日本就是伴隨著佛教傳過去的,所以一些佛教用語中的漢字現代還是以吳音為主。另外《古事記》的萬葉假名多使用吳音。
  • 日本沒有放棄使用漢字的原因
    日本文字②日文有兩種讀音方式——音讀和訓讀,音讀就是讀漢字的音,訓讀就是讀原來的地方音。音讀又分為「唐音」和「宋音」,很多日語漢字讀法保留了我國唐宋時的標準音。日語目前常用漢字為1950個。語法結構接近我國古漢語的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句法。③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由中國東北的渤海國和朝鮮等地被傳入日本。
  • 漢字的簡繁並立、詞彙異化,正深刻傷害中華文明大一統
    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丹麥、挪威、瑞典都曾是日耳曼人,曾經說著一樣的語言,為何沒能形成統一的日耳曼民族和國家認同?一千多年前日耳曼先民在向南遷徙的過程中,其語言被周邊更先進的文明同化了,引入了大量外來詞,日耳曼語分裂成了法語、德語、英語、丹麥語等不同語言,互相之間無法交流,於是日耳曼人分裂成了法國、德國、荷蘭、丹麥等不同的民族和國家認同。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中國人看到日文文章,即便沒有學過日語,也能讀懂個二、三分;如果是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官方文書,那意思基本上都能猜出來了,可能比當代的日本人看得還順暢。這大概是因為日語中存在大量的漢字,而過去日文中的漢字比例更高。不過,日文裡的漢字再多也是日文,而不是中文。
  • 漢字到了日本有哪些變化
    在日本盛行漢字的時代,使用漢字是有學問、有涵養的表現,也是貴族的特權。一般只有男性才可以使用,女性只能用平假名做簡單的交流。使用漢字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比如日本的傳統象棋(將棋),棋子「銀將」的背面寫的是一個楷書的「金」字,而「步兵」的背面卻是一個形似假名「と」、鬆散的草書「金」字,這也足以表明漢字在日本古代的地位。雖然漢字在日本上層社會風靡,但對普通百姓來說,漢字和漢文太難學了。
  • 日語裡的這些漢字意思跟漢語相差原來這麼大
    今天跟在日本留學的同學聊天,聊到了日語裡的漢字。我問他日語裡的漢字的意思是不是跟漢語一樣呢。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我記得中學的時候讀過一篇英語閱讀理解,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不懂日文的女士去日本旅遊。到餐廳吃飯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說日語,就在紙上寫上「面」,日本的服務員就懂了。
  • 日本文字中用了那麼多漢字,那麼明治維新前,普通百姓說漢語嗎?
    日本文字是從漢語詞彙中吸收過來的,如今還能看到很多漢字的影子。 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廢除了漢字,那麼在明治維新前,日本的普通老百姓說漢語嗎?在唐朝的時候,由於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日本派出大量的訪問人員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和科技,所以有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由中國東北的渤海國和朝鮮等地被傳入日本。於是,日本人開始用漢字記錄,且是官方文字。根據資料記載,日本學者諸橋轍次編撰的《大漢和辭典》中收入漢字5萬餘個。這個數量足以說明,日本對中國的漢字是非常依賴的。
  • 日語詞彙—讀音「た」開頭的漢字—看看認識多少
    日語詞彙—讀音「た」開頭的漢字—看看認識多少﹟日語考試﹟﹟日本留學﹟﹟日語N1﹟﹟日語達人﹟1、たてがみ2、たて30、たいまつ31、たまたま32、たがね日語詞彙—讀音「た」開頭的漢字—看看認識多少﹟日語考試﹟﹟日本留學﹟﹟日語N1﹟﹟日語達人﹟舉報/反饋
  • 日語都有哪些外來語?為什麼漢字不被日本人稱為外來語?
    喬老師告訴大家日語中的外來語是指在日本的國語中使用的來源於外國語言的詞彙。但狹義上的外來語則是指來源於歐美國家語言的詞彙,其中大部分是來源於英美語系的詞彙。日語外來語一般用片假名書寫,在日常會話和文章當中使用很多外來語,是日語的一大特點。二,為什麼漢語不被日本人稱為外來語?在與漢字遭遇之前,日本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但卻有自己的語言系統。
  • 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現在就告訴你,其實原因並不難猜
    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現在就告訴你,其實原因並不難猜!日語中有漢字充分說明日語是藉助漢語才完善了其體系的,也就是日語的發音系統是獨立的,而文字系統是以漢字為藍本改造而成的。一、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相對於漢字而言,日本文字的歷史要短很多。
  • 納尼,日本竟然有3個兒童節!
    人們都說呀,做日本的兒童實在是太幸福了~日本兒童雖然不過國際六一兒童節。但是他們一年當中卻有自己的三個兒童節。「菖蒲」的音讀是「しょうぶ」(sho u bu) 與漢字詞彙
  • 10個深入中國的日文漢字詞彙
    除了「經濟」、「社會」、「主義」等,日本開始接觸西洋文化、改革維新時,將這些西洋單字翻譯成了日文,而中文則直接引用這些日文漢字做使用之外,現代生活中也不乏有許多漸漸深入中國的日文詞彙。這一次要介紹10個在中國能在生活中看見、聽見,甚至自己曾經使用過的日文漢字詞彙,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日文名詞悄悄地在中國扎了根吧!你一定碰過!
  • 10個深入中國的日文漢字詞彙
    除了「經濟」、「社會」、「主義」等,日本開始接觸西洋文化、改革維新時,將這些西洋單字翻譯成了日文,而中文則直接引用這些日文漢字做使用之外,現代生活中也不乏有許多漸漸深入中國的日文詞彙。這一次要介紹10個在中國能在生活中看見、聽見,甚至自己曾經使用過的日文漢字詞彙,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日文名詞悄悄地在中國扎了根吧! 你一定碰過!
  • 日語裡面的漢字是怎麼來的?發音有什麼區別?
    日本漢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稱日文漢字,是書寫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究竟漢字什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著一些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
  • 萬萬沒想到,這些日語單詞竟然是外來語!
    ポン酢另外,日料裡有一種重要的調料,叫ポン酢(ぽんず),也就是柚子醋。這個詞其實來自荷蘭語pons,本來是「橙汁」的意思,後來漸漸變為了果醋的意思。它是來自葡萄牙語,原本是16世紀到日本來傳教的葡萄牙教士身披的外衣,後來漸漸演變為「雨披」的意思,而據說這個詞是最早源於阿拉伯語。お転婆「お転婆(おてんば)」這個詞是形容女孩子非常淘氣,像個假小子。
  • 漢字傳入日本後經歷了怪怪的變化
    如「雫」,假名寫法是しずく,讀音是shizuku,這個和製漢字解作水滴,水滴如雨下,便作「雫」,便是一個會意字,從雨部。    和製漢字多是用一個字來表示一個詞,笹原宏之把它稱作「漢字日化的極致」。    國字產生的原因是人們認為從中國傳來的漢字已經不夠用,於是就以現有漢字為素材,自己開始造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