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堂論金瓶梅》,用慈悲之心解讀世態炎涼

2021-01-17 山千黛

提起《金瓶梅》,人們總忍不住跟《紅樓夢》作比較。多少人從小就對《紅樓夢》愛不釋手,卻要過了而立之年,才敢翻開《金瓶梅》,能慢慢懂得其中滋味的更是少數。這不僅僅是因為《金瓶梅》頭上扣了幾百年的「淫書」的大帽子、讓人望而卻步,更因為《金瓶梅》毫不手軟地寫出了成人世界的殘酷、炎涼,若無成熟的頭腦和足夠的閱歷,實難共鳴。

素有才女之名的田曉菲,從八歲起每年都讀《紅樓夢》,其熱愛程度可見一斑。可是《金瓶梅》呢,她到了二十三歲為準備博士資格考試才勉強讀了一遍,想必內心仍然排斥。直至五年後再讀,她方懂了這部奇書的好。饒是這位才女,也要等到接近而立之時,悟得其中真味。於是興之所至,她細讀細解,寫出了《秋水堂論金瓶梅》。

為什麼《金瓶梅》不如《紅樓夢》那麼惹人愛?

因為它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小說」,描寫的是赤裸裸的成人世界。

賈寶玉曾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可是,一旦女兒出了嫁,就「混帳起來,比男人更可殺了」。在讀者眼裡,如果《紅樓夢》是出嫁前的女兒,那麼,《金瓶梅》則是後者。

《紅樓夢》的主角是一群十幾歲的少男少女們。他們住在世外桃源般的大觀園裡,每日吟詩作賦,品茶煮酒,他們的感情也是情竇初開的朦朧和美好,充滿詩意,仿佛不染纖塵的童話。這樣純淨的大觀園,是在腐敗的賈府和骯髒的成人世界之上建立起來的空中樓閣。《紅樓夢》給我們細看這座空中樓閣的美,卻把成人世界的一切黑暗,含蓄地隱藏到大觀園的背景中,若隱若現。

《金瓶梅》則不同,它的主角正是西門慶和他那群粗俗的妻妾們。西門慶投機鑽營、謀財害命、四處勾搭,壞事做盡。他的妻妾們更是爭風吃醋、貪財逐利、斤斤計較、互相算計,甚至紅杏出牆、謀殺親夫,簡直面目可憎,正是寶玉最看不慣的那種「混帳」模樣。這樣的成人世界,兇狠、醜陋,充滿世態炎涼。《金瓶梅》把成人世界的一切骯髒都擺在眼前,不加掩飾,真實到讓人不忍卒讀。但這卻是現實。

人人都可以也願意去嚮往大觀園那般夢幻的美好,但不是誰都能看清並接受清河縣那赤裸裸的現實。所以田曉菲說,「一個讀者必須有健壯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頭腦,才能夠真正欣賞與理解《金瓶梅》,能夠直面其中因為極端寫實而格外驚心動魄的暴力——無論是語言的,是身體的,還是感情的」。

用慈悲之心去讀《金瓶梅》

《金瓶梅》中展現的是醜態畢露的成人世界,裡面的人做出的絕大多數事情都不是好事,但我們也不必急於去全盤否定和批判。說到底,他們是一群醜陋骯髒的成年人,一群沒有醒悟的普通人,更是一群掙扎於市井的可憐人。或者說,他們也是滾滾紅塵中一群「有缺陷的凡夫俗子」,正如俗世間的你我他。

在《金瓶梅》裡,幾乎沒有扁平的人物,不管主次,每個人物幾乎都是飽滿的、立體多面的。

想那西門慶,雖然一生放縱、欺男霸女、聚斂不義之財,瓶兒死後,他的滿心傷懷卻是真實的。哪怕宴會上的戲編排的再熱鬧,也無法趕走他對瓶兒的思念。這一刻,我們無法不同情他。

