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前對孔明說「君可自取」,這是為什麼?絕不是為了試探

2020-12-15 哀愁困惑歷史說

劉備死前對孔明說「君可自取」,如果你了解三國,仔細看就知道絕不是為了試探。東吳一戰,蜀漢十萬兵滅了八萬,將亡的亡,降的降,叛的叛,可以說蜀漢已經沒有資本了,出師表諸葛孔明也說此存亡之秋也就說這事。劉備對孔明有二十年交往,以劉備的識人他對孔明難道不知?相反劉禪是塊什麼料劉備也知道。就算諸葛亮篹位也得不到太多的支持,這個劉備倒不是很擔心。其實劉備擔心的不是諸葛亮是否篡位,而是擔心劉禪是否能勝任這個國家。否則受苦的還是百姓,軍民!

劉備兄是個心理學高手,有一種心理現象,你讓對方明確承諾什麼,這會更加讓對方信守承諾,何況諸葛亮是如賈詡一般的人物,非常看重道德和成就,也就是說諸葛村夫很明顯是一個道德成就需求很高的人,既有承諾就會在他心理形成很強的錨定影響,所以,老劉啊,還真是梟雄啊!

這還可以反襯諸葛的可貴,劉備隕落之後,魏國勸降諸葛的文章不可謂不情真意切,魏國給諸葛開得價碼不可謂不高。這樣就體現一個格局的問題,舉凡稍微有點腦子的,都應該唾棄阿鬥,不知道吹他樂不思蜀有毛用。如果司馬炎想要斬草除根,阿鬥怎麼裝都是白搭。

雖然劉禪從智商遺傳的角度肯定是不傻的,畢竟他父親一代英雄,母親也不是一般女人,而且從他後面的表現來看他也真不傻,因為他在司馬昭那裡只要有半點心機小命就不保了,但是他這人確實沒骨氣,沒尊嚴,缺少劉備那股狠勁,所以註定興不了漢室。

因此看了這麼多歷史進程,發現諸葛亮簡直是僅有的幾位不反的,歷代權臣無論跟皇上關係多好,只要把握攝政的權力,最後的下場都不免當皇帝或者被猜忌而自殺或反,只有諸葛亮硬生生走出了第三條路。

士為知己者死,孔明感劉備三顧之恩,竭力輔佐劉備父子,從其前後出師表和有關史書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嘔心瀝血的堅貞之志:北伐中原,還於舊都,以酬先帝知遇之恩。真實的歷史似乎不可盡知,但流傳千古的經典出師表可讀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及劉禪的平庸,以及後不知鄧艾虛實盲目投降導致蜀漢政權迅速滅亡實是庸愚之輩,由此得知,孔明並非專權之強臣,所行皆為維護蜀漢政權,一千多年來諸多智明人士亦沒有指責孔明的專權,而多有頌揚之詞。

諸葛亮並非專權,而是不得不如此,蜀漢內部實際上是一團糟的,內部矛盾非常尖銳,粗略分都有五個派系,1、江北的兄弟,2、荊州北主動跟隨劉備的人,3、荊州南被動跟隨劉備的人,4、益州本地人,5、馬超從西涼帶來的人。西涼派給口吃的就行,有奶就是娘,十分不穩定。2壓著34,劉備一改劉璋的寬鬆政策是為了壓制益州本地勢力(劉備劉璋都是外地人,劉璋寬鬆政策最後被本地人給賣了,劉備要想坐穩江山,必然反其道而行之),劉備大舉出兵要奪回荊州是為了讓失去故土的那些荊州被動跟著劉備的那些人聽話,避免他們被東吳要挾策反(這樣一打,必定出仇,這些人想投靠東吳都難)。 劉備活著時還有皇叔大旗暫時壓制內部矛盾,死後諸葛亮就不得不採取手段了。

