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王亞茹 /
人物名片
謝紅穎,國家非遺項目大連傳統插花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藝術品鑑定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小在藝術中感知美好,深研傳統文化,成為傳統插花傳承人並創立太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中心,她將美好傳遞給人們,並通過花藝療愈幫助人們打開心靈。
勞動公園西門附近有一座被層層疊疊的綠樹花草包圍著的下沉廣場,春有百花夏有涼風,秋色金黃冬日落雪,鬧中取靜,別有洞天,名曰薈芳園。
在這裡,有一座頗具韻味的建築,靜靜地散發出略帶神秘且清幽的獨特氣息,每每讓在這個小廣場上運動健身休閒的人們生出好奇之感,記者就是其中之一。
沒想到有一天,記者走進了這座掛著「太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中心(傳承基地)」牌子的房子,見到了國家非遺項目大連傳統插花代表性傳承人謝紅穎。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一次進入竟是一場探尋藝術之美的旅程。從美的種子種下的那一刻起,到它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謝紅穎的生活和她周圍的一切,因藝術、因美而發生著改變,就像水波蕩出的漣漪,一圈接著一圈。而這一切的開始,皆緣於花花草草。
種下美的「種子」
謝紅穎從小就非常有主見,目標明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她出生在撫順,這裡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有傳統文化的薰陶,也有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質樸無華。在這座小城裡,謝紅穎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也「種」下了一顆美的種子。
謝紅穎的母親非常喜歡花草,從自己種花、養花到賣仿真花,花不僅裝點了當時還很清貧的生活,也供養了一家人的生計。謝紅穎在花香中長大,赤橙黃綠青藍紫、奼紫嫣紅都開遍,花兒草兒培養了她的審美,讓她對一切美好事物都心生歡喜。那時的她是通過畫畫來展示自己看到的美的,連環畫、小人書裡的古代仕女是她最喜歡畫的,古代美女的服飾、身上戴的飾品都讓她痴迷。
「煤都」撫順,煤裡藏「金」,經常會有琥珀從地裡被挖掘出來。上初中的謝紅穎就把父母給的零花錢攢下來去買琥珀,她覺得琥珀就像古代美女身上戴的飾品,那麼好看,那麼精美。那時候的她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因為愛美而收藏琥珀的舉動,為她今後從事藝術品收藏結下了一個大大的善緣。多年以後,她在大連成立了收藏文化研究會,並定期出版與藝術品收藏有關的期刊。
時光知味,歲月沉香。有因有果似乎是謝紅穎生命中最突出的一點。上世紀90年代的某一天,謝紅穎和家人一起來大連旅遊,浪漫的城市和時尚的人們帶給謝紅穎強烈的震撼與衝擊,也就是在那一刻,她堅定了要當一名服裝設計師的信念,並從此和大連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4年,謝紅穎從原大連輕工業學院(現大連工業大學)服裝設計專業畢業了。從畫古代美女服飾到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從收藏琥珀到收藏藝術品,從在花草中感知美好到成為傳統插花傳承人,再到後來以花為媒,以花示愛、傳情、解惑、療愈……謝紅穎幾乎實現了自己幼年時的夢想,那顆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種子」是後來一切的源頭。她說:「要有夢想,要追逐夢想一路走下去。」
在中國文人畫中重新認識花草
學習服裝設計期間,謝紅穎研究了大量古代服裝服飾藝術,從而一頭扎進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中。
古代服裝服飾大多是通過書畫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的,謝紅穎因此也對中國美術史及書畫作品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後,她自費到天津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專業,2006年更是拜師中國書畫鑑定鑑賞家、文人書畫藝術家吳悅石門下,研究中國歷代書畫史論,學習書畫鑑賞鑑定專業,並獲得了國家級藝術品鑑定師資格。2007年,謝紅穎的太一書畫苑在大連成立。開展書畫作品展覽、交流,推廣傳統文化是太一書畫苑的主旨。從小時候愛畫古代美人,到成立書畫苑、成為國家級藝術品鑑定師,謝紅穎幾乎沒有浪費一點實現夢想的時間和進程。
在研究歷代書畫作品過程中,謝紅穎發現,在中國畫裡,花鳥出現得很早,到兩晉南北朝時,花鳥畫開始顯現出獨立的品格。而作為中國捲軸畫中最有意味的文人畫,則離不開能讚美淡泊、宣揚操守的山水、花鳥和四君子。可以說,中國文人畫中,有人物就有花草,花花草草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品格與操守。很多時候,這些文人畫是精神的象徵,同時也是古人生活美學的載體。宋朝則將這種生活美學升華到最高點,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從而達到充實內在涵養與修為的目的。
「原來花草還可以承載這麼多意境啊!」研究歷代書畫作品,為謝紅穎的人生打開了一扇廣闊而明亮的窗戶,中國古代書畫作品所承載的青山綠水、梅竹松蘭、室雅人和的文人情懷和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讓她痴迷陶醉,也讓她對從小就熟悉喜愛的花花草草有了新的發現和認識。花可載道、可怡情、可宜室宜家,一盆寄託了人們理念與情操的花,是可以品味出百態人生的。也就是從這時起,中國傳統插花藝術進入了謝紅穎的視線。兜兜轉轉後,花花草草又走進了她的生活。而這次,人間草木傳遞給謝紅穎的,除了美的享受與品位以外,還有關懷與力量。
「種」在謝紅穎心底深處的那顆與美有關的種子,終於衝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開始發芽了……
成為非遺傳統插花傳承人