潘金蓮背上千古罵名,可這真是她罪有應得嗎?若非出身貧寒,誰願賣身為奴、身不由己?如花美貌、聰明伶俐、又有才藝,這樣的女子,本該配個英雄才俊。可惜,武松是她夠不到的白月光。當這片白月光變成要她性命的奪命刀時,她仍沉浸在美夢成真的幻想中踏上死路。而西門慶也成了辜負了她的「蚊子血」。她再怎樣,不過是被命運作弄的可憐女子。

甚至西門慶的第一幫閒應伯爵,得西門慶賞了兩條珍貴的鰣魚,自己尚且要細細切條、過節和待客等重要時刻方捨得取出一點享用,可他卻捨得拿出一條鰣魚來周濟給同樣窮困的大哥。看到這裡,這個遊手好閒、靠著陪富家公子玩樂蹭吃蹭喝的寄生蟲,仿佛也不是那麼可憎了。

滾滾紅塵中,每個人都有他的身不由己。他有凡夫俗子的缺陷,可也總有些許凡夫俗子的可憫。世態炎涼、塵世滄桑,不過是另一個可憐人罷了,何必苛責。

即便作者用尖利冷酷的筆鋒刻畫這群「有缺陷的凡夫俗子」時,懷有的也是「深通世情的寬容」,是充滿慈悲心的。作者描摹這一群沉溺於酒色財氣中的凡夫俗子,正是希望讀者能夠反觀自身,得以自省。

對比詞話本和繡像本,田曉菲更是反對詞話本中滿篇刻板的道德說教,支持繡像本中出於佛家的慈憐悲憫心腸。我們去讀《金瓶梅》,同樣應該懷有這一腔慈悲心。

細節之中有神在

整本《秋水堂論金瓶梅》中,田曉菲始終聚焦在文字本身,尤其通過詞話本和繡像本的對比,從結構、背景、人物、隱喻等角度,逐章回講解奇書《金瓶梅》的文字具體好在哪裡。這就是一本《金瓶梅》的詳細文學導讀和解說。

其實,《金瓶梅》文字的妙處,都藏在細節裡。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徐志摩捕捉的細節,《金瓶梅》的作者早就抓住了。在繡像本中,潘金蓮在王婆家初次見到西門慶,前後七次低頭,舉止應對很是得體。即便拋去美貌的吸引,這樣嬌羞纖弱的女子,如何讓人不動心呢。

二人偷情之後,王婆故意撞破姦情,繡像本中寫道,「只見王婆推開房門入來,大驚小怪,拍手打掌,低低說道……」,這「低低」二字,確實讓整個場景生動起來。

另外,王婆假借做壽衣之名安排西門慶和潘金蓮相見。最終,潘金蓮和王婆確皆因此事喪命。王婆真可謂用這件缺德事給自己送了終。像這樣的預言、隱喻還有很多。難為作者行文安排如此心細,草灰蛇線,伏脈千裡,耐人尋味。而《紅樓夢》在這方面的確是效仿、化用了許多手法,比如西門慶請道士給妻妾們相面預言各自結局的情節,與《紅樓夢》中十二釵的批命詩很類似。

瓶兒死後,「西門慶觀戲動深悲」。在祭奠瓶兒的筵席上,眾人要走,西門慶讓大家留下來,吩咐戲子們「撿著熱鬧處唱」,不管唱那段,「只要熱鬧」。可以推想,這樣的大場面,原本就異乎尋常的熱鬧,可是西門慶還嫌不夠,還要更熱鬧些,還要這樣的熱鬧保持下去。他極力延續這「熱鬧」,正是為了掩蓋他懷念瓶兒、無法排解的孤寂處,襯託出他內心的「深悲」。

