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滄州:把黨建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
滄州市通過創新黨組織建設,堅持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不斷摸索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新機制、新模式,真正把組織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把黨建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
近年來,滄州市多措並舉織密農村黨建網絡,以觀念變革引領組織變革,以組織變革激發治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帶動發展資源整合,實現農村有效治理和均衡協調發展。
黃驊市南排河鎮歧口村常住人口11200人,是滄州市最大的行政村,村「兩委」班子成員只有8個人,村幹部職數少, 農村事務紛繁瑣碎,是典型的「小馬拉大車」。村幹部被日常瑣事糾纏,發展集體經濟有心無力。
針對歧口村人口眾多,黨支部手臂短、觸角窄,生產發展和事務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滄州市以大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突破口探索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在全市3000人以上大村設置黨總支,下設黨支部,縮小大村管理跨度,建立起一個隸屬關係清楚、覆蓋各個層面的黨組織和黨員管理網絡體系,黨總支抓支部、支部抓黨小組、黨小組抓黨員,讓普通黨員積極參與到村莊治理和建設當中。
歧口村黨員張金河說:「分支部一設,召開會議發言的多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多了。」普通黨員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歧口村村「兩委」就有了更多時間來謀劃村裡的整體發展。目前,該村正在規劃打造海鮮一條街。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集旅遊、餐飲、水產批發為一體的綜合性市場,可為村裡年創收500餘萬元。
滄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春昌說:「我們優化村級黨組織設置,在全市173個3000人以上大村設置黨總支,下轄523個基層黨支部和1448個黨小組,有效破解了過去大村黨支部『小馬拉大車』的問題,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此外,針對一些規模小的村出現實力弱、資源少、發展缺乏後勁等問題,滄州市按照地域相連、規模適度、產業配套優化組合的原則,由先進村牽頭與地域相鄰的小村、弱村組成聯合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發展共謀。
在滄縣仵龍堂鄉四村聯合黨支部,李家鋪、東卷子、西卷子、中卷子四個村的村黨支部書記正在對各村清產核資出來的500畝土地統一規劃,商討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仵龍堂鄉黨委書記劉華鋒說:「通過聯合黨組織,我們把4個村的黨員思想統一起來,通過黨員帶動群眾,把全村的群眾思想凝聚起來,形成建設家鄉的強大動力,從而帶動4個村的整體發展。」
聯合黨支部的建立,不僅解決了經濟薄弱村的發展瓶頸,更是通過強村帶弱村,多渠道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李家鋪村是4個村裡經濟實力最強的,依託村裡的舞龍工業園區20多家企業,優先吸納了4個村的2000名勞動力,實現了村民臨近就業,帶動了村民們的穩定增收。目前,滄州已建立聯合黨支部11個,涉及28個村,覆蓋人口8500人。
「我們將積極探索把支部建在產業鏈、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上,堅持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引領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小康。通過創新黨組織設置,不斷摸索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新機制、新模式,真正把組織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把黨建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李春昌說。
在健全壯大基層黨組織的同時,滄州市還通過集中培訓、網絡學習、手機App、農村大喇叭廣播等多種渠道,對全市5659名村黨支部書記和674個駐村工作隊的2023名駐村幹部進行培訓,進一步提升農村黨支部書記和駐村幹部對各項政策的掌握和落實能力,為鄉村發展充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