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日本友人
援助武漢醫療物資
所附贈的古典詩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大火。
前不久
日本文壇「泰鬥級」人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川端康成自傳
國內出版
抗擊疫情關鍵時刻
將該書推薦給大家
讓我們一起體味獨特的
日式文學審美
川端康成與「日本美」格調
無論是《雪國》裡雪中不言的山村人家,《山音》中的蔥蘢世界,還是《千隻鶴》裡雪子小姐的千隻鶴包袱皮,志野茶碗和引人浮想聯翩的傳統日式茶道,其中富含的元素都完美地體現了川端作品中鮮明的「日本美」。
《天授之子》封面,出版社供圖
《天授之子》為川端康成的自傳體小說集,收錄《故園》《東海道》《感傷之塔》《天授之子》四篇小品。
該書是一部窺探靈魂深處的珍貴作品,以獨特的樣式和濃重的感情,描寫日本美的象徵。
川端康成從兩歲到十四歲期間,父母、姐姐、祖父母相繼去世,他一生中縈繞著「天涯孤兒」的情結。《故園》中,以迎接養女為契機,作者回顧了自己孤獨的少年時期;《東海道》則緬懷故人的上京之旅,探討藝術與永恆的關係;《天授之子》中,描寫與養女之間的父女之情,記述了戰後日本筆會的活動……
川端康成忠實繼承日本傳統文學、表現日本人精神特質,作品裡的藝妓、歌舞伎、和服、清酒、壽司、茶道、祗園會、五重塔、富士山……這些日本符號都隱隱凸顯 「日本美」的格調。
川端康成像
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一生創作小說百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等。一九六八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亦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作家。
精彩書摘:
從上小學的時候起,我幾乎每天都要爬上院子裡那棵野瑞香讀書。它是祖父心愛之物,愛的程度僅次於那棵老松。這棵野瑞香也相當老了,從它那樹幹頭部向四方伸展它的粗枝,我的腳就蹬在樹枝上,靠著樹幹,姿勢隨便絕不難受,而且我在樹上的位置總是固定的。回憶起來,那高度也許有所誇張,實際上大概要比屋頂高一些。我坐在樹上就覺得這裡是我的巢一樣。
快到四十歲的時候,初次看到明惠上人樹上坐禪的畫像時,我不由得流了淚。還沒有想起野瑞香上的自己,眼淚就奪眶而出了。這可能是把明惠和幼年的自己得意地相提並論之前純潔的感動吧。粗糙的照片上依舊看得出松樹的生命力生動感人,照片上的小鳥高聲歌唱。我在樹上的時候,成群的小鳥飛到野瑞香上鳴唱也是常有的事。
上樹讀書之類癖好,大概一直保持到結婚之前。
其實,樹上讀書既沒有原因也沒有什麼意義,只是突發奇想,習慣成自然。並非感傷,倒是貪於野趣,也沒有想到這樣做是與眾不同的。
樹上讀書的回憶,我沒有和別人說過,我也沒有因它回憶起往事。我生平不喜歡追憶自己過去的事,不以為這有什麼意義,所以樹上讀書的事即使有時回想起來也不過是帶出淡淡的哀愁色彩而已。看到明惠上人畫像不由得流淚,連我自己也為之吃驚。
我有時候想,在野瑞香上讀書的幼年形象,也許蘊含著我天生的性情和平生的幸福。
爬到樹上讀書的孩子,回想起來也好,從旁觀者的角度說起來也好,那形象可能是孤獨和寂寥的吧。然而孩子卻覺得有趣,急急忙忙地往上爬。被樹枝樹葉包圍著的我這個巢雖然有些暗,但是讀到中途的書讓我戀戀不捨而不顧其他。
川端康成代表作:
封面拍攝,吳波
封面拍攝,吳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除署名)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