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少年行四首》王維 唐詩三百首

2020-12-05 騰訊網

教科書式品鑑詩詞·第547首古詩詞

《少年行四首》

唐·王維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古詩今譯:

新豐盛產美酒價值萬貫,出沒都城長安的遊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相投,痛快豪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

剛剛離家就當上了皇家禁衛軍的軍官,隨後又跟從驃騎大將軍參加了漁陽大戰。

誰不知道奔赴邊疆從軍的艱苦和危險呢,但是為了國家縱然戰死也無悔無怨。

·

一個人能以雙手拉開雕有圖畫的鐵弓,雖然有層層包圍的敵人騎兵,但在他眼中卻像身處無人之地一樣。

側身坐在馬鞍上,從容調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敵方的許多頭目紛紛落馬。

·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剛剛結束,就坐在高高雲臺上談論戰功。

天子親臨軒殿賜給他們以侯爵的印信,讓這些將軍佩上步出了明光宮。

注釋解說:

新豐: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盛產美酒。鬥十千:指美酒名貴,價值萬貫。鹹陽:本指戰國時秦國的都城鹹陽,著名勇士荊軻、秦舞陽都到過此地。漢時曾徙豪俠於鹹陽。這裡用來代指唐朝都城長安。羽林郎:漢代禁衛軍官名,無定員,掌宿衛侍從,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後來一直沿用到隋唐時期。驃騎:指霍去病,曾任驃騎將軍。漁陽:古幽州,今河北薊縣一帶,漢時與匈奴經常接戰的地方。苦:一作「死」。擘(bò):張,分開。一作「臂」。雕弧:飾有雕畫的良弓。重:一作「群」。白羽:指箭,尾部飾有白色羽翎。五單于:原指漢宣帝時匈奴內亂爭立的五個首領。漢宣帝時,匈奴內亂,自相殘殺,諸王自立分而為五。這裡比喻騷擾邊境的少數民族諸王。歡宴:指慶功大宴。雲臺:東漢洛陽宮中的座臺,明帝時,曾將鄧禹等二十八個開國功臣的像畫在臺上,史稱「雲臺二十八將」。軒:殿前欄檻。明光宮:漢宮名,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品鑑鑑賞:

這組詩的第一首,寫俠少的歡聚痛飲。「新豐美酒鬥十千」。是說新豐出產的美酒十分名貴,一鬥酒價值十千錢。新豐,地名,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新豐鎮,古代那裡盛產美酒。鬥酒十千,使用這個數目字,目的在於強調酒的名貴,為下文的「鹹陽遊俠」作映襯。

「鹹陽遊俠多少年」。意思是說:鹹陽城裡的遊俠們多半是青春少年。鹹陽,地名,在今陝西省鹹陽市,秦朝時曾作國都,這裡實際是以它代指唐朝京都長安。遊俠,古時候稱那種重義輕生死、勇於救人危難的人為遊俠。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遊俠都是英雄豪傑,倍受尊重和讚揚。作者在另一首詩中寫道:「縱死猶聞俠骨香」,說即便俠客死了,他們的骨頭也是香的。可見俠客的社會地位之尊貴。作者特別地點出「少年」二字,寫出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英雄,這些少年遊俠在「新豐美酒」的映襯下,越發顯得豪縱不羈,風流倜儻。

「相逢意氣為君飲」。意思是說:這些少年俠客偶然相逢,為彼此的意氣所感動,都願意為對方幹上一杯。「意氣」所包含的內容很豐富,仗義疏財,除暴安良,輕生重義,都是俠客們所注重的意氣。這句把飲酒的性質強調出來了,他們不是為了取樂而飲酒,而是為了彼此的俠義行為而慶功;他們不是熟人聚會而飲酒,而是偶然相逢,一見傾心,便不惜花費重金買酒,相互勉勵。這句詩把少年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鮮明,足以令人敬慕。