瓶兒平日裡待幾個姐妹不錯,可是死後沒有人真心記掛她,只一味嫉妒、吃醋。玉樓生日,眾人閒聊,講到臘月二十六是瓶兒的百日。王姑子一見有賺錢的機會,立刻見縫插針說一句,「少不的念個經兒」。月娘不滿西門慶一直思念瓶兒,卻冷淡地回掉,「挨年近節,念什麼經!」她對西門慶的不滿和對瓶兒的冷漠,這一句話便表露無遺。

節日和季節的襯託也是《金瓶梅》的一大主線。

田曉菲說,「《金瓶梅》是一部秋天的書」,從秋天開始,在秋天結束。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而死亡的陰影、炎涼的世態始終籠罩著全書。

開篇「熱結十兄弟」,就伴隨著卜志道的死。卜志道本是十兄弟人選之一,他既死了,其餘眾人一語帶過,就毫不猶豫選了比較有錢的花子虛補齊十兄弟的缺。後文也有因為人的變動,改變十兄弟人選的情節。這可真是「鐵打的『十兄弟』,流水的人」。由此可知,所謂「十兄弟」不過一個虛名,哪管具體是誰呢。這「熱結」的背後,是多麼冷酷無情。

節日的前後對比也增強了全書的悲劇性。

比如清明節,西門慶生子加官的時候,曾經帶領全家祭拜祖墳,何等聲勢。待到西門慶死後,妻妾四散,只有月娘帶著孝哥孤兒寡母祭拜,另有吳大舅夫婦作陪,又是何等悽涼。

前一個元宵節上,宋慧蓮搶了所有的風光,不但罵書童得了西門慶的支持、走百病兒吸引了陳敬濟的目光,還故意炫耀她的腳小,在自己的鞋子外面套潘金蓮的鞋穿。可到了下一個元宵節,宋慧蓮已經香消玉殞,西門慶也早換了新寵。這表面熱鬧的元宵節,背後又是多麼的冷。

在田曉菲看來,整部《金瓶梅》,不過是「繁華事已空」的大背景下,一代代凡夫俗子的生死歌哭,書寫的是成人世界的世態炎涼。田曉菲在《秋水堂論金瓶梅》中,耐心地教我們如何用慈悲之心去解讀這部奇書的妙處。