相關焦點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啥意思?就是說,我快完了,你諸葛亮的才能強出曹丕十倍,如果我兒子劉禪能輔佐,就請竭力輔佐;如果劉禪太不成器,就請取而代之。你信嗎? 有人說,劉備頗有古賢之風和堯舜之德,有意禪位於諸葛亮成為蜀漢之主。
  • 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劉備遺言真意
    千百年來,劉備的遺言,一直被認為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的最高指示。仔細閱讀《三國志》前後文,聯繫多方材料及不同傳主的列傳,可知其情悖謬。劉備遺言的本意,是「劉禪若不賢,則讓諸葛亮在劉備諸子中,選最賢能的繼位。」君可自取。
  • 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之親密,用劉備自己的話形容說乃是「猶魚之有水也」。不過劉備、諸葛亮君臣之間還有著鮮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先主之疑,蓋終身而不釋」以及諸葛亮由此而做出的一系列不同尋常的反應。為表器重之心,劉備與諸葛亮形影不離,「情好日密」,卻因此招致其麾下一些老人的不滿,「關羽、張飛不悅」,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雖不再多說什麼,但仗恃「同起之私思」,對諸葛亮的嫉妒與不滿並未消除。史載,曹操南伐,劉備兵敗長坂後,「諸葛東使,魯肅西聯,遂定兩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
  • 劉備臨終之前,為什麼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呢?
    劉備臨終之前,為什麼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呢? 都說劉備有識人之能,大家公認這方面甚至超過了諸葛亮。比如起用魏延,劉備信任魏延超過了張飛。 本來漢中太守這個重要的位置應該由張飛擔任,但劉備卻把漢中太守之位交給了魏延,魏延鎮守漢中達十年之久。
  • 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如果答應會怎樣?
    其實,在當初劉備駕崩前,他曾讓諸葛亮取而代之。書中劉備是這麼說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禪縱然不才,終究是劉備之子,這是血脈之親,劉備和劉禪的父子之情,自然要比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情重。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就是為了試探諸葛亮,看諸葛亮有沒有異心。如果諸葛亮回答表現的稍微不好一點,那諸葛亮就可能慘了。
  • 劉備臨死前,為什麼將內外軍事大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剛剛得到諸葛亮效忠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劉備白帝城託孤時:「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蜀漢雖然是三國時期最為弱小的勢力,但受《三國演義》影響,人們對於蜀漢英雄人物更具好感,尤其是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之間的故事,早已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在許多人看來,諸葛亮對於劉備絕對忠誠,而劉備對於諸葛亮絕對信任,可為何劉備臨死前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呢?
  • 白帝城託孤,劉備真的想過殺掉諸葛亮?三國志裡一個字道出真相
    關羽、張飛先後身死,夷陵之戰又遭遇慘敗,劉備心力交瘁下,病倒在白帝城,臨終之前託孤於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如果我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你就自己選一個吧)注意《三國志》記載的劉備託孤之言與《三國演義》是不一樣的。
  • 劉備死前將兵權交給李嚴,卻不給諸葛亮,其實他早就看穿了孔明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相信很多人看過《出師表》,從這篇文章我們就能看出諸葛亮對於蜀國真的操碎了心,蜀國夷陵慘敗,劉備一病不起,臨終之前託孤於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從這就能看出兩人的君臣關係,真的不一般。
  • 劉備臨死前想讓諸葛亮繼位?把劉備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一讀,真相...
