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了解山西的城市,你一定對「城區、礦區、郊區」這樣的城市轄區名稱不會陌生。山西是一個資源大省,多數城市都因煤而生或因煤而興,卻讓世人忽視了山西是一個歷史悠久、曾經文化昌盛的地方。
山西省「城區、礦區、郊區」這樣簡單直白而又粗暴的市區命名方式,就像河北省「橋東區、橋西區」一樣具有時代特徵,山西省是煤礦,河北省是鐵路,都是當時國家對發展資源重視程度的一種體現。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歷史文化的逐漸重視,對於市轄區的重新調整命名,往往突出對歷史文化符號的體現。
2018年,大同市經過區劃調整,將原來的四區一縣重新整合為新的四個區,徹底擺脫了時代特徵與行政管轄混亂的局面。從原來的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大同縣,改為平城區、雲岡區、新榮區,雲州區。歷史文化符號,躍然紙上,外地人每次閱讀此地,必然能夠聯想到此處的歷史文化。
那麼,新的四個市轄區的名稱,究竟都有怎樣的故事呢?
平城區
平城的名稱最早是在西漢初設置的「平城縣」,有2000多年歷史。
平城是大同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的稱呼。從北魏前身代國的南都,到北魏首都,再到遷都洛陽後名義上的陪都「代京」(而被稱為「北都」、「北京」、「代都」等),幾經興衰的平城,是大同古代歷史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平城區是大同市的主城區,主要由原城區、原南郊區的一部分組成,是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大同迎接八方來客的大客廳。古城區古色古香,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新城區富麗堂皇,是悠閒娛樂的絕佳場所。
著名景區有大同古城景區的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府文廟、大同古城牆、永泰門廣場等,古城景區以外還有北魏明堂遺址、方特歡樂世界、文瀛湖森林公園、御河生態公園等。
雲岡區
雲岡的名稱依然離不開北魏,那個由鮮卑族創造的政權。雲岡區由其轄區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雲岡石窟而來。北魏時,統治者崇尚佛教,由皇家主持修建了大型石窟群雲岡石窟,歷時60餘年。共有佛像51000餘尊,其中不乏曇曜五窟(第16-20窟)、音樂窟(第12窟)、萬佛洞(第15窟)等精品存世。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群」。
雲岡區是由原礦區、原南郊區的一部分組成,有同煤集團等大型企業,是大同市城區之一。
雲州區
雲州因著名典故「幽雲十六州」而聞名,幽州為今天的北京,雲州就是今天的大同。五代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支持,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稱小自己10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晉國為遼國的「兒國」。幽雲十六州的割讓,使中原王朝失去對長城沿線的控制,受到遊牧民族的政治軍事威脅。
而在此期間,雲州成為遼國五都之一西京;金取代遼,大同仍為五都之一西京;元初沿襲遼金舊制,雲州仍為西京,直到1288年才由西京路降為大同路。
雲州區由原大同縣撤縣設區而來,內有大同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有氫都新能源產業城(裝備園區)、紡織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通航產業園等大型產業集群,是未來大同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雲州區有眾多著名風景區,自然景觀如大同火山群、土林、桑乾河溼地公園、烏龍峽、冊田水庫、採涼山、大同睡佛等。人文景觀有歷史文化名村落陣營的呂家大院、火山頂上的昊天寺等。
新榮區
新榮區在2018年的區劃調整時,並沒有改名,但是它接收了一些原南郊區的部分地區。新榮區以前叫北郊區,1972年改為現在名稱。新榮區只是一種美好理想,新的繁榮的市轄區,而沒有體現歷史文化信息。
除了新的四個市轄區,其他各縣的名稱也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朝時,與蒙古族的北元(韃靼)政權以長城為界,明朝在長城內設立了很多衛所,故現在與內蒙古相接的陽高、左雲、天鎮三縣名稱的由來,都與衛所有關,它們多是清朝對明朝衛所合併的結果。而其餘三縣,多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
新榮區的著名景區有古長城、方山永固陵等。
陽高縣
陽高的名稱與「陽和衛」和「高山衛」有關。明朝洪武時,設置陽和衛;宣德年間,高山衛遷到陽和衛一同治理。清初,把「陽和衛」為「陽高衛」,陽高名稱由此而來。
陽高縣境內有許家窯人遺址、雲林寺、古長城等。
左雲縣
左雲縣的名稱與「大同左衛」和「雲川衛」有關。明朝明洪武二十六年,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設置「雲川衛」;明朝正統十四年雲川衛移治舊鎮朔衛城(今大同左雲縣);永樂元年設置大同「左衛」。
清雍正三年,以北西路九堡併入大同左衛,始稱「左雲縣」。
左雲縣知名景區有五路山、摩天嶺等。
天鎮縣
清朝順治三年,「天城衛」、「鎮虜衛」合併為「天鎮衛」,雍正三年改「天鎮衛」為「天鎮縣」。
天鎮縣著名景區有慈雲寺、盤山等。
渾源縣
渾源在唐朝得名,因渾河發源於該縣境內。渾源縣內風景名勝區眾多,五嶽之一北嶽恆山、懸空寺等均在渾源境內。
靈丘縣
靈丘的名稱來源於境內趙武靈王的陵墓。戰國時,趙武靈王趙雍推行「胡服騎射」制度,讓趙國軍事實力顯著增強,薨後葬於此,西漢時設置靈丘縣。
除了趙武靈王墓,靈丘縣境內還有平型關大捷、覺山寺等著名景區。
廣靈縣
「廣靈」的名稱來源於「廣陵」。遼代設置「廣陵縣」,可能因與揚州古稱「廣陵」重名,故在金代時改為「廣靈」。
遼朝命名該地為「廣陵」,很有可能是由於該地區山地丘陵面積廣闊,而遼代統治範圍最南方為燕雲地區,可能對南方的「廣陵」已有所指並不熟悉,導致重名。金朝與南宋邊境線逐漸擴大到長江一線,對南方的了解遠超過遼,可能因此而改名以避免重名。
廣靈縣內有水神堂、六稜山等景區。
其實,大同還有很多能夠代表地區歷史文化的稱呼,如果將來有一天大同需要增加或者修改市轄區,可以考慮以下名稱作為區名:雲中區、白登區、北嶽區、西京區。大同古城除了平城、雲州,還有雲中;白登山(白登之圍的典故)、北嶽恆山(五嶽之一)在歷史上有一定知名度;大同在遼、金、元初都做過陪都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