相關焦點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網圖其實慈悲所代表的意思儒佛道三家都有,如孟子的「惻隱之心」,老子的「慈愛之心」以及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等等,在這三家文化之中,對慈悲之道研究得最出名的恐怕還是佛家,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叫做「上以智求佛法, 下以悲憫眾生」
  • 梅東偉:論《金瓶梅》中的夫妻關係圖景及其意義
    [6]177鑑於《金瓶梅》中西門慶等的婚姻狀況,筆者用「夫妻」這一稱謂,晚明之婚姻風尚、文化思想和《水滸傳》等構成了《金瓶梅》夫妻關係書寫的基本語境。首先,婚姻論財風尚和任情縱慾的性愛之風構成了《金瓶梅》夫妻關係的現實語境。
  • 什麼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如何修出來的?
    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慈悲者,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就是非常開心的願意幫助別人去除困難,去除痛苦,帶給別人幸福、安樂。
  • 楊林夕:女性·符號·情慾——論《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
    而 《金瓶梅 》寫普通女性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 作者不僅使之成為主角, 而且將她們當作獨立的個體, 因而塑造了一個個獨立的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 。而在 《金瓶梅 》裡, 她賣給60多歲的張大戶卻樂為其收用, 嫁與武大是為了方便繼續幽會;潘金蓮一看見武松, 就毫不顧及什么叔嫂禁忌而去勾引小叔子, 為了情慾而無視道德! 遇到西門慶又「笑著上鉤 」了, 進了西門府就馬上自覺投入了爭寵的鬥爭, 她使盡渾身解數, 軟硬兼施, 步步為營。
  • 胡衍南:《金瓶梅》於《紅樓夢》之影響研究「1」(上)
    先看第66回一條夾批,這回寫到柳湘蓮為尤三姐事向寶玉抱怨,提及賈府上下都不乾淨,他自己不做這「剩忘八」,脂批:「極奇之文,極趣之文。《金瓶梅》中有云:『把忘八的臉打綠了』,已奇之至,此雲『剩忘八』,豈不更奇?」[3]脂硯齋的意思是,《金瓶梅》的語言用度往往出奇致勝,然而《紅樓夢》恐怕更高一籌。
  • 傅想容: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中人以下」的評點模式(上)
    這些研究在在告訴我們,張竹坡為現實所逼,因而《金瓶梅》中的世態炎涼更能激起他的共鳴,家世和遭遇因此成就了他的評點內涵。多數研究者站在文學的進程中肯定張竹坡的評點成就。以小說評點來說,張竹坡上承毛宗崗、金勝嘆,下啟脂硯齋,因而其評點具有指標性的地位。
  • 大願法師:慈悲心竟有如此大的力量
    所以我們看經典上面會說佛陀的捨身飼虎,《妙法蓮華經》上說,如來因地行菩薩道捨身飼虎——把自己的身體給那隻飢餓的老虎吃,乃至於割肉餵鷹,這樣的行為都體現了佛陀的大慈悲心。並且正是這種震撼人心的慈悲的力量,能夠使佛顯得無比地偉大,所以也得到千百年來無量眾生的敬仰、崇拜,所以我們以佛法僧作為究竟的皈依處。
  • 劉相雨:論《金瓶梅》中的喪葬活動及其文學功能
    後來,潘金蓮託夢給陳經濟、龐春梅,要他們「念舊日之情,買具棺材盛了葬埋,免得日久暴露」。龐春梅派張勝、李安二人,「使了六兩銀子,合了一具棺木,把婦人屍首掘出,把心肝填在肚內,頭用線縫上,用布裝殮停當,裝入材內」[1]1320,埋在了永福寺。可以看出,潘金蓮被殺死後,地方保甲一開始將其屍體在街上簡單掩埋。後來,官府兩個多月都沒有捉到武松,才責令家屬掩埋。
  • 大學中文系課堂詳錄:《金瓶梅》導讀
    向日所貸,學生耿耿在心,在京已與雲峰表過。倘我後日有一步寸進,斷不敢有辜盛德。」┅┅董嬌兒道:「敢煩老爹,賞我一首詩在上面。」蔡御史道:「無可為題,就指著你這薇仙號。」於是燈下拈起筆來,寫了四句在上:「小院閒庭寂不譁,一池月上浸窗紗。邂逅相逢天未晚,紫薇郎對紫薇花。」寫畢,那董嬌兒連忙拜謝了,兩個收拾上床就寢。┅┅次日早晨,蔡御史賞了董嬌兒一兩銀子,用紅紙大包封著。到於後邊,拿與西門慶瞧。
  • 張進德:20世紀後半葉的《金瓶梅》評論
