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考古還原千年北庭故城

2020-12-19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那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人員本來是要去新疆南疆進行考古發掘的,但因為汽車臨時出現故障,不得已開行至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他們無意間聽說那裡挖土時發現了精美壁畫,於是便急忙趕到現場,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座高昌回鶻佛寺遺址。

北庭故城的北門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這一刻定格在1979年6月的一天。

  遺址情況迅速被上報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1979年7月中旬至10月底開始了第一次考古發掘,1980年7月中旬至9月底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這是新疆首次由國家主管部門正式批准的大規模、規範化的科學考古發掘,也是新疆首次將回鶻佛寺考古作為唯一對象的重大考古發掘,正式拉開了新疆回鶻佛教考古和回鶻考古學發掘研究的大幕。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人員發現高昌回鶻佛寺東部被當地人稱為「破城子」的故城竟然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是中原王朝有效管控西域的見證。

  北庭故城,就這樣在40年的時間裡,一點點被我們認識,許多歷史謎團被一點點破解。

  高昌回鶻佛寺的發現

  當年發現高昌回鶻佛寺的地方,現在被稱為西大寺。

  從發掘的情況看,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規模巨大,遺址底周約250米,殘高約14.50米,清理後遺址呈長方形,南北殘長70.50米,寬43.80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築,地面以下為夯土臺基,整個建築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為殘高0.2米至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庫房等建築群,北面為正殿,其四周築洞窟,兩部分銜接成一個整體。

  這座佛寺是高昌回鶻王國皇家寺院遺址,專供王室成員供養佛像之用。出土了大量回鶻時期的壁畫及回鶻文題記,歷史價值極高,吸引了世界各國大量專家、學者及遊人前來參觀、考察。現存有「亦都護(高昌國王)」「長史」「公主」之像。

高昌回鶻佛寺裡的壁畫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來到高昌回鶻佛寺,有兩件寶物是不能不看的。

  一個是105號配殿的《王者出行圖》和供養人壁畫。講述的是釋迦牟尼涅槃之後,八王因爭分舍利而展開戰爭,最後經過調解,八王均分舍利的過程。壁畫色彩以紅藍綠為主,白色和褐色為輔,作畫風格主要採用了鐵線描、遊絲描和蘭葉描等線描的手法,人物面容和服飾著裝都顯現當地民族特徵。在壁畫的下半部有兩個栩栩如生的大型人物畫像,畫像的左邊用北宋高昌回鶻時期的回鶻文字豎直地記錄著供養人的身份:回鶻王阿斯蘭汗的依鼎公主及駙馬。這也是西大寺地位比較高的一個見證。在深深陷下去的北面正殿,發現一尊殘高7米的菩薩像、「獅子王」阿斯蘭汗全身貼金的壁畫和三行回鶻文的題記。

  另一個是203、204、205號洞龕的交腳菩薩像。這座既有中原審美特色又有西域舞蹈特點的塑像,兩腿交叉,腳尖相對,活脫脫一個生活化、世俗化的菩薩。雖然頭部已經損毀,但從殘存的木胎泥塑的衣褶仍依稀可見昔日輝煌的影子。專家介紹,這種交腳菩薩像最早起源於印度。

  如今高昌回鶻佛寺遺址被南北跨度約97.5米、東西長65.3米、高24米的鋼構展廳嚴密地包裹著。展廳門口,一個眉眼細工、面龐圓潤、雕工細膩的複製比丘像站在乳白色的巨大蓮花座上,迎接著八方遊客。比丘頭像是北庭故城附近農民於2006年在自家地裡挖出來的,現在當屬鎮館之寶。在這兒還出土了一枚正面鑄有漢字「開元通寶」、背面鑄著粟特文的錢幣,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多民族共居共榮、多種宗教並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是天山北麓唯一一處歷經唐、宋、元時期的佛寺遺址,保存有大量的塑像、壁畫以及漢文、回鶻文題記等文化瑰寶。一尊尊立體生動的佛像,一幅幅以紅、赭、黃等為主色調,講述不同故事的精美壁畫,無不展現出回鶻風格的獨有藝術魅力,也展現了古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在建築、文化、繪畫、佛教、多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融。