「系馬高樓垂柳邊」。意思是說:他們把自己的高頭大馬,拴在那高高酒樓前的垂柳旁邊。這意味著他們已經走上了酒樓,把「為君飲」的願望變成了現實。這句景物描寫不僅勾畫出酒樓的風光,而且對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託作用。寫「馬」,烘託出少年俠客的奔放、剛健;寫「高樓」,烘託出少年俠客的豪邁氣概;寫「垂柳」,則烘託出少年俠客的風流、飄逸。可謂一箭雙鵰。

這首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者注意選用一系列美好的形象,如美酒,遊俠,駿馬,高樓等,構成畫面,洋溢著一種昂揚振作的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藝術力量。

第二首,寫遊俠的出徵邊塞。這首詩裡所說的「仕漢」「驃騎」,以及下面兩首詩裡出現的「五單于」「漢家君臣」等,都是借漢事喻唐,這在唐詩中幾乎是習聞熟見的慣例。這裡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於羽林郎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閒之輩可以入選。《後漢書·地理志》云:「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由此即可見一斑。驃騎指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曾多次統率大軍反擊匈奴侵擾,戰功顯赫。少年報國心切,一心想效功當世,一旦國家有事,便毫不猶豫地隨軍出徵。邊關是遙遠荒寒的,沙場的搏殺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馬篇》裡「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英雄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詩通篇是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客觀的描述和讚頌,這裡卻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而「孰」「不」「縱」「猶」等虛詞的連用,又在接二連三的轉折中不斷加強語氣,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朱毅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種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不僅很有力度,而且進一步深化了遊俠「意氣」的內涵。

第三首,寫少年的勇武殺敵。詩人將主人公置於孤危險惡的戰爭情勢之中。「虜騎千重」指敵人大軍壓境,形成包圍之勢;「眾敵酋傾巢出動,來勢洶洶,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勝。而少年以「一身」對「千重」之敵,竟能左右馳突於敵陣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且能擒賊先擒王,將兇蠻剽悍的敵酋「紛紛射殺」,其過人的膽略和武藝已分明可見。這裡把少年寫成孤膽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軍、戰功卓著。詩的一、三兩句,以特寫鏡頭為少年英武矯健的身姿寫照:「擘兩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開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馬功夫嫻熟,能在疾馳的馬背上自如地變換各種姿勢;「調白羽」則是善於在運動中瞄準目標,箭無虛發。

二、四兩句,從對方著筆來反襯少年的藝高膽大。敵我雙方的力量愈是懸殊,也就愈能表現主人公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氣概,又正來自於其置生死於度外的獻身精神。這樣,這首詩就和上一首彼此呼應,並為下一首寫功高不賞張本。詩中所出現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著色之筆略加點染,本來是愛其人而及其物,這裡的物又為人增色,人與物原不妨是互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詩人每喜表現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稱「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閒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壯遊》)王維則稱讚他的一位族弟說:「讀書復騎射,帶劍遊淮陰……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送從弟蕃遊淮南》)等等。這些都可看作是詩中理想形象的現實依據。

第四首,寫遊俠的功成無賞。上一首詩既已寫到少年遊俠的勇卻群敵,那麼這一首寫朝廷論功行賞,他也理應是受獎的主角了。詩的前三句,極寫慶功儀式的隆重和氣氛的熱烈:君臣歡宴、雲臺論功、天子臨軒、封侯賜爵,正當期待中的主角出場時,領賞者卻突然變成了「將軍」。

這裡的「將軍」和第二首「初隨驃騎戰漁陽」裡的「驃騎」當是一人,指軍中的主帥。「將軍諷出明光宮」,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意謂受皇帝寵信的權貴坐享其成而血戰的勇士反遭冷落。詩以烘雲託月的手法反覆渲染,到頭來卻翻作他人;而活躍在前三首詩裡的主角被悄無聲息地推到了局外。這種欲抑故揚的藝術處理,使詩中的不平之鳴得以強有力的表現,這裡再加申說反而是多餘的了。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捨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遊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捲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濟)。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與孟浩然齊名,合稱「王孟」。詩風清新自然,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還通音樂,工書法,善繪畫,多才多藝。

