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藝術作品的「境界」應該如何體現?

2020-12-04 王庶文講壇

經過兩個多月的兜兜轉轉,我們終於來到了這裡,實在是不容易,我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目的就是為了弄懂《人間詞話》。我們從《人間詞話》出發,經歷了叔本華、康德、休謨、柏拉圖,最終又將回到《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絕不是初高中語文老師口中說的那樣好懂,它背後有大量的哲學邏輯,如果太早的讓孩子接觸這本書,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對待經典作品,千萬不能只是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的內容將是「王庶文講壇」-《人間詞話》內容的最後一篇內容,希望這兩個月的學習對您有所幫助。

現在我們對叔本華的「審美直觀」已經不再陌生,當我們在欣賞一首詞、一幅畫、一件藝術品的時候,突然就離開了被時空和因果律束縛的世界,擺脫了意志的支配,進入到了理念世界,這是一個」境界「。按照《人間詞話》的話來說:」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我們要知道傳統文人談論詩詞,一般推崇的都是「神韻」和「風骨」,而王國維推崇的則是「境界。」「境界」這個詞,今天一般用來形容人的人生格局和道德修養,我們經常說的詞是「思想境界」。而古代「境界」這個詞,表示的則是「疆域、佛法、處境」等等。

文天祥的《指南錄後序》裡說:「境界危惡」意思就是處境兇險,佛教裡有所謂的「因陀羅網境界」,法藏師父曾經在屋子的上下左右放滿鏡子,中間擺上用火炬照亮的佛像,讓整個空間出現重重疊疊的影像,來說明「因陀羅網境界」。

王國維說的「境界」其實與「疆界」的意思更近,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因陀羅網一樣的存在,當人們走進去以後就與世界完全絕緣。藝術是給人創造幻境的,詩詞把人帶入到幻境中的方法最為高明,也最考驗作者的功力。

我們的日常感受其實早就告訴了我們:藝術幻境可以使人自失和沉迷。當我們看完一場能夠令人深省的電影,走出影院門口站在車水馬龍街口悵然若失的時候,恰恰就是因為我們從藝術幻境回到了現實世界,想到了自己的幸運或者不幸、想到了自己的遺憾和落寞。

所以說電影是一種劇場藝術,電影院的存在並不是我們依賴家庭影院就可以取代的,它在無形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世界,讓我們與熟悉的場景隔絕開來,直白一點說,這也是一種幻境,因為有了幻境,才可能有境界。

詞,最缺乏的就是劇場的輔助,所以它將讀者帶入藝術幻境的難度很高。而在同樣的藝術形式之內做比較,五代、北宋的詞明顯比南宋之後的詞更有意境,這是為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顯然不能從「思想境界」的角度出發,答案只能與時代風氣和寫作技巧有關。

其實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要做的就是訴諸人的感性思維,做到以情動人、以景感人,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幻境,讓讀者陷入其中難以自拔;如果訴諸的是人的理性,渴望以理服人,那麼就算這個道理說得再深刻,邏輯再自洽,最多的也只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卻無法形成藝術幻境,不可能把讀者完全代入。

當然,就算是訴諸感性的作品,只要雕琢太多,入場太慢,犯了「隔」的忌諱,其實效果也不會太好。

今天的廣告商其實很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看到的廣告很少有人會講產品的技術參數或者精密的做工,大部分都是用精心設計的場景,讓觀眾產生代入感,感到自己其實已經擁有了這件商品。當廣告結束之後,觀眾又會產生剛從電影院走出的悵然若失感,而這種感覺本質上已經讓人從之前的「渴望擁有」,變為了「曾經擁有。」

再結合今天的心理學知識,我們知道:後者的痛感遠比前者來得更加強烈,所以如今的廣告人越來越熱衷於營造影院效果,這樣才能有「境界」,儘管這種「境界」被打了折扣,但在訴諸人慾望的時候,與高明的藝術作品並無差別。