  北庭都護府遺址的多重驚喜

  據兩漢書,新舊唐書,以及《元史》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早在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這裡為車師後部王庭所在地金滿城,即北庭故城的前身。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討平高昌後,其地設庭州,下轄金滿、輪臺、蒲類、西海四縣。武后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在庭州設立北庭大都護府,並將昆陵、蒙池兩都護府劃歸其管轄,另將阿爾泰山西的燕然都護府及碎葉河附近的哥系、孤舒兩都護府也劃歸北庭大都護府統轄。其管轄範圍包括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廣大地區,西面則達到裏海。

  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西進滅遼,改稱北庭故城為別失八裡,並建立達魯花赤(地方長官)。駐重兵於此。

  明朝統一中原後,別失八裡為蒙古察合臺後裔的活動中心。永樂十年(公元1412午),其王馬哈麻襲殺元主,建立別失八裡國。後因內部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將其中心遷至亦力八裡(今伊犁河一帶),從此,別失八裡被改稱為亦裡巴裡,北庭故城大約毀於此次戰亂之中。

  北庭故城是新疆北疆長期的政治、軍事、宗教和交通的中心,並曾是西突厥的牙庭之一,是北庭回鶻的都城、高昌回鶻的陪都,地位極為重要。可以說北庭是中世紀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徵服史最大影響源的核心區,在世界歷史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北庭都護府遺址略呈長方形,現存遺址南北長1500米,城牆殘高約7米,寬約5米,它是在漢代金滿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是絲路北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重鎮。出土有青銅劍、滴水、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印」、銅獅陶獸、開元通寶、蓮紋磚等眾多珍貴文物。

  多年來,北庭都護府遺址的考古發掘一直沒有停止,但因為遺址周邊發現的紙本文書很少,文字材料只有一些碑刻殘片和回鶻時期佛教寺院的題記,這給揭開北庭的面紗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016年5月至11月,考古人員在北庭外城牆南門遺址發現了一枚唐代的開元通寶錢幣,由此證明現有古城外城牆主體為唐代所建。

  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吉木薩爾縣文物局對北庭故城內內城西門、內城北門、外城北門、外城南門四座城門及一個佛寺近5450平方米的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勘探。此次發掘的面積是北庭故城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一次,也是新疆考古歷史上發掘面積最大的一次。

  通過發掘內城門東側城牆,確認有上馬道;通過探溝,清理出內城北門外側的護城壕。據此,考古人員初步證明這個城市的格局基本是唐代通過庭州、北庭都護府為代表的機構統治西域150多年間不斷建設完成的,大小兩套城牆的變化反映了故城從庭州到北庭都護府、伊西北庭節度使的發展演變歷史。高昌回鶻和蒙元時期基本沿用唐代北庭大的形制布局,僅做局部的修補和更改。

  2019年,考古人員繼續對6號佛寺遺址和內城南牆進行發掘。通過發掘得知,北庭故城內城是唐代最早建設的庭州城,後來相繼為北庭都護府、高昌回鶻夏都、元代宣慰司和元帥府的重要區域所在。

  北庭學研究的興起

  唐代詩人岑參擔任北庭節度使判官期間曾寫下一首詩《北庭作》:「雁塞通鹽澤,龍堆接醋溝。孤城天北畔,絕域海西頭。」而今,面對這座有著獨特的地理人文風貌的千年故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繼承好歷史的饋贈,在保護中不斷探尋這座西域重鎮背後的故事,還原一個真實的北庭。

