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 中國宋元繪畫是他的精神食糧

2020-12-18 澎湃新聞

川端康成在中國臺北市召開的亞洲作家會議上的發表的題為《源氏物語與芭蕉》的演講中,曾發表了這樣一大段議論:我來到臺北懷著一個很大的期待,就是可以在故宮博物館觀賞古代的中國美術。中國古代美術確實是莊嚴而崇高的。從我的感覺上來說,它已深深地浸透到我的身體裡,給我顫慄般的感動。能給人以這種感覺的美術,在西方僅有李奧納多·達·文西一人。而在中國古代的銅器、繪畫等當中卻有無數。

這篇演講稿在一定程度上卻反映出了川端的藝術審美傾向。從通篇提到的具體人名來看,日本共5人,其中紫氏部、芭蕉是文學家,大雅、雪舟是畫家,蕪村則是俳句詩人兼畫家;中國共7人——牧溪、梁楷、夏圭、王維、李漁、杜甫、白樂天(其中王維也是詩歌和繪畫領域的雙棲人物);另有西洋1人,即達·文西。這些名字中,文學家和畫家幾乎各佔一半,在一次文學演講中提到如此眾多的畫家的確非同一般。不僅如此,作為一個日本作家,在演講所論及的全部藝術家中,中國人超過了半數,這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演講中提到的牧溪和梁楷都是受到川端盛讚的中國宋元畫家。

在多如繁星的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中,為什麼川端唯獨把宋元繪畫看作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這其中存在著豐富多樣而又相互交織的複雜因素。

一、宋代:中國繪畫史的光榮時代

宋代繪畫在中國漫長的美術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鄭振鐸將宋代繪畫與希臘雕刻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相提並論,指出:「

論述中國繪畫史的,必當以宋這個光榮的時代為中心

。」

兩宋時期,「繪畫的教化功能,不再被特別強調,而它的審美、寄情和娛悅作用則被空前看重」。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繪畫歷來負有「明勸戒,著升沉」 「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政治功用,唐代張彥遠在其著名畫論《歷代名畫記》中將繪畫視為「有國之鴻寶,理亂之紀綱」。然而,隨著中國封建體制在經歷唐朝的鼎盛之後逐漸失去繼續擴展的勢頭,藝術創作的風格和趣味也逐漸由沉雄壯闊轉而趨於細膩婉約,兼收並蓄的宏大氣度被玩味意境的精雅格調所替代。

「從總體看,宋代繪畫已不復有唐代繪畫的雄健氣勢,但卻更加精緻、多樣化,富於人情味和抒情性」,這與日本人在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培養起來的審美情趣十分契合。日本列島雖然山巒廣布,但並沒有中國喜馬拉雅山脈那樣巍峨險峻的高山,最高的富士山不過海拔3776米,而且外形圓潤柔和。日本各地儘管河流交錯,但也沒有中國黃河、長江那樣氣勢磅礴的大江,而多為平靜優美的細流。豐富而纖巧的自然孕育出了日本人細膩敏感的性格,以及對纖麗柔美風格的特殊愛好和對優雅的抒情性的格外追求。因此,擁有傳統日本性格的川端在這樣一種民族文化語境的影響下便自然而然地對宋元繪畫產生了親近感。

與繪畫功用及審美情趣的變化相關,自宋伊始,繪畫的形式也為之一變。宋以前無小幅畫,南宋以後大幅捲軸畫逐漸減少,而手卷、冊頁、摺扇、團扇等圓、方、扇形的小幅畫面日益增多且最終興盛起來。鄭振鐸說,「這些宋人小畫,雖然畫幅不大,但當時畫家們卻仍然用了很大功力來製作。他們絕對地不肯出之以輕心率意。……是使用整個心靈,整副手眼,整套技巧的。雖說是小景,卻儼然是全境,宛然是大氣魄」,並將之比作短篇小說或絕代佳人,「增之一分則太長,削之一分則太短。恰到好處,無可移置」。相傳米芾寶晉齋中不掛大幅,只掛三尺小幅。李迪、夏圭都創作了許多紈扇、方幅小品,而他們正是川端深深喜愛並多次提及的畫家。

不僅畫面的尺幅減小,而且連帶對繪畫的欣賞方式也由壁間張掛移向案頭展玩。幅面的縮小難以容納氣勢恢宏的闊大風景,因而山水畫常見一角半邊的對角式構圖,所謂「馬一角、夏半邊」馬遠作畫在布局上往往將實景置於畫面一角,故稱「馬一角」,夏圭則喜將景物集於畫面一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因名「夏半邊」。即是這一圖式的代表。而花鳥畫則多作單枝朵花,出現了由整株向折枝折枝乃花卉畫的一種,即不寫全株,只取樹幹上折下來的部分花枝,故名。唐代韓偓有《已涼》詩曰:「碧欄幹外鏽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的傾斜,留下了大量清爽簡潔、富麗精巧的折枝花鳥作品。這本身就非常投合日本人的欣賞趣味。

