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拼命也要遠離底層社會?

2020-12-18 楠姐說生活6

等社會人捧人

中等社會人比人

下等社會人踩人

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其中深意,我看過一篇文章是關於人們拼命遠離底層社會的根源,當然我也是農村長大的的孩子,都說農村人淳樸善良,踏實肯幹,可來自於窮導致的根底裡的那種自私,狹隘也同樣不可掩蓋。

我為什麼這麼拼?

是因為我見識過底層社會不為人知的封閉、狹隘、低劣和醜陋。當一個人物質匱乏到極致,連溫飽都無法解決的時候,自尊和臉面就成為奢侈品,不擇手段成為動物的本能。

我親眼見過因為多種了一棵玉米佔到了鄰居的地頭導致破口大罵甚至打的頭破血流;

我親眼見過孩子不如別人家小孩聽話而被揍得不敢回家;

我親眼見過嫉妒人家莊稼長得好而蓄意破壞;

我親眼見過見人家過得好而借錢不還,還理直氣壯的說:你那麼多錢至於嘛

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就如同竹簍裡的螃蟹,不用蓋蓋子卻跑不出來,因為想爬出來的都被別的螃蟹七手八鉗的拽回去而後快。

在社會底層,那些社會陰暗面更為真切立體,所有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都被放大無數倍,為了活著,為了獲取更多生存資源,有那麼多人喪失底線,人格扭曲。

貧窮到極致的人,還會出現諸多心理問題,貧窮往往與自卑相關聯,而自卑一旦發酵到某種程度,便是瘋狂仇富,報復社會,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身試法等。

在2000多年前管仲就說過: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我並不覺得金錢是衡量一切的標準,我也不認為貧窮本身是可恥的,但我目前很堅信,認定自己固化最低階層,並老死於貧窮的這種思想,是及其可恥和可怕的。俗話說得好:你要是不想站起來,誰也扶不起你。

物質上的匱乏要不斷面臨人性上的拷問,當然人性是禁不住拷問的,郭德綱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印象深刻:沾酒不醉是喝得少,見色不迷是摸不著,以德服人是打不過,淡泊名利是實在沒有招。