  2016年6月,北庭學研究院正式成立。它是目前新疆各地諸「學」研究院中成立最晚的一個,卻是其中歷史年代延續最長,涉及空間範圍最廣,對古代西域史、中亞史、西亞史和東歐史有深遠影響的一個。同時又因為它與吐魯番學內在聯繫的密切,兩者在新疆諸「學」中是唯一相輔相成可構成姊妹學科的。

  北庭學研究院院長郭旃表示,雖說北庭學研究院成立時間短,但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北庭學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北庭學及與之相關的絲綢之路、東西方多元文化歷史對話的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碩果纍纍,取得了諸多令世人矚目的成果。

  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表示,北庭學的研究是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開始的。與相關的敦煌學、吐魯番學研究相比,北庭學有急起直追的感覺。北庭學的研究是以考古發掘為引導,以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為理論基礎來推進的。

  對於北庭學的定位,最早參與考古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表示,用現代眼光和全新的學術視角,在過去成果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全方位梳理,系統研究北庭故城和古代北庭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全面復原北庭故城和古代北庭地區的歷史、自然地理、人文、生態環境的面貌等。

  吉木薩爾縣文物局局長羅瑜介紹,身處北庭故城遺址,任何一個人仿佛都能穿越光陰,走在盛唐的北庭大地上,看那重城繁堞、駝鈴聲聲,天藍水清、草盛馬壯,寺廟林立、壁畫精美,各族人民共享和平繁榮的盛景。北庭故城印證了漢唐時期特別是唐王朝在新疆實行了有效統治,它對新疆的繁榮穩定及暢通古絲綢之路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則為新疆的民族發展、宗教演變過程提供了歷史實證。

  高昌回鶻佛寺已經坍塌,佛教在此早已不再盛行,但是曾經創造的文化卻被很好地保存,這種文化隱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民族的傳承,割不開、剪不斷。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9日 09版)

[ 責編:白冰 ]

