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瑜煥深深敬了個軍禮
昨日,記者採訪了今年86歲的謝瑜煥老人。當年在戰場上,他六次和死神擦肩而過。
小戰士被炮彈擊中,犧牲在他懷裡
謝瑜煥說,他是浙江杭州人,1951年3月參軍,1952年7月,他從軍分區調到華東軍區二十四軍七十師二〇八團一營三連任衛生員。當年9月,他隨部隊從吉林通化集安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你知道上甘嶺戰役吧?十五軍打完了以後,上級派我們二十四軍接防。」老人說,上甘嶺是五聖山南麓的一個村莊,他所在的部隊在《朝鮮停戰協定》籤訂前,一直駐守在那裡。
有一次修戰壕時,兄弟連一個才入伍四個月的小戰士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山很陡,謝瑜煥抱起戰友就跑,可當他跑到安全地帶時,那個他不知道名字的小戰士已經犧牲在他懷裡,最後他輕輕為小戰士蓋上了白布。
因為冒著敵人炮火不怕危險搶救傷員,謝瑜煥榮立三等功一次。
戰場上六次遇險,死神與他擦肩而過
「在戰場上,您害怕嗎?」對於這個問題,老人輕輕搖了搖頭說:「等你真正上了戰場,就不知道啥是害怕了。」他說,直到雙方停戰前,無論白天晚上,炮聲都沒有停過,「就跟炒豆一樣」。
老人細數了他在戰場上六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第一次是在接收軍火的時候,運軍火的車被敵方炮彈擊中,死裡逃生的他被一發彈片打到腰間皮帶上,差一點就進入身體;第二次最為驚險,是他隨部隊路過五聖山的一座孤山時,一發彈片從他耳邊擦過,第二天他才發現單衣的肩膀處少了一塊布片;第三次是他和戰友們躲在戰壕的「貓耳洞」裡,當時天下大雨,土一直往下掉,他讓戰友先走,等他最後剛跑出來,整個洞塌了下來;後來的幾次都是他在搶救傷員時,與死神擦肩而過。
「敵人裝備好,有飛機大炮還掌握制空權,而我們志願軍擅長夜戰、近戰和擲手榴彈。」老人說,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夜間行動。
他與她通信9年,兩人最終喜結連理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籤訂後,志願軍陸續回國。謝瑜煥隨部隊駐守在朝鮮黃海北道鳳山郡的一個村莊。在那一年時間裡,他為村民看病發藥,很受當地人尊敬。尤其是只要孩子們放學,總會圍在他身邊,他教孩子們中文,孩子們教他朝鮮語。
他記得1954年7月他隨部隊走的時候,因為走得很急,沒有時間和孩子們告別。回國後,他給孩子們寫信才重新取得聯繫,後來他們一直通信了一年多,這些信件目前被深圳一家紀念館收藏。
提到寫信,老人說他和愛人也是因為抗美援朝認識的。他記得1953年,他在朝鮮收到了一個15歲家住天津的女初中生的慰問信,兩人就這麼通過寫信認識了,他們的通信一直持續了9年。謝瑜煥退伍回到家鄉,成為當地的居委會書記,這位女初中生也變成了高中生、大學生。
1962年,這位女學生大學畢業,兩個人在通信9年後終於第一次見面。第二年,他們就結婚了,當時他們一個在大連瓦房店工作,一個在浙江杭州工作。1965年,謝瑜煥的愛人來到洛陽工作,第二年他也調到了洛陽。
「她已走十年了,那些信後來也被家人不小心當廢紙賣掉了。」老人說,雖然信沒有了,但他們在信裡說過的話,他永遠記在心裡。(記者 李礪瑾 實習生 尚淵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