好了,關於《人間詞話》的內容,到這裡就完全結束了。希望這兩個月的學習,對您能有幫助,接下來「王庶文講壇」會講什麼呢?請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人間詞話十一則:境界說與傳統詞學的交叉
    這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第十一則,在他的手稿中,原本是放在第四則的位置,緊承上一則。在他剛開始撰寫《人間詞話》的時候,常常將前人的一些觀點援引出來進行討論,進而表明自己的立場,後面將這一則放到這個位置,顯然是考慮到這一則的內容和境界說是有著相通之處的。
  • 《人間詞話》有一種境界,叫做:只一字,便驚豔了時光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在文學領域的代表作,被譽為詞論界的圭臬,影響深遠。如果你喜歡詩詞,又想要深入地了解詩詞,這本《人間詞話》值得細細品味。初聞《人間詞話》是因為其中的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
  • 讀人間詞話有感:如何看待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種境界
    昨日讀到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說的三種境界說: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現回味這三種境界,越品越覺得回味無窮也。今日就來跟各位讀友分享一下此時此刻的心得體會。
  • 王國維:用三大境界凝聚出人生感悟,《人間詞話》值得一讀再度
    這個階段,他由哲學轉攻文學,向國人介紹了託爾斯泰、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等人的思想和作品,還對美學、詞學、中國戲曲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就是這段時間,他寫出了最著名的《人間詞話》。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解體了,王國維攜全家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僑居在日本京都。
  •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為何隻字不提李清照?
    王國維是近代詞學批評史上一位很有影響力的批評家,其聲名最顯赫的評論著作莫過於《人間詞話》。《人間詞話》形式上雖然採用的是詩話詞話的傳統模式,但它所建立的批評體系,但是卻有十分明顯的開拓性——不僅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建構,而且幾乎使詞史上有成就的詞家以獨特而清晰的面目呈現在他所構建的批評格局中。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境界,妙不可言,令人獲益匪淺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在文學領域的代表作,被譽為詞論界的圭臬,影響深遠。如果你喜歡詩詞,又想要深入地了解詩詞,這本《人間詞話》值得細細品味。初聞《人間詞話》是因為其中的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
  • 115年前,王國維寫《人間詞話》,專家評論:最高格的無我之境
    王國維便捨棄哲學而改投文學,在1906~1908年間,他撰寫了此部影響巨大的《人間詞話》。《人間詞話》是晚清之後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詞話著作。王國維深受西洋美學思想的影響,所以在他的《人間詞話》一書中,對於中國舊時文學的評論也有了與以往不同的評論角度和觀點剖析,它既是一部文學評論著作,又是一部古典文藝美學著作。
  •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三種意境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他的《人間詞話》在學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其中《人間詞話》裡王國維提出人生三大境界的這一說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一境界出自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
  • 《人間詞話》多次高度評價後主詞,王國維為何如此偏愛李煜?
    李煜、李清照向來被奉為「詞壇二李」,然而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這二位卻有不同的分量,相比較於對李清照的置若罔聞(詳情見上一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為何隻字不提李清照?),王國維對李煜表現了特別的喜愛。李煜詞歷來受到好評,作品因率真自然、哀婉感人而備受喜愛,而以王國維的評價最高。
  • 《人間詞話》:人間年年歲歲又何其相似
    但內心對國學經典又是渴望得很,總想讀一讀的,這一期讀書會的書目又正好是《人間詞話》,不能不讀了。 朱光潛曾評價《人間詞話》:"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種境界,你在哪一層?
    王國維的人生三種境界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人間詞話》作於1908~1909年,最初發表於《國粹學報》。
  •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成大事者,必然經歷這三種境界
    今天喬稀飯要給大家推薦的是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的著作:《人間詞話》。而在這裡面隱含著一個成就大事業的秘訣。喬稀飯就來帶大家慢慢深入了解。他研究中外古今文化的各個領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人間詞話》就是他對美學、詞學研究所留下的成果。他甚至被公認為是這些國際性新學術的開拓者、奠基者。
  •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竟然有三個境界
    可能有部分網友只聽過王國維這個人,對他的一些事跡也並不了解,但是「境界說」應該有不少網友知道吧?這也是王國維的一個比較出名的學術觀點。今天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王國維大師的「境界說」。首先我們先來看一看王國維《人間詞話》原文是怎麼說的吧,如下:①「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 王國維《人間詞話》:當文學遇上哲學,才是最唯美的人生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最早聽聞《人間詞話》便是從這三句話開始的。那時人還年幼,只道詞是詞,詩是詩,美就可以了,怎還能上升到境界的程度。
  • 《人間詞話》第五則:道法緣自然
    《人間詞話》第五則說: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六二至六四則)終篇之評
    詞品即人品的體現,在古人看來,為人失去真誠和信譽,沒有比此危害更大的了。金應圭的「三蔽」說無異是對常州詞派「比興寄託」的反面闡釋,也是對浙西詞派重格律辭藻而浮虛無質情況的貶斥。王國維對金應圭有關淫詞、鄙詞、遊詞的「三蔽」發表了不同看法。
  • 細論人間詞話中的隔,學詩詞須搞懂這個字
    △ 王和尚細說王國維人間詞話之「隔」論比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39則,批評南宋詞人姜夔寫景之句「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並且他舉姜夔詞中「△ 王和尚細說王國維人間詞話之「隔」論雖然詩法與詞法,在創作與賞析中都略有不同,但王國維《人間詞話》雖號稱「詞話」,但也多舉詩例,故其「隔與不隔」之論,在詩之賞析中也頗適用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大境界詩詞,你知道出自哪裡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人間詞話》:「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禪意,亦是人生
    《人間詞話》這本小冊子拿起放下不下三次,終於還是耐著性子讀了下去。我看書喜歡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作者的背景怎麼樣,王國維是誰,他是幹什麼的,為什麼寫了這本書,這本書到底想要告訴讀者什麼?初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印象最深的還是裡面談到大學問者要經歷的那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從「有我」與「無我」中體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意境
    詩詞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文化之瑰寶,其中,最獨具韻味且最難以把握的便是那詩詞的境界。寥寥數語之中能夠營造出境界,那麼這首詩詞便已自成高格了,或是流傳千古那也是不在話下的。說到對於詞之境界的解讀,其中詞學大師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段人生三境界論,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其實,詞作品想要表達的境界,正是人生境界的一種傳達的媒介: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