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多月的兜兜轉轉,我們終於來到了這裡,實在是不容易,我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目的就是為了弄懂《人間詞話》。我們從《人間詞話》出發,經歷了叔本華、康德、休謨、柏拉圖,最終又將回到《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絕不是初高中語文老師口中說的那樣好懂,它背後有大量的哲學邏輯,如果太早的讓孩子接觸這本書,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對待經典作品,千萬不能只是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的內容將是「王庶文講壇」-《人間詞話》內容的最後一篇內容,希望這兩個月的學習對您有所幫助。
現在我們對叔本華的「審美直觀」已經不再陌生,當我們在欣賞一首詞、一幅畫、一件藝術品的時候,突然就離開了被時空和因果律束縛的世界,擺脫了意志的支配,進入到了理念世界,這是一個」境界「。按照《人間詞話》的話來說:」詞以境界為最上。又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我們要知道傳統文人談論詩詞,一般推崇的都是「神韻」和「風骨」,而王國維推崇的則是「境界。」「境界」這個詞,今天一般用來形容人的人生格局和道德修養,我們經常說的詞是「思想境界」。而古代「境界」這個詞,表示的則是「疆域、佛法、處境」等等。
文天祥的《指南錄後序》裡說:「境界危惡」意思就是處境兇險,佛教裡有所謂的「因陀羅網境界」,法藏師父曾經在屋子的上下左右放滿鏡子,中間擺上用火炬照亮的佛像,讓整個空間出現重重疊疊的影像,來說明「因陀羅網境界」。
王國維說的「境界」其實與「疆界」的意思更近,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因陀羅網一樣的存在,當人們走進去以後就與世界完全絕緣。藝術是給人創造幻境的,詩詞把人帶入到幻境中的方法最為高明,也最考驗作者的功力。
我們的日常感受其實早就告訴了我們:藝術幻境可以使人自失和沉迷。當我們看完一場能夠令人深省的電影,走出影院門口站在車水馬龍街口悵然若失的時候,恰恰就是因為我們從藝術幻境回到了現實世界,想到了自己的幸運或者不幸、想到了自己的遺憾和落寞。
所以說電影是一種劇場藝術,電影院的存在並不是我們依賴家庭影院就可以取代的,它在無形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世界,讓我們與熟悉的場景隔絕開來,直白一點說,這也是一種幻境,因為有了幻境,才可能有境界。
詞,最缺乏的就是劇場的輔助,所以它將讀者帶入藝術幻境的難度很高。而在同樣的藝術形式之內做比較,五代、北宋的詞明顯比南宋之後的詞更有意境,這是為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顯然不能從「思想境界」的角度出發,答案只能與時代風氣和寫作技巧有關。
其實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要做的就是訴諸人的感性思維,做到以情動人、以景感人,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幻境,讓讀者陷入其中難以自拔;如果訴諸的是人的理性,渴望以理服人,那麼就算這個道理說得再深刻,邏輯再自洽,最多的也只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卻無法形成藝術幻境,不可能把讀者完全代入。
當然,就算是訴諸感性的作品,只要雕琢太多,入場太慢,犯了「隔」的忌諱,其實效果也不會太好。
今天的廣告商其實很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看到的廣告很少有人會講產品的技術參數或者精密的做工,大部分都是用精心設計的場景,讓觀眾產生代入感,感到自己其實已經擁有了這件商品。當廣告結束之後,觀眾又會產生剛從電影院走出的悵然若失感,而這種感覺本質上已經讓人從之前的「渴望擁有」,變為了「曾經擁有。」
再結合今天的心理學知識,我們知道:後者的痛感遠比前者來得更加強烈,所以如今的廣告人越來越熱衷於營造影院效果,這樣才能有「境界」,儘管這種「境界」被打了折扣,但在訴諸人慾望的時候,與高明的藝術作品並無差別。
好了,關於《人間詞話》的內容,到這裡就完全結束了。希望這兩個月的學習,對您能有幫助,接下來「王庶文講壇」會講什麼呢?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