    《金瓶梅》描述的顯然是宦官失勢、衛使當權的情況」,「番子」是否放肆一說不能說明《金瓶梅》的創作時代;從「皇木」「皇莊」等描寫來看,「採皇木事由來已久,非萬曆一代創始」,關於皇木之事,「吳文的考據也與史實不合」。「『皇莊』之名,也是由來已久」,《金瓶梅》的作者完全有可能襲用皇莊之名。
  • 張惠英:《金瓶梅》用的是山東話嗎?
    一 、山東話質疑我們從《金瓶梅》用語中兩大特點即入聲已消失、濁音已清化,可以斷定,這書用的基礎方言是北方話。(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是由另一作者補入,本文討論時不包括這五回。)因此,不搞方言研究的同志,說《金瓶梅》用的是山東話,雖不夠確切,但也無大錯,因為山東話屬於北方話,是北方話的一種。
  • 曾慶雨:《金瓶梅》敘事藝術的思維特徵
    這兩點魯迅先生做出了最精當的評述:「作者之於世情,蓋誠極洞達,凡所形容,或條暢,或曲折,或刻露而盡相,或幽伏而含譏,或一時並寫兩面,使之相形,變幻之情。隨在顯現」。透過對笑笑生敘事思維方式的具體分析,更加充分的認識到《金瓶梅》對中國長篇小說創作藝術思維產生的廣泛影響,進一步領會「《金瓶》壺奧」(脂硯齋語)之所在。
  • 論《金瓶梅》裡的配角們之西門慶正妻吳月娘
    今天,我們聊聊《金瓶梅》裡的配角們。先說西門慶的正妻吳月娘。這個人物,評點《金瓶梅》的張竹坡說她是「奸險好人」,奸險怎麼還能是好人?這兩個矛盾的詞,怎麼會在一個人身上共存? 其實,放下這兩個詞的道德判斷,深挖下去,恰恰是吳月娘的生存策略。
  • 朱家英、盧仙娥「韓」:晚清民國對《金瓶梅》「社會意義」的再認識...
    《金瓶梅》一書之所以頭戴著「淫書」之惡諡而屢屢懸為厲禁,皆根源於此。《教育公報》(民國期刊)一、從「淫書」到社會小說將《金瓶梅》視為「淫書」而抨擊者,雖然也承認「用文字的眼光來看,的確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6],然而一旦考慮到其社會影響之惡劣,便毫不寬貸了。
  • 霍現俊 李皎月:被侮辱者成為被譴責者——論《金瓶梅詞話》中的...
    秋菊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既無「天生麗質」,也非「生性聰慧」,天生愚拙,沒有應對生活的任何專長,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屬於典型的「弱勢群體」,從最基本的人道角度講,她本應得到同情憐憫,實際上她沒有。恰恰相反,她似乎沒有做錯什麼事情,但卻遭遇到非人的折磨,非打即罵,成為她人的出氣筒。繪畫本《金瓶梅》她第一次被打是在第11回。
  •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現在不是從懲罰的角度去追溯始作俑者。在給我們帶來後果的同時,所有的肇始者也同樣有他自己的苦樂感受,和他人並無二致。如果說眾生皆苦,這時候,正是培養自己的慈悲,消除內心執念,消除分別心的好時機。我們總是習慣將習性分為善和惡劣。對那些有著明顯惡劣習性的別人,總是懷著厭惡之心。
  • 呂紅:《金瓶梅》的突破與失落——《金瓶梅》性描寫的文化批判
    因而「性」所體現的「生命意義」也隨之被否定,《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讓肉體成為純潔」的生命之火,到《金瓶梅》中化為「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第1回)的欲望之魔。《金瓶梅》賦予「性」以如此內涵,怎能期待它的升華?又怎能指望它達到生命的自由?
  • 常懷感恩之心,善修慈悲之心,心靜花自開
    當我們隨時懷抱感恩之心時,我們必定會以善心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對一切都會珍惜、愛護,即使一隻螞蟻,我們都不會去踩死它;即使一棵植物,我們都不會去傷害它;即使一個物品,我們都會倍加愛護它,把它看作一個可貴的生命。
  • 《金瓶梅》作者蔡榮名與「古文辭」(圖)
    但陳明達先生考證後認為,王世貞《贈蔡簸藩先生》一詩題記中「袖出古文辭為贄」的「古文辭」,其實是一個謎語,只有用黃巖話這把「金」鑰匙才能打開。謎面是「古文辭」,古文合起來是「故」字,辭,國語讀「cì」,黃巖話卻與「事」同音,所以「古文辭」的謎底是「故事」。故事是什麼?就是詞話、話本,也就是小說《金瓶梅》的初稿。聯繫王世貞贈給蔡榮名的第二首詩的《贈文學蔡去疾》題記:「蔡文學去疾,甫裒,然小試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