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前對孔明說「君可自取」,如果你了解三國,仔細看就知道絕不是為了試探。東吳一戰,蜀漢十萬兵滅了八萬,將亡的亡,降的降,叛的叛,可以說蜀漢已經沒有資本了,出師表諸葛孔明也說此存亡之秋也就說這事。劉備對孔明有二十年交往,以劉備的識人他對孔明難道不知?相反劉禪是塊什麼料劉備也知道。就算諸葛亮篹位也得不到太多的支持,這個劉備倒不是很擔心。其實劉備擔心的不是諸葛亮是否篡位,而是擔心劉禪是否能勝任這個國家。否則受苦的還是百姓,軍民!
劉備兄是個心理學高手,有一種心理現象,你讓對方明確承諾什麼,這會更加讓對方信守承諾,何況諸葛亮是如賈詡一般的人物,非常看重道德和成就,也就是說諸葛村夫很明顯是一個道德成就需求很高的人,既有承諾就會在他心理形成很強的錨定影響,所以,老劉啊,還真是梟雄啊!
這還可以反襯諸葛的可貴,劉備隕落之後,魏國勸降諸葛的文章不可謂不情真意切,魏國給諸葛開得價碼不可謂不高。這樣就體現一個格局的問題,舉凡稍微有點腦子的,都應該唾棄阿鬥,不知道吹他樂不思蜀有毛用。如果司馬炎想要斬草除根,阿鬥怎麼裝都是白搭。
雖然劉禪從智商遺傳的角度肯定是不傻的,畢竟他父親一代英雄,母親也不是一般女人,而且從他後面的表現來看他也真不傻,因為他在司馬昭那裡只要有半點心機小命就不保了,但是他這人確實沒骨氣,沒尊嚴,缺少劉備那股狠勁,所以註定興不了漢室。
因此看了這麼多歷史進程,發現諸葛亮簡直是僅有的幾位不反的,歷代權臣無論跟皇上關係多好,只要把握攝政的權力,最後的下場都不免當皇帝或者被猜忌而自殺或反,只有諸葛亮硬生生走出了第三條路。
士為知己者死,孔明感劉備三顧之恩,竭力輔佐劉備父子,從其前後出師表和有關史書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嘔心瀝血的堅貞之志:北伐中原,還於舊都,以酬先帝知遇之恩。真實的歷史似乎不可盡知,但流傳千古的經典出師表可讀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及劉禪的平庸,以及後不知鄧艾虛實盲目投降導致蜀漢政權迅速滅亡實是庸愚之輩,由此得知,孔明並非專權之強臣,所行皆為維護蜀漢政權,一千多年來諸多智明人士亦沒有指責孔明的專權,而多有頌揚之詞。
諸葛亮並非專權,而是不得不如此,蜀漢內部實際上是一團糟的,內部矛盾非常尖銳,粗略分都有五個派系,1、江北的兄弟,2、荊州北主動跟隨劉備的人,3、荊州南被動跟隨劉備的人,4、益州本地人,5、馬超從西涼帶來的人。西涼派給口吃的就行,有奶就是娘,十分不穩定。2壓著34,劉備一改劉璋的寬鬆政策是為了壓制益州本地勢力(劉備劉璋都是外地人,劉璋寬鬆政策最後被本地人給賣了,劉備要想坐穩江山,必然反其道而行之),劉備大舉出兵要奪回荊州是為了讓失去故土的那些荊州被動跟著劉備的那些人聽話,避免他們被東吳要挾策反(這樣一打,必定出仇,這些人想投靠東吳都難)。 劉備活著時還有皇叔大旗暫時壓制內部矛盾,死後諸葛亮就不得不採取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