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新華社發)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 通訊員 何玲 實習生 陳迪
7月23日,長徵五號拔地而起,託舉著「天問一號」,直奔寰宇。
通往火星的探測之旅,難度挑戰頗大。
點火起飛後,「天問一號」將進行長達7個月的地火飛行,到達火星附近後「剎車變軌」進入火星軌道,還將面臨高達2億公裡的超遠距離通信挑戰……這背後,是包括湖北籍參試人員在內的所有中國航天人的默默付出。
宜昌籍計量系統工程師陳俊——
最早進場檢定儀器儀表,一天站立10多個小時
確保發射場上所有儀器儀表、設備設置的精準合格,是航天發射任務順利進行的前提基礎。
探測火星任務啟動前,宜昌籍計量系統工程師陳俊所在的計量團隊已提前20多天進駐場區,開始各類儀器儀表設備設施的檢定。
「不能有絲毫大意,必須百分之百精細、精準。」陳俊介紹,完成一次標準合格的檢定,要操作設置上千次,非常考驗崗位人員的細心、耐心和責任心。
今年以來,陳俊先後2次入駐場區,進行全覆蓋計量檢定,光他個人就完成了1500多臺(塊)儀器儀表的檢定工作,為長徵五號B和火星探測任務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可靠的硬體基礎。
檢定儀表時,陳俊必須全程站立,為給任務測試工作預留充分時間,他和同事們加班加點把計量工作往前趕。有時一天要站10多個小時。
「集中檢定的那些天,雖然累,但特別自豪。」陳俊說,當看到長徵五號拔地而起、直刺蒼穹的那一刻,真切感到身為航天人的光榮和自豪。
宜昌籍測控總體工程師李偉——
發射場測控系統的「大管家」,19年來參與100多次航天發射任務
發射場測控系統是掌控火箭飛行狀態的千裡眼、順風耳、指揮棒,宜昌籍測控總體工程師李偉是測控系統的「大管家」。
此次火星探測任務,他負責對測控系統進行總體把關、技術指導和統籌協調。
2001年畢業後,李偉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2016年,他從西昌轉戰海南,在文昌發射場負責測控系統的技術牽頭工作。
19年來,他參與執行西昌和文昌兩個發射場100多次航天發射任務。如今,他已是中心技術部測量系統高級工程師。
今年5月以來,為迎戰火星探測任務,作為測控總體的李偉兩次赴西沙進行測量試驗,與此同時,他還撰寫測控系統總體方案、階段評審總結報告、操作類文書等。
「只有嚴格履行職責,才能確保測控系統工作平穩,促使各項跟蹤測量任務圓滿完成。」李偉說。
隨州籍快評系統高級工程師劉波——
從西昌馳援文昌,為火箭飛行體檢把關
發射場指揮控制大樓的快評間內,隨州籍快評系統高級工程師劉波正緊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曲線與數據,實時評判火箭飛行的健康狀況。
屏幕前,他在緊張等待,等著在器箭分離的第一時間,拿出「是否成功」的判定,提供給現場指揮長宣布任務結果。
這已是劉波第8次從西昌發射場馳援文昌發射場,參與重大航天發射任務的快評工作。
「快評就是通過各類數據對火箭飛行狀態進行實時評定,確定其各方面工作是否正常,如出現問題第一時間判定問題在哪。」劉波給他的崗位打了個形象比喻——為火箭飛行狀態體檢。
2011年,劉波團隊自主研製的火箭飛行快速評定系統在「中星12號」任務中首次亮相。
這些年,劉波和同事們還把快評系統的應用從CZ-3A系列火箭擴展到多種火箭型號,從人工輔助升級到智能判讀,在護航星箭安全飛天的同時,一次次刷新飛行評定的速度,助力測試發射和星箭產品的持續改進優化。
孝感籍低溫加注系統工程師鄭豔——
編寫加注軟體,確保推進劑加注安全
此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中,孝感籍低溫加注系統工程師鄭豔負責的低溫加注軟體,是確保火箭推進劑順利加注的重要一環。
接到任務後,鄭豔進駐發射場,天天泡在崗位上。為確保任務加注過程安全可控,她主動申請進入加注庫區,監測系統狀態,與易燃易爆的液氫液氧近距離接觸。
2014年8月,剛到中心工作兩年的鄭豔和她的先生主動申請前往海南,加入文昌發射場的創業建設隊伍中。
剛到海南時,發射場條件異常艱苦,為開發全新的加注系統軟體,鄭豔跟著男同事們,在沒有空調的設備間內,加班加點編程調試。
2016年,長徵七號和長徵五號先後首飛成功,鄭豔參與研製的低溫加注軟體順利為大火箭注入了騰飛血液。
「天問一號」問天,她也是發射區最後一批撤離人員中唯一的女同志。
「很享受現在,工作與偉大的事業緊密聯繫,生活與最愛的人在一起。」發射成功後,她說。
隨州籍發射中心技術部賈宏亮、姚瓊夫妻——
17年攜手追夢,矢志航天情更堅
確定「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後,賈宏亮、姚瓊相視而笑。
他們是一對隨州籍夫妻,此次任務中,丈夫賈宏亮擔任測發地面總體系統工程師,妻子姚瓊擔任塔勤廠勤系統工程師。
「每天,除對任務中的測發系統進行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外,還要對新一代載人任務的發射場配套建設進行規劃論證。」賈宏亮介紹他的工作日常。
投身航天20載,攜手追夢17年,他們把共同的理想融入到摯愛的航天事業裡。
1994年,大學畢業的賈宏亮,選擇了發射場上最危險的常規推進劑加注崗位,成為常規動力系統的助理工程師。5年後,姚瓊也主動走近大涼山,在同樣危險的低溫動力利用系統崗位,開啟了一心報國的航天人生。
2003年,兩人組建家庭。「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追求,要為祖國航天事業奮鬥。」賈宏亮說。
2014年8月,賈宏亮和姚瓊一起提交調往海南的申請,分別投身到「塔架結構安全監測」和「發射場環境腐蝕規律和防腐技術」重大風險問題的創新研究工作中。
矢志航天情更堅。
17年來,這對伉儷從最初的助理工程師成長為高級工程師、專家。談及未來,他們說,初心不改,期盼用綿薄力量助力祖國航天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