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斯拉進入中國以來,一直都是在扮演「鯰魚」的角色,用以帶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競爭與活力。但是,特斯拉本土化之後,第一季度的銷量有16680輛,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已超過了30%,並且在國內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連續3個月保持銷量第一,這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中越來越像一條「鯊魚」了。
就比如說4月10日,開始預訂的續駛裡程達668公裡的國產後驅版特斯拉Model 3,僅僅一天的時間訂單就突破了2萬輛。
那麼特斯拉為什麼銷量暴漲的這麼快,其表現越來越像一條「鯊魚」呢?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心理角度來說,特斯拉一直都是該行業的翹楚。特斯拉在很多消費者心中一直都是純電動汽車的標杆式存在,是專業做電動汽車的,比國內那些中途為了佔用市場的新能源車企要領先太多。這一普遍的認識,讓消費者的心理對特斯拉有了一個好的印象。比如說,當大家一聽到炸雞和漢堡,就想到了肯德基和麥當勞。一說到電動汽車,大家在腦子裡首先想到的就是特斯拉,是一樣的道理。
其次,在從質量和價格方面來說,特斯拉的技術、性能表現都處於頂尖水平。超長的續航能力,動力強勁,高端定位,科技創新,超跑定位等因素,目前在我國確實很難找到第二款同類型產品。特斯拉國產之後,成本將會減少,這就意味著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利潤空間是巨大的。今年 ,年初特斯拉曾經宣布過Model 3本土化率將在年底提高到100%,Model 3價格有望下降到21.7萬元,其毛利率仍能維持在25%。
還有一點,從企業方面來說,特斯拉在融資方面,是對資方負責,反觀一些新造車企業表面也是對資方負責,實際上大多是對「長槓桿」的資方負責。這一點在品牌運營方面就可以看出,特斯拉的品牌效應之所以不用宣傳就可以達到這麼好的宣傳效果,是因為有非常好的創新技術和好的產品這兩個定心丸,而反觀有些新能源車企正好相反,先包裝品牌在落實技術和產品,試圖用品牌來支撐產品,這就是典型的外強中乾。特斯拉利用有限的資金,進行技術創新,把產品落到實處,然後受到消費者的認可繼而熱賣,之後回收資金給出資人信心,然後在融資,整個產業鏈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其自帶光環效應的背後是強大的造血功能。
總之, 特斯拉的產品競爭力出色,在電驅動、軟體能力、產品的創新設計、和本土化之後的價格優勢等,也就不愁得不到消費者的熱捧,銷量暴漲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了。
不過 ,特斯拉帶來的競爭壓力也是一件好事,便於國內車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最終結果肯定是市場決定,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