生活在狹小的日本列島上的大和民族,在藝術情趣和審美習慣上似乎具有與生俱來的精細。時至今日,在工業化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日本無論在工藝品還是在電器產品等各個領域也都體現著小巧精緻的特色。文學形式的短小在日本是有悠久傳統的。成書於10世紀上半葉的日本歌物語文學的代表《伊勢物語》就由125個短小故事構成,同時代的《大和物語》也由170餘段相對獨立的小故事組成。此外,中古時代的日記文學以及江戶時代的俳諧、川柳等,都充分體現了日本文學的簡潔精練和細緻入微。

在這種整體文化氛圍的滋養下,川端文學亦罕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壯氣魄,卻常見別具情趣的纖細精緻。

川端花費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創作的百餘篇微型小說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對精巧事物的偏愛,這種偏愛之中既有傳統的基因也有外來的養分,當然還有川端自身的個體原因,他曾坦言掌上小說「是符合我的體質的一種形式」。

二、宋代繪畫與川端康成的文學

兩宋繪畫,從山川溪流、雲霞煙霧、閒花野草,到棲林小鳥、待飼雞雛、結網勞蛛,無不入題。郭若虛說:「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宋元繪畫的這一特色與川端的審美趣味不謀而合,山水、林石、花竹、禽魚,恰恰是經常出現在川端作品中的文學意象。在觀察世界時,川端目光停留的對象往往是一隻小小的昆蟲或是一尾靜靜的遊魚。在那些不易被人關注的半隱半現的角落裡,總有著吸引川端注意的東西。經過川端的慧眼發現,它們始能成為文學作品中的重要角色。

例如,名著《雪國》多次寫到垂死的秋蟲。它們如同貼在紗窗上,靜靜地一動也不動,薄弱的翅膀在秋風中瑟瑟飄動,「乍看好像是靜靜地死去,可是走近一看,只見它們抽搐著腿腳和觸覺,痛苦地拼命掙扎」。這段細膩入微的文字不由令人聯想到丹青高手對昆蟲觸鬚、翼翅等的逼真描摹。在秋色滿山的背景之下,渺小的昆蟲往往是人們視而不見的。但川端不僅留意觀察,而且精心刻畫,使之成為被命運之流裹挾席捲卻無力抵抗的主人公駒子的化身,秋蟲的掙扎正是駒子內心深處情感與理智、憧憬與絕望的掙扎,而藝妓們生的掙扎和死的悲哀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如同連綿山野中的秋蟲一樣是微不足道的。川端在其自然觀照中極大地投入了主觀感情,出神入化地將駒子的人生濃縮在了秋蟲的生命中,充分體現了川端藝術感覺的成熟與藝術表現的精細。

再如《舞姬》中反覆寫到一尾小白鯉魚,它孤零零地待在皇宮護城河渾濁的角落裡,「一動不動,不浮不沉」,旁邊是飄零的落葉。小白鯉魚暗示著女主人公波子悲涼無助的心態,二者都是「孤獨之身,同病相憐」。當波子長久地凝視護城河時,仿佛從水中白鯉魚的身上映照出了自己。甚至,立於水中央的告示牌上寫著的「請愛護魚」幾個字,看起來也像是「請愛護波子」。白鯉魚的委身之所正處於拐角,垃圾淤積,在寬闊的護城河裡,白鯉魚偏偏生活在這樣一個骯髒的、沒有自由的地方。而在廣闊的社會中,波子也同樣偏偏生活於一個壓抑的、沒有幸福的家庭裡。白鯉魚的優美柔弱與環境的惡劣相互反襯,波子對白鯉魚的擔憂,折射著她自己對愛情、婚姻和事業的不安。這裡,川端借鯉魚而寫人,避免了平面刻板地直接描寫人物,從而使作品更具韻味。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川端文學中,無論是秋蟲、鯉魚還是紫花地丁,都不是虛設,而是切實地服務於作品主題的。應當說,

川端對於花鳥魚蟲、自然山水的細膩感知和準確把握與他對此類畫題的宋元繪畫的關注、認同和欣賞,有著內在的相輔相成的關係。

江蘇作家儲福金曾經在《讀川端康成》一文中談到川端的「調子」,他認為:「川端康成的調子並非只在景色的描寫中,而在他整個作品的情景描繪中。有著一種真正的文學的調子,一種真正的文學的味道。這種調子是無形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它取決於作家創作時審美心境的營造和藝術環境的薰染。川端從中國美術中汲取的養分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物品、景色或情節,而是一種總體的藝術氣韻,一種深層的審美感悟。」