相關焦點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1988年2月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北庭故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6月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庭故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及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主題為「北庭故城與絲綢之路」的第五屆新疆北庭學術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10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郭物做《北庭故城考古新進展及展望》主題發言和接受採訪時表示,北庭故城格局的兩套指內外兩城;四重分別是核心的子城、內城內部包裹子城的一圈方形牆垣、內城和外城;故城有一些相對獨立的分塊,有的是用凹溝分割的地塊,比如內城北門外的長方形地塊,有的是後來用城垣圍出的區域,比如羊馬城
  • 北庭故城遺址考古新進展
    北庭故城遺址迄今已獲得中國文化遺產最重要的三頂桂冠: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被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新疆地區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6月作為天山以北唯一的遺產地,被列入「絲綢之路:起始段及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陳星燦:北庭故城遺址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重要實物教材
    陳星燦:新疆北庭故城遺址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重要實物教材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24日指出,新疆北庭故城遺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只是研究和展示新疆歷史文化信息的場所,更是展現新疆歷史發展、宗教演變與民族發展的實物見證,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實物教材
  • 新疆昌吉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亦稱護堡子古城,突厥語稱別失八裡,意為五城。在新疆昌吉市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城北不遠處,即漢代戊己校尉耿恭屯戍之金滿城。突厥時稱可汗浮圖城,唐為庭州,後於此置北庭都護府,九世紀後屬西州回鶻。十三世紀初隸屬察合臺汗國,憲宗時曾置行尚書省。元在此設別失八裡元帥府。
  • 1908年新疆北庭故城老照片,在唐朝作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與軍事中心
    北庭故城遺址為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治所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城正北12千米處,古時為西域城池,是北疆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貿易中轉站,古代絲綢之路北道必經之地。圖為故城遺址的北城牆及洞穴。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此地為車師後部王庭所在地金滿城。
  • 打卡昌吉|世界文化遺產 絲路地標北庭
    新疆地域遼闊,文化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考古資源,這個號稱古代文明十字路口的地方,不僅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之所,更是草原文化與綠洲文化交融之地。早在1979年6月至1980年9月間,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隊就對北庭故城進行過勘查並發掘了西大寺遺址。
  •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之西邊。地面原為一高大土丘,1979——1981年新疆考古人員在這裡發掘,發現為古代佛寺。佛寺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70.5米,東西寬43.8米。其中男女回鶻貴族形象旁有回鶻文題名,說明是高昌王室寺院,毀於公元十三、四世紀伊斯蘭教侵入北庭之時。這是研究高昌回鶻佛教以及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 北庭故城遺址展示二期建設項目(標段三)監理
    北庭故城遺址展示二期建設項目(標段三)監理,於2020年12月03日11時00分開標,有效投標人不足3家,無法正常開展招投標活動,本項目作流標處理,特此公告!                                  新疆馳瓏信誠招標代理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03日
  • 棗莊市山亭區「小邾國故城」的考古發現
    隨著2002年棗莊市山亭區搶救性發掘了一批墓葬。根據墓葬的形制、出土青銅器及銘文,讓我們對小邾國的歷史有了更多的可靠資料。根據考古發掘,兩處的遺蹟與遺物都不能確定小邾國故城的確切位置。目前學術界偏重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東江村。
  • 什麼是北庭都護府?
    在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帳裡面,可以看出當時唐朝驛道的最後一絲餘光軍事上,唐玄宗全面推廣節度使制度,北庭最早的節度使稱為伊西節度使,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由北庭大都護阿史那獻兼任,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北庭節度使終成定製
  • 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文:蘇湲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陽東15公裡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始建於西周時期,更始三年(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此,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
  • 夢回北庭,追尋時光,情暖人間——新疆吉木薩爾縣
    當站立于吉木薩爾縣城時,我知道自己來到了這處歷史古地,它因唐代設置的北庭都護府而得名,並被記載於中國史冊,所以在新疆地域來說,曾經的庭州,算是北疆最著名的歷史古地了。從西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漢朝政府就開始在天山南北廣泛開展屯田,吉木薩爾綠洲自然也是漢代屯田戍邊之地。
  • 「盤活」漢魏洛陽故城③「沉默」的遺產:一年僅千人預約參觀
    (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原計劃今年「基本建成」遺址公園1961年,漢魏洛陽故城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掛牌,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錄,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秉承工匠精神,四川蓬安相如故城讓古建換新顏
    郭安平 封面新聞記者蘇定偉 實習生陳恩鳳12月19日周末,四川蓬安縣相如故城,工匠們仍在勞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讓這座歷經千年的古建築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1500多年前,為紀念司馬相如少年寓居之地,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地界內設置相如縣。因戰亂及歲月風霜侵襲,相如故城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2018年蓬安縣借文旅融合發展契機,成立相如故城建設項目指揮部,計劃投資20億元,修復相如故城歷史格局,創建以故城為核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繼續講述一代「辭宗」「賦聖」司馬相如的文才與故事。
  • 鄭州春秋戰國鄭韓故城,出土「中華第一碑」
    鄭韓故城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鄭韓故城遺址位置:鄭州市新鄭市市區周圍遺址年代:春秋戰國時期知識拓展: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史稱東周。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從陝西遷都新鄭。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鄭韓兩國先後在此建都達539年之久。這也是現在新鄭的名稱由來
  • 洛陽考古新發現,直觀展現500餘年朝代更替……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李宗寬 通訊員 劉嘉儀9月15日,記者從洛陽市漢魏故城遺址管理處獲悉,日前,考古人員首次發掘內城西明門內大街遺址,不僅讓漢魏洛陽故城的一條東西向主幹道得以再現,還直觀展現了500餘年的朝代更替。
  • 考古奧斯卡︱考古隊領隊解讀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發掘區航拍位於西安高陵區、涇河北岸的楊官寨遺址,2008年就因發現距今約6000年的廟底溝文化大型環壕聚落而被評為當年的十大考古發現。2016-2017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環壕外東側發現了同時期的大型成人公共墓地,填補了廟底溝文化成人墓地的空白。