2020年大連中日韓體育文化活動周期間,在勞動公園薈芳園太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中心內,一場以宋代書畫、花道、香道、茶道「四雅」文化為主題的展示活動正在進行中。高級花藝師、大連傳統插花傳承人謝寧用花藝作品《時光不語 靜待花開》向與會者展示了傳統插花自然清雅、疏朗簡約之美,也讓觀者形象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謝寧是謝紅穎的女兒,曾經留學日本6年,是經營管理學專業碩士。受姥姥和媽媽的影響,謝寧也很喜歡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在日留學期間,她跟隨大谷美香老師系統地鑽研學習了日本花道「草月流」,並獲得了資格證書。將日式花道與中國傳統插花和諧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她插花藝術的風格。從母親那一代開始與花結緣,再到女兒,謝紅穎家的三代「女人花」都以花為媒,以花傳情,在花中感受著美,也傳播著美。
2008年6月7日,傳統插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崇尚自然簡約之美,善於用線條造型和不對稱構圖營造詩情畫意的境界,分為民間插花、寺觀插花、宮廷插花、文人插花4種主要類型,充分表現了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審美意識。這種古老的藝術以群體傳承的方式,見證了歷代王朝的興衰、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以及風土人情的變遷。
為了在大連更好地推廣傳播這項傳統藝術,謝紅穎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大連漢墓博物館是研究漢代大連地區人們生活狀態的最好窗口。通過多次觀摩及調研,謝紅穎發現,漢代出土的大量陶器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用來存放稻穀生活實用的;二是用來裝飾與插花的。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後,精神生活也需要豐富與提升,插花便成了普通民眾精神愉悅的一種生活方式,體現了對美的追求與嚮往。
2013年,太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中心落戶勞動公園薈芳園,是大連第一批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營企業。也是在這一年,謝紅穎成為大連傳統插花藝術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又被評選為大連民間文藝70年70人之一。
插花是心靈與自然的契合,有物我兩忘的意境,也是自然生態與人文情思互動的綜合性藝術。勞動公園之於謝紅穎的插花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心靈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公園裡四季花開,一草一木都有情,這對從事插花藝術的謝紅穎來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成為傳承人後,謝紅穎做了大量把這項傳統藝術介紹給更多人的工作,以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插花藝術走進百姓生活,並美化生活。於是,在大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中、在槐花節上、在企業街道社區醫院學校……都留下過謝紅穎和她的傳統插花藝術作品的身影。
發芽的「種子」終於開花了!謝紅穎多年一直在做的那個和美有關的夢想,在對傳統插花藝術的深耕與傳播中,漸漸實現。
草木關情也療愈
2020年歲末,當記者在勞動公園薈芳園內的太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中心見到謝紅穎時,她正準備去我市一所學校進行花藝療愈。今年以來,她先後為市中心醫院、市皮膚病醫院參加過抗疫的醫護人員進行過針對合作性、協作性的花藝療愈。3月份時,她還曾利用3天時間,走進沙河口區星海灣街道的15個社區,為170多名社區工作人員傳授傳統插花技藝,通過花藝傳遞慰問、傳遞致敬,並為社區工作人員減輕壓力,療愈身心。
從傳統插花到花藝療愈,謝紅穎再次清晰地為自己找到了追求的夢想與方向。用她自己的話說:「40歲前,是藝術養我,很多時候是為稻粱謀;40歲以後,我要用藝術回饋社會,用藝術療愈受傷的心靈。」
這樣的轉變源自一場生離死別和一段灰暗的日子。2017年,謝紅穎一直都很健康的父親因為腳腫住進了醫院。謝紅穎經多方求醫問診後,決定為父親進行手術治療。可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術後17天,父親竟然離去了。這個打擊實在是太大了,謝紅穎一度認為是自己的原因才讓父親過早地離世,她很後悔,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抑鬱之中久久不能自拔。有一天,家人提出帶她出去散心,她發現有10年駕齡的自己竟然不會開車了。身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的她知道自己心理出了問題,於是主動走進了市第七人民醫院尋求幫助。在與心理醫生的對答中,她不停地談到其實在心裡已經醞釀許久的花藝療愈,希望能從專業角度得到幫助和力量。和心理醫生見了6次,她就談了6次,醫生給她的答覆是:可以,可行。
2018年,謝紅穎又可以自如地開車上路了。就這樣,在療愈自己心靈創傷的同時,謝紅穎也為自己找到了今後的發展方向。2017年之前,主要傳授傳統插花藝術;2017年以後,開始針對易焦慮和壓抑人群開展花藝療愈課程,以花為載體,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打開心靈。
花藝療愈是藝術療愈的一種,主要療愈因工作關係、家庭關係、社會關系所造成的心理問題。它的原理其實很樸實:當語言難以傳達的時候,就用藝術創作這種安全而隱秘的方式,進行宣洩、傾訴與自我梳理,獲得生理、心理與情緒上的療愈。
其實,藝術療愈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是通過花草在療愈;北宋林逋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也是在療愈。
目前,謝紅穎是大連市心理學會藝術心理工作委員會主任,在花藝療愈方面她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女兒謝寧也有志在這方面進行更高層次的深造與研究。
謝紅穎說:「我是傳統插花的傳承人,也是藝術心理治療師。人間草木有情且靈,希望花花草草帶給我的美好,也能更多地惠澤他人。人與花草、與自然永遠和諧共生、山高水長。」
1、2、3.謝紅穎的花藝作品。
4.謝紅穎以花傳情,用藝術美化生活。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呂文正 攝
5.疫情期間,謝紅穎為社區工作者進行花藝療愈。
6、7.謝寧的花藝作品。
8.女兒謝寧(右)受母親影響,也與花藝結緣。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呂文正 攝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