 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

文學與美術、音樂、戲劇、電影的對話

楊乃喬 主編

定價:158 元

ISBN:978-7-309-14470-3

2020年1月

相關焦點

  • 交疊中的光,影與海市蜃樓——沈從文與川端康成之比較
    喜愛閱讀的你,尤其是喜愛閱讀純文學的你,相信一定不會對沈從文和川端康成陌生,一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憑藉唯美的《雪國》聞名世界,一位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師,他的《邊城》和《湘行散記》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我們在語文課上,在課外的閱讀,在和朋友們聊文學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談到他寫的書籍。
  • 《雪國》:川端康成物哀思想後的大美與大悲憫心
    《雪國》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唯美主義代表之作,是近代日本抒情文學的頂峰作品,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版本。日本文學是以「真實」為基礎的,創造浪漫主義並有點哀怨的感覺。
  • 日本文壇泰鬥自傳在中國出版 感受川端康成
    原標題:感受川端康成   最近,日本友人援助武漢醫療物資時所贈的古典詩句,比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引發人們對日本文學的關注。   正好,日本文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傳《天授之子》最近在中國出版,讓我們一起在川端康成的自傳中,體味獨特的日式文學審美。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正是這本書奠定了日後為世人所知的三島由紀夫,自此,他成為年輕一代中最有名的重磅級作家。但極少有評論家敏銳地感受到三島充滿深層衝突的獨特個性,亦即與怯懦做持久而天然的掙扎,這本書的誕生便是這種內心爭鬥、反覆徘徊和確認的成果。  川端康成曾為早於這本書、卻反響平平的《盜賊》(寫成於1948年)寫過序言:「我被三島君純熟的天賦所震驚,竟感到目眩神迷。與此同時又被他的文字擾亂了心神。
  • 川端康成口含煤氣自殺:人生是一場徒勞,死亡才是最高的藝術!
    人們對於川端康成之死,除了扼腕嘆息,感慨世界上從此少了一位文學大師之外,似乎對於川端康成的非傳統死亡方式並不詫異。這究竟是何原因呢?原來,早在1962年,川端康成就曾對自己的死作出了預言:「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 神秘417房間,川端康成的死因之謎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亞洲第二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文壇影響力不言而喻了。對於這麼一位文壇泰鬥,於1972年4月16日死在了馬麗娜公寓417房間,死因竟然是自殺?一位巨星如此隕落,難免讓人唏噓。其實在川端康成前,日本已有十多位作家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生命。
  • 黃家駒的歌就是精神食糧
    黃家駒,中國華語樂壇有史以來最傑出的音樂人。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黃家駒。也都有一首黃家駒的音樂作品。黃家駒的歌對每個人的意義也不盡相同,黃家駒的歌對我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四個字,就是精神食糧。在我迷茫的時候我會聽《你知道我的迷惘》,在我失望的時候我會聽《海闊天空》,在我頹廢的時候,我會聽《光輝歲月》。
  • 與川端康成齊名,一生自殺5次,太宰治:最愛妻子,卻和情人赴死
    與川端康成齊名,一生自殺5次,太宰治:最愛妻子,卻和情人赴死「面對世人,我總是心懷畏懼,戰戰兢兢,而作為世人中的一員,我更是自卑。我總是用微笑來偽裝自己,將敏感和煩悶隱藏在內心深處,就這樣我成了一個搞怪滑稽的怪人。」
  • 川端康成的死前一幕:口含煤氣管,臉頰通紅,自殺還是有意為之?
    文學,給他帶來了一縷暖陽1920年,7月。川端康成考進東京大學文學部,最終進入文學系。此後他沉迷於文學,文學帶給他另一種溫暖。川端康成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讀書,寫作,旅遊。這是他當時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有人曾勸他不要讓他寫了說是給三歲小孩看的。他笑而不語。
  • 川端康成:自殺被送往醫院,卻對司機說:路這麼擠,真是辛苦你了
    對於獲諾貝爾之後,川端康成又選擇了自盡,外界有許許多多的說法,但到底是什麼,想必只有川端康成自己知道。有人說他鬱郁不得志,其實不是,川端康成死前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日本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人,在外人看來,這可能是滿志狀態。
  • 川端康成:吞煤氣自殺的諾貝爾獎作家,童年就被稱為「天煞孤星」
