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報導,經過近一年的升級改造,12月1日,頤和園織圖景區重新開放,展覽面積增加了20%,達到584平方米。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公園管理中心獲悉,包括頤和園織圖景區在內,市屬公園10處新增或改造文化空間將於年底前全部開放,涵蓋展覽展陳、文化展示和商業服務三種類型。
因為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很多東西都不能僅僅用北京來限定,某種意義上說更是代表了首都和國家的形象。儘管很多東西都是「市屬」,但是其名氣可不僅僅是北京能夠罩住。比如北京電影學院就是北京市屬高校,但是其在影視人才培養上的地位卻是全國的;比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北京人藝」,儘管其幹部任免等等也都是北京市的權限,但是其從建國一開始就是面向全國的,是一個國家級別的劇院,包括了現在的國家大劇院等等。而公園也是如此。打小我們從歷史課本上學到的頤和園、圓明園、北海公園等等,哪一個不都是作為國家的形象對外展示的呢?頤和園作為中國皇家園林文化的代表,是一種東方文化的象徵;圓明園作為當年被八國聯軍燒過的遺址公園,那是民族歷史的記憶,時時警醒著我我輩當自強;北海公園裡的白塔和那首《讓我們蕩起雙槳》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熱火朝天的形象的體現……
這些公園本身就是文化的體現,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筆者作為生活的離頤和園和圓明園都不遠,每次帶孩子進去的時候,一直跟他們說不要光去看風景,雖然風景的確不錯,也的確和別的公園不一樣,但是一定要多去了解公園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這才是我們住得近的優勢所在。至於每年大量的外地遊客走馬觀花地看一圈,不過是「到此一遊」的心理慰藉和個人顯擺罷了。無獨有偶的是,這兩天有一個重要新聞,就是闊別160年的馬首銅像終歸家,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對於圓明園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文化事件。
據了解,隨著頤和園耕織圖展覽開放,市公園管理中心今年的重要民生實事項目——10處市屬公園精品展覽及高品質文化空間已經開放了7處。包括北海公園閱古樓及濠濮間、景山公園觀德殿、紫竹院公園友賢山館及問月樓、北京植物園園藝生活館、頤和園耕織圖。另有3處將於12月中下旬陸續開放,分別是北海公園畫舫齋、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茶社、天壇公園回音壁商店。這對於北京的市民甚至是全國來北京遊玩的遊客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喜事,這也與十八大之後對於公園裡私人會所的整治不無關係。
現如今,隨著北京市對背街小巷的整治,對拆遷打洞等違建的治理,一批一批的惡劣環境的小巷和違建被拆除整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街心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等等。每一處都在不同季節裡展現出自己的美麗,給市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文化其實不分先後,對於歷史悠久的公園,自然要有傳統文化的底蘊;對於這些新建設的公園,底蘊文化可以慢慢積累,但是各自的特色文化不能缺少,因為「文化」才是一個公園有趣的、生動的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