    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說法,封建社會是家天下,即便諸葛亮能力超強,劉備也不可能把皇位讓給他。這點從白帝城託孤,劉備試探諸葛亮這件事上就已經體現出來。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託孤的意義: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誼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典故可謂是家喻戶曉的,《隆中對》裡三分天下的政治構想在後來多年的南徵北伐過程中一一實現。這可以說是諸葛亮與劉備之後幾十年君臣情誼的起點。劉備自己也曾言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劉備死前終於講出為什麼不選趙雲守荊州,其實孔明知道
    哈嘍,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如果喜歡歷史的話,大家都知道在公元222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戰役叫做夷陵戰役,這場戰役是在劉備坐上皇位之後第1次率領的戰役,而戰役也是由關羽所引起的。劉備當時給關羽下了任務,奉關羽在荊州駐紮,並且反覆強調,荊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
  •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誤了諸葛孔明一生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對於這段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說劉備虛偽,想逼著諸葛亮效忠蜀漢,為兒子效力。也有人覺得劉備把諸葛亮當做自己事業的合伙人,覺得他的能力比曹操之子曹丕要強十倍,有能力輔佐自己的兒子,而自己的兒子非常的不爭氣,很難成為國主,怕誤了自己的事業。因此他認為,諸葛亮是自己政治上的繼承人。劉備沒有告訴我們,他當時怎麼想的,我們只能結合他說話的語境來分析。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繼承只能是自己的兒子。因此他所說的話,完全是為了劉禪的位子。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雖然趙雲不能再重用,但有一點堪比諸葛亮,就是他也做到了極致,比如兩救幼主,比如慷慨勸諫勸諫劉備徵伐東吳,比如在《三國演義》中,天神一般地在長坂坡上七進七出……歷史給了趙雲一次機會,卻在《三國演義》的傳奇世界裡,幾乎得到了一切的榮耀與榮耀!再者,趙雲其實在劉備的心目中,一直都佔有重要地位,即使是臨終前,也只有他這句遺言。
  • 三國:劉備死前留下一句遺言,諸葛亮不聽,誰知後來卻句句應驗
    三國:劉備死前留下一句遺言,諸葛亮不聽,誰知後來卻句句應驗對於馬謖這個人,孔明先生是喜愛有加的,因為至少馬謖的理論知識還是非常紮實。如果單單憑嘴上的功夫,恐怕先生也不是馬謖的對手。至於馬謖能不能擔當大任,也不能僅僅通過一兩場戰鬥就決定了吧?失去了街亭,先生也是有直接責任的,他在斬馬謖時流下的眼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在為自己的決策失誤而悔恨。
  • 劉備臨終託孤時,為何將兵權交給不知名的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根據對這句模稜兩可之語的不同理解,大體可以分為兩派。劉備用「君可自取」這種話來逼諸葛亮表忠心,並給他套上了一道「不可篡位」的精神枷鎖。到底哪一派更有道理呢?其實答案就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與諸葛亮一起被託孤,並被劉備授予軍權的李嚴。通過分析李嚴這個不太知名的人物,我們就能搞清楚劉備託孤的真實想法。
  • 李嚴原來這麼厲害,難怪劉備命其為顧命大臣,權力更在諸葛亮之上
    講到白帝託孤,通常都只會記得劉備對孔明說的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其實忘記,劉備對身後事顧命大臣的安排是兩位,丞相諸葛亮為正負責內政,尚書令李嚴為副掌兵權。而劉備為何不選擇趙雲、魏延、吳壹、楊儀、蔣琬、費禕等人呢?
  • 讓諸葛亮劉備都忌憚的大將張郃為什麼說他這一生是悲慘的
    正史中的張郃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物,以至於驚為天人的諸葛孔明和劉玄德都對其忌憚三分,在張郃與劉備交戰中,劉備趁著夜裡的光線不好便圍燒鹿角,張郃在與劉備的交戰中敗退,當時的張郃的上司正是夏侯淵,夏侯淵也是十分看好張郃,就分兵火速去救援張郃,不料被劉備軍隊襲擊,夏侯淵最終戰死沙場。
  • 他沒有篡阿鬥的皇位,除了劉備的部署,其性格也是重要原因
    諸葛亮為什麼不做皇帝?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繹,白帝城託孤成為千古佳話,此後諸葛亮成為忠誠的代名詞,成為儒家理學推崇的三綱五常裡忠君愛國的典範。那麼,諸葛亮真的是不想篡位嗎?劉備真的是真心讓位給異姓諸葛亮嗎?
  • 趙雲從千軍萬馬中救出阿鬥,劉備卻狠摔阿鬥是為了什麼?
    趙雲將阿鬥送到了劉備的面前,不想劉備看到身上滿是血跡的趙雲,竟然將阿鬥狠狠的摔到了地上,並說:為了你,竟然差點損失了我的大將。 其二:劉備摔子的深層原因 劉備摔子後,趙雲感動的痛哭流涕,眾人看到劉備的做法也認為劉備是一個絕對的英主,為了能夠保證漢室繼續代代相傳的傳下去,因此他們要幫助劉備。可以認為劉備這一出是鬧劇,完全是為了收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