沒有一個人是沒有醜惡的一面的,如果沒有就是你沒有被逼到那個層次。

就像現在的一線、二三線城市和廣大農村縣城的區別

一線城市人才輩出,大家互相制衡,互相遵守規則,憑實力證明自己

二三線城市雖然有基礎設施,但機會太少,瞪眼看的人多,空有一身抱負無處施展

縣城和農村基本都是地頭蛇的天下,誰關係硬誰老大,算計大於努力,攀比高於生活。

當然是金子在哪都發光,只是平臺不同,發光的機率不一樣,誰都想受到公平的待遇,努力就有收穫。不想在我專心奮鬥的年紀,時間都浪費在算計,攀比和嫉妒的環境裡。這樣也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失去了國之大計的根本。同時也希望教育資源向農村和縣城傾斜,改變社會基層的現狀就是改變祖國的未來。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處於哪一個階層,站在什麼地方都要善於擴展自己的格局,在有能力的情況下,盡力幫助別人擺脫困境,一代一代過去社會也就會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可以去試試……為什麼很多人勤勞一生,還在社會底層?因為如果僅僅通過努力就能成功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窮人了, 二八原則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理!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羅馬,我們普通人怎麼和他比?什麼叫做成功?難道就是財富和社會地位嗎?
  • 世相百態:社會底層邊緣人,何以體面地活著?
    總有養尊處優的人,瞧不起活在底層的人。或者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從心理上牴觸著社會上層的人。什麼是社會底層邊緣人?這個概念不能簡單地用職業和收入水平劃分,像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環衛工人、建築工人、工廠打工者等,這些都算不得真正的社會底層人。
  • 我為什麼不同意有人說當年的中專生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上午坐車時,瀏覽新聞時看到一個短文,大致意思是當年的中專生目前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儘管我不是當年的中專生,但對此深感疑義,不吐不快!個人最反感的就是有人說什麼什麼底層,這明顯帶有社會岐視,說基層倒是更文明些。八十年代開始,中專生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初中畢業上中專,我們習慣上稱小中專,大多為師範。另一種為高中畢業上中專。
  • 紀錄片《城市夢》,真實還原了一個社會底層人物的城市夢
    老人一家五口14年前背井離鄉來到這座城市,老伴身患癌症而且兒子還是殘疾,老人自己已經70多歲,也是各種病症纏身,還有一個剛上初中的孫女,一家老小每天的生活開支加上自己和老伴的醫藥費,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眼前這個攤位就是支撐他們所有開支的唯一經濟來源,也是他們在這座城市生存下去的希望,現在有人要動他的飯碗,所以他才要拼命。
  • 女孩子為什麼要拼命努力?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我身邊常常有這樣的聲音:「你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女孩子,不要這麼拼,找個條件好的人嫁了比什麼都重要。」「女孩子,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每次聽到這樣的話語,我都覺得特別可笑。女孩子為什麼要努力,不就是為了讓你們這些總是質疑我們、輕視我們的人閉嘴嗎?
  • 漫畫:社會底層的人,還會施捨嗎
    所以,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當然,現在可能很多需要施捨的人比我們還富裕,但是這種人隨著國家政策的各種出臺遲早會沒有的,我們還是需要更多的愛心,為社會製造幸福。
  • 《無名之輩》:在社會底層中,就算是生活的失敗者,也要站著輸
    事實上,在表達這種以底層生活者生活細節的影視化戲劇中,是很容易走進情緒平淡的誤區的,因為底層生活者的生活就是這樣百無聊賴,日復一日,不像身居高位的人每日都有新的花樣,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富人千姿百態,窮人大抵相同」,因此可以說,《無名之輩》通過結構的改變和結尾的戲劇化很聰明的規避了這種過度的「平淡」,不得不誇讚饒曉志導演在這方面可謂是下了苦工
  • 他堅持拍社會底層人的故事,揭露了隱秘的剝削,看哭了不知多少人
    英國導演肯·洛奇一生都在拍平凡人的故事,為社會底層呼喊奔走,將鏡頭對準勞動人民的艱難,呈現他們的風骨。這一切從來不是出自「高人一等」的同情和憐憫,相反,肯就是他們其中一員。雖然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法律專業,但他對於當律師賺錢不感興趣。
  • 人知道自己終究會死,為什麼還要拼命地活著
    既然人知道自己終究會死,為什麼還要拼命地活著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為自身的欲望,珍惜生命來之不易。這種欲望,有些人稱它為名譽,有些人稱它為利益,還有些人稱它為快樂……為名而戰的人,他們把名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既然生無法選擇,但死是對生的尊重、是對生的總結。
  • 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原因有這三個
    可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及至他們老去,會無奈地發現,自己什麼都沒能改變,指不定孩子們也要重走自己的路。這種悲涼,在外人看來,也莫不哀婉嘆息,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而是一次又一次錯過了。
  • 只是為了活著:深圳三和大神,一群社會底層的辛酸人
    我是平凡的執筆人——醬哥 三和大神是社會底層人員生活的無奈縮影,日本NHK電視臺拍攝播放的名為《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1500日元的年輕人們》紀錄片火了。該紀錄片拍攝是的在中國深圳打工者的生活。作為國際大都市的深證一面是繁華,另一面卻是如此的蕭條。
  • 《天才瑞普利》:底層社會小人物的欲望之旅
    這個生活在底層社會小人物的三次行兇,從錯手殺人到為了掩蓋真相,電影令人看到了在謊言與欲望中一個靈魂的蛻變,最終其失去的遠遠比得到的更勝,那結局為人唏噓的震撼,見證著一個「天才瑞普利」的誕生。
  • 《誰是被害者》:將臺劇推向另一高峰,替無法發聲的社會底層殺出血路
    觀眾看見的《罪夢者》,其失敗的成績,獨排眾議的陳映蓉當然要負起責任,但Netflix 在2017 年開始鎖定計畫,到2019 年上線,中間長達兩年的時間,Netflix製作面上沒有責任?真的沒有幹預、操作的痕跡?一部影視作品的成績好壞與否,若過份單一推責給導演或劇組團隊任一職位,也有失全盤觀察。甚至,影視作品的完整性,也多半與製作人有關,否則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怎麼會頒給製作人?
  • 為什麼不能叫工人階級是底層人?
    中國在1945年到1949年之間的戰爭叫作解放戰爭,為什麼叫解放戰爭?因為在解放之前工人和農民被資本家和地主剝削所以推翻資本家和地主階級的戰爭叫解放戰爭。工人階級是新領導者是新中國的公民,解放戰爭能夠取得勝利那是因為有工人和農民的支持,如果稱工人階級是底層人那麼就是本末倒置。無論是工廠裡面的工人還是電商客服還是櫃姐,餐飲服務,家政,保安都是屬於工人階級。雖然工人階級沒有很多的收入所幹的活都是繁重能夠替代但是如果沒有工人階級去幹那麼需要領導階級嗎?
  • 為什麼要努力讀書,爬出底層?張文宏這段話給出了最實在的答案
    關於「為什麼要努力讀書」這個話題,一直以來有很多答案?前段時間,面對疫情,有一個答案贏得了全國網友的一致點讚:要做一個像鍾南山教授那樣有知識的人。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救人於水火。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你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去戰勝危險。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
  • 一部反映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奮鬥與掙扎的電影,豆瓣9分
    這個疑惑,便是「我」心中一直在擴大的洞,影片後面「我」在牢裡問革命者申先生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遭遇,他說,你一直是在替反動派賣命。「我」是一個人的一點兒子的巡警,善良並怯懦,這是那時老百姓最普遍的性格,感覺到社會的不對勁,卻說不清,也沒有太多的反抗意識,比如「我」會說為什麼學生們不再起來反抗阿,卻沒想到自己去做。
  • 風犬少年的天空:底層煙火,最是動人
    安然處於社會最高層,她不會在乎劉聞欽的階層,因為她不知道,一分肯德基的錢,就足以讓劉聞欽存一年。錢在安然的眼裡,似乎什麼都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她有。她幼稚的以為,劉聞欽不應該自卑,應該大膽地面對生活。事實上,劉聞欽早就在生活的苦海之中獨自泛舟,他甚至連青春都沒有,又何談夢想?
  • 韓國底層社會的「寄生蟲」,真實的貧困遠比韓劇更加寫實殘酷!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那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韓國電影《寄生蟲》,有人或許要問,韓國真的有電影中演繹的一家四口那樣的窮人嗎?事實上,導演奉俊昊並沒有刻意虛構韓國底層人士的苦難,實際上韓國窮人的生活絕對要比韓劇或者電影中更加寫實、殘酷。
  • 《小丑》:底層淪陷之後,有的只是「弱者互害」
    整個哥譚的墮落宛若紙上的墨水一樣暈染開來,並在身處底層的個體生命中浮現——正如整個肌體的病變,最終要體現在每一個毛孔上一樣。二對於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遞縮過程,「底層淪陷」概念似乎具有充沛的闡釋力。作為一個本土社會學概念,底層淪陷試圖揭示底層社會中因匱乏的資源、狹仄的生存空間,而從根本上扭曲一個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 崇尚科學,遠離邪教!我們要這樣做…
    崇尚科學,遠離邪教!我們要這樣做… 邪教 像一把犀利的劍 外表招搖而充滿誘惑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