    年僅15歲,川端康成就成了一個孤兒。爺爺去世以後,川端康成來到了自己的舅父家裡生活,雖然終於算會有了一個能住的地方,但是他也經常住在學校裡面的宿舍。只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舅父家裡。孤獨,讓他愛上閱讀與同齡人相比,川端康成少了很多萬帥的快樂時光,但是在孤獨的日子裡,川端康成學會了用讀書緩解自己的孤獨和悲傷。在1920年的夏天,川端康成考上了東京大學的文學部英文系,但是因為他討厭學英語,第二年就轉到了中文系,後來,他愛上了文學,並不能自拔。
  • 在廣島與宋元名畫相遇
    展覽由六大部分構成,包括「淺野家的淵源和武威——甲冑 刀劍」「風流大名的源流——茶道具」「淺野家的中國繪畫」「淺野家的日本繪畫」「淺野圖書館的漢籍、饒津神社的能道具」「藩主的祈請、公主的生活」。 在淺野家流傳下來的道具類中,較其他大名家更為充實的,是與中國有關的文物。首先舉出的,是下文即將討論的中國繪畫,特別是在全國大名家之間亦足以以質量自豪的宋元繪畫收藏。
  • 日本文壇泰鬥川端康成自殺離開了人世,遺書寫了什麼?
    無言的死,無盡的生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的知名作家,在中國文學界也有不小的影響力。「凌晨四點鐘,海棠花未眠」一句就是出自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也被當作教材出現在小學課本裡。繼泰戈爾之後,川端康成成為了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於1899年出生於日本,善於寫小說,他的作品寓情於景、充滿色彩,蘊含著對人性升華的美,多以悲情為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古都》、《睡美人》等,他在文學上有極高的造詣,令人不解的是最後卻悲戚離世。
  • 《古都》《邊城》:「憂鬱」寫作下,沈從文的生與川端康成的死
    以此可以看出,《古都》選擇了日本的古都京都來作為創作的背景主要因為京都是日本美最集中和最傑出之地,也是日本文化的第盛之地,被稱為「真正的日本」,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徵」。川端康成創作和發表《古都》的時期,正是二戰日本戰敗後,被美軍佔領的時期。
  • 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在川端康成本人的自述中,他把小笠原當做自己的初戀。但在那個年代,兩位同性的男子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也無法搭建起愛之巢穴。所以在川端康成對戀愛的描寫中,他不斷地突破常規約束,標新立異,尤其以亂倫這種極端的戀愛關係來表現他對純潔感情的讚美,也許每當他提起筆來,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往昔的少年。
  • 川端康成的愛情觀: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二是老人
    看過川端康成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總是能將事情看得透,以優美、簡潔且富有意境的語句將形色人物展現在讀者眼前,在川端康成的愛情觀中有這麼一句話: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意識孩童,二是老人。那時候的川端康成身邊就只剩下年邁的祖父了。可祖父是個雙目雙耳都殘疾的人,就連與川端康成進行溝通都難以做到,從小,川端康成就習慣獨自一人待在屋裡靜靜坐在角落讀書,後來,祖父也離世,川端康成就成了一名徹頭徹尾的孤兒。
  • 川端康成:自殺前留下半瓶酒,曾在弟子遺體前說:「該死的是我」
    自殺前留下半瓶酒在這一天的下午,川端康成給自己的傭人說一聲去看看自己新購置的房子,便離開了家門,傭人也和往常一樣答應著,可是直到當天是晚上10點,川端康成都沒有回來。傭人這才感覺到不對勁,於是便去新房子尋找川端康成。
  • 宅家看什麼 | 日本文壇泰鬥川端康成自傳,獨特的日式審美
    前不久 日本文壇「泰鬥級」人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川端康成「日本美」格調 無論是《雪國》裡雪中不言的山村人家,《山音》中的蔥蘢世界,還是《千隻鶴》裡雪子小姐的千隻鶴包袱皮,志野茶碗和引人浮想聯翩的傳統日式茶道,其中富含的元素都完美地體現了川端作品中鮮明的「日本美」。
  • 波士頓美術館何以擁有全美第一的宋元繪畫收藏
    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是北美大陸最早收藏東亞藝術的博物館,其館內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以早期繪畫、佛教雕塑和陶瓷而聞名,並擁有全美第一的中國宋元繪畫收藏,唐代張萱的《搗練圖》、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都收藏在此。這一成績是如何形成的?
  • 關原之戰,小早川秀秋為何背叛石田三成,投靠德川家康?
    所以,石田三成討伐德川家康的時候,毛利家表面上看起來很積極,但他們的大軍走到大阪就不動了。當時的小早川秀秋還不到20歲,無論威望、資歷、人脈以及能力都很難讓他在小早川家立足,他需要毛利家的支持,所以他最後的倒戈很可能是因為他發現投靠德川家康他能夠得到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