編輯:小孤鶩

我們倡導終生學習

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感謝你每天在看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大全集 下卷(171—300篇)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
  • 【國學】《唐詩三百首》裡的30首軍旅邊塞詩,你會背幾首
    然而卻想到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咱們可以看看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岑參,高適這些大神們是怎麼寫軍旅邊塞詩的!於是特意重翻了蘅唐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選出了30首軍旅,邊塞兼戰爭題材的唐詩(其中雖寫戰爭自身感受,而非軍旅題材的詩不算,如杜甫《宿府》《閣夜》等),按蘅唐退士所編的順序編排。
  •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大全集》卷二.170-320篇全集
    本書收錄了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人創作的詩歌、詩詞作品,包括:長恨歌、後宮詞、暮江吟、問劉十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寄左省杜拾遺等304首唐代詩歌。清人孫洙(蘅塘退士)輯選的《唐詩三百首》是歷朝詩詞詩集裡對近代國人影響最大的選本。
  • 四位帥氣唱將唱火了唐詩,王維詩中的少年俠氣穿過千古,震撼國人
    歌曲《少年行》正是出自王維的七絕組詩《少年行四首》,四位帥氣的歌手唱出了青春豪邁,也唱火了唐詩。在我們的印象中王維似乎一直都很佛系,我們熟知他的多是山水田園詩作。其實,青年時期的王維也是少年俠氣,縱馬持劍奔徙在滾滾紅塵。歌詞中少年郎那種昂揚奮進的蓬勃朝氣,引起了現代青年朋友的共鳴。他們聽了《少年行》之後,紛紛表示:愛了,愛了,整個人都振奮起來。那種面對重重險阻,也要堅強從容,勇往直前的少年俠氣激勵著每一個人。
  • 讀《唐詩三百首》,你一定要背下這100句千古名句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唐詩三百首》包含三百多首唐代頂尖佳作,被稱為中小學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我們讀《唐詩三百首》,一定要背下這100句千古名句。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人生四時,唐詩九味:用50首絕美唐詩,描繪出50個對美的追求
    《人生四時,唐詩九味》是熊逸先生品讀唐詩的一本書,他在書中的小序《百無一用讀唐詩》中寫道:「我這本書,五十篇精選五十首最有代表性的唐詩……既會用很粗的解析度勾勒唐詩世界的全景,也會用很細的解析度從社會風俗、典章制度、修辭藝術、文字與音韻等角度,帶你去看通常的注本和賞析本裡看不到的內容……」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清代的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
  • 這首詩被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詩,中華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詩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明珠;唐詩三百詩的壓卷之作,更是顆顆明珠中最為閃亮的一顆。都說壓軸出場的才是重頭好戲,那麼唐詩三百首壓卷之作,會超越其他唐詩出色作品嗎?然而,被一些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卻並非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
  • 未來講堂|王維《竹裡館》誦讀:於芳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攜手推出「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邀請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把最經典的古詩詞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感受古詩詞的力量與芬芳
  • 看多了五絕和七絕,再來嘗嘗王維的六絕唐詩看是什麼味道
    我們學習唐詩都會知道,七絕和五絕以及七律和五律是最為常見的詩歌形式。以王維為例,「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就是五絕唐詩,「勸君更君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七絕唐詩。但是,在五絕唐詩和七絕唐詩之外,唐詩題材中還存在六絕唐詩!
  • 十首「壓卷之作」,究竟哪首堪當引領唐詩風騷?
    根據1705年清康熙年間編校的《全唐詩》,其收錄的詩篇有四萬八千九百餘首,涉及的詩人有兩千兩百餘人。 那麼,哪一首是夜空中最閃亮的星呢? 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崔顥的《黃鶴樓》。這種印象,從何而來?
  • 賞阿雲嘎、鄭雲龍、鞠紅川和高天鶴金曲,學習王維詩詞《少年行》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第三期第三首作品,是由阿雲嘎、鄭雲龍、鞠紅川和高天鶴這個「東方四少」組合演唱的王維的經典詩詞《少年行》。聽說「東方四少」這個名字是鞠紅川花了2個月的時間才想出來的,可能沒人知道這樣一個組合。不過阿雲嘎、鄭雲龍、鞠紅川和高天鶴這四個人的名字,還是很有名氣的呢。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品讀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寂寞與唯美
    王維,字摩詰,701—761年,唐代詩人。在詩文圈中,同輩大咖有李白、高適、崔顥,同代大咖有杜甫、王昌齡、孟浩然、岑參、王之渙等。 王維之詩,現留存於世的,有四百餘首。對王詩的評價,廣為人知的評語,應該是蘇軾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品讀唐詩:除山水詩外,王維的這首愛情佳作更有名!
    王維從少年時期就開始寫詩,現存詩作400餘首。王維也喜好音樂,兩人詩樂相和,互引為知己。這首詩是經過李龜年的傳唱才流傳下來的,並不能確定王維寫詩的對象就是李龜年,讀起來倒更像一首愛情詩。如果是愛情詩,那就是王維所寫極少愛情詩中難得的一篇。王維妻子早亡,之後再沒有續娶,他修道信佛,詩歌之中更多的是山水禪意之作。
  • 10首絕美唐詩,意境美,語言美,詞句美
    幾萬首唐詩,給中國人留下了最美妙的藝術盛筵。唐詩美在哪?美在李白筆下的思念: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美在王維筆下的秋天: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唐詩之美,也許幾天幾夜都說不完。想要了解唐詩之美,不如讀一讀下面這10首絕美唐詩,感受漢語之美。
  • 《唐詩三百首鑑賞》(1—18章)張若虛 王績 王勃 賀知章 陳子昂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超值金版)》結合市場上流行的各種選本,總結其豐富經驗,力求做到精練、準確,鑑賞深刻、透徹。每篇文字。融合古代意韻和現代視角,不空不繁,不澀不濫。希望讀者在閱讀中能提高對詩歌的鑑賞能力,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用一顆詩意的心去看待生活、體驗人生。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
  • 王維的十首經典詩作,全都是千古絕唱,值得反覆誦讀
    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有「詩佛」之稱。王維少年得名,十五歲進京應試,十七歲寫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千古佳句,二十歲即中進士,可謂是春風得意。《唐詩三百首》收錄了王維的詩29首,佔比近十分之一,可見王維詩的影響之大,地位之高。
  • 《唐詩三百首》中一首經典山水詩,意境如畫,值得一讀再讀
    王維,亦是寫山水詩的一大高手,與眾不同的是,山水美景在他的筆下,總是那麼別具一格,最恰當的說法,莫過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西北風光,曾讓他興奮不已,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便畫出了一幅美景;閒遊山中,詩意又在心中縱橫,一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不知陶醉了多少人。那麼,當秋雨初晴,遇上鄉村黃昏,又會在王維心中醞釀出怎樣的山水名篇呢?
  • 一本《唐詩三百首》平放指甲上
    圖/記者曹麗蕙 小小一粒米,透過放大鏡細窺,卻驚見衛福部長陳時中戴口罩的的迷你畫像;平放在指甲上的微書,翻開竟是全世界最小的《唐詩三百首》;大家聽過成語「見縫插針」,但你可曾看過針縫中藏著一對袖珍翡翠茶壺?
  • 一首《少年行》,一曲少年英雄的浪漫之歌
    《少年行》其二「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兩軍列陣的時候,少年內心忽然翻湧起一種奇妙的感覺。也許,戰場廝殺,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江湖。以前,他只是仗